APP下载

草地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009-06-08岳广志等

现代农业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草地螟摄氏度成虫

岳广志等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inne),螟蛾科,又名黄绿条螟。草地螟为多食性大害虫,可取食35科,200余种植物。主要为害甜菜、大豆、向日葵、马铃薯、麻类、蔬菜、药材等多种作物。大发生时禾谷类作物、林木等均受其害。但它最喜取食的植物是灰菜、甜菜和大豆等。

草地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一带。建国以来,草地螟在东北曾于1956、1979、1980和1982年严重发生。1982年至今年,草地螟在我县多次大发生,尤其今年二代草地螟大发生,危害多种作物,不但取食叶片还取食玉米的花丝和籽粒,及豇豆、绿豆的嫩荚。

一、形态特征

成虫,成虫为灰褐色小型娥子,体长8~12毫米,翅展20~28毫米。前翅灰褐色至暗褐色,外缘有一黄白色条纹,位中央稍近前缘处有一黄白色斑纹。后翅暗褐色,外缘有较细的不甚明显的一和淡黄白色条纹。

卵,卵椭圆形,卵面稍凸起、底面平,长0.8~1毫米,宽0.4~0.5毫米,乳白色,分散或一处2~12粒呈覆瓦状排列。

幼虫,幼虫头黑色有白斑,前胸盾板黑色,有3条黄色纵纹。虫体黄绿或灰绿色,有明显的纵行条纹。体上疏生刚毛,毛瘤较显著,刚行基部黑色,外有两个同心的黄白色环。老熟幼虫体长19~21毫米。

蛹,蛹长8~15毫米,黄褐色,腹部末端由8根刚毛构成锹形。茧由丝土组成,长筒形,长20~40毫米,直立于土表上,上端开口以丝状物封盖。

二、生活史及习性

草地螟在我县一年可发生二代。草地螟在适温(25~26摄氏度)下观察:卵期2~3天;幼虫期:1龄2天,2龄4天,3龄5天,4龄8天,5龄13天;蛹期10~23天,每个世代历期约60天左右。

草地螟成虫需要补充营养,性器官才能充分发育,提高繁殖力。所以,在成虫盛发期,当地蜜源植物的种类及数量对草地螟发育影响很大。蜜源植物丰富,有利于草地螟的发生;反之,不利期发生。

草地螟成虫还需要吸足水分。所以,低洼多湿,沿江流域等地方草地螟发生数量较多。此外,靠近草甸、撂荒地、沟塘等杂草丛生的田地受害较严重。

草地螟具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飞行的高度一般20~30米,但也高达100米以上,一天迁飞250~300公里。多年来在我县没查到越冬幼虫。今年一代幼虫在我县没有发生而二代幼虫大发生,这足以证明草地螟成虫是从外地迁飞来的。

成虫白天一般潜伏在草丛中及作物田间,受惊动时短距离飞行,如地面温度在30度以上时,也可近地面飞翔、觅食。傍晚和夜间活动最盛,对光有较强的趋性。成虫需补充营养后交配产卵,如花蜜含糖量不足25%时,繁殖力明显下降,有成群迁飞的习性,雄性在性成熟以后,雌性在交配后卵巢尚未成熟时,常在日落后地表温度出现递增现象时起飞,通常在75米以下高空随气流飞翔,时速15~25公里,飞行距离可达200~300公里以上。

草地螟的产卵场所较多。据调查,寄生作物和野生杂草的叶背、叶柄等部位和田间的枯枝落叶上,干枯的植物须根上,以及土壤表面等处,都可看到有草地螟成虫所产的卵。草地螟喜欢产卵在向日葵、玉米、三叶草、苜蓿、灰菜、蒿类等植物中、下部叶片及土壤表层。一头雌蛾可产卵200余粒。卵期3~5天。

幼虫多发生在杂草上,尤以灰菜上最多。在灰菜上取食的1、2龄幼虫于顶部嫩叶上吐丝结网,潜于叶苞中取食,3龄后开始向甜菜、大豆等作物田内迁移。在甜菜叶片上吐丝拉网,咬食叶肉,留下表皮与叶脉,重者只剩下叶脉或被吃光。在大豆上为害时,先于下部叶面上拉网为害,逐渐向上部叶片取食,也是咬食叶肉,剩下表皮与叶脉,但未展开的心叶因被生绒毛,幼虫不便下口,所以,很少受害,即使下部叶片全被吃光,未受害的心叶仍能展开继续生长。在发生田调查,各代幼虫的密度都很大,一般每平方米有虫50~100头,多的200~300头,个别地块高达4000~5000头,稍一延误防治时机,就会造成严重损失。

幼虫具有群集爬行迁移的习性:幼虫吃光一块作物后,即群集爬行迁移。3~5龄幼虫都可爬行迁移,每分钟可爬行1~1.5米远,这就使其较容易的找到新的食科基地,扩大为害面积。在大发生年,可见到黑呀呀一层幼虫朝着一个方向爬行迁移。

幼虫活跃,性暴烈,无假死性,稍一触动即跃进,其跳跃方式是头部和尾部先向上抬,腹部贴地,然后腹部向上一拱,全身便跃起,尾部向上,可跃起6~7厘米,落地后稍静止,便再次爬行。

老熟幼虫喜在疏松,有一定湿度的土壤中结茧化蛹羽化。茧口向上,茧内有丝,灰白色。茧大多在土壤表层5~7厘米的深处。虫茧的大小和在土壤中位置于土越壤的松紧度有关,土壤疏松虫茧长,在土中的位置也深,反之,虫茧短,在土中的位置也浅。越冬代幼虫于茧内潜伏,至第二年春季化蛹、羽化为成虫。

三、气象条件对草地螟的影响

(1)与温度的关系:越冬代幼虫开始羽化的温度为14~15摄氏度,羽化盛期则在17摄氏度以上,性成熟的适温是早、晚气温在12~15摄氏度时,第一代成虫未成熟时,白天对气温的要求是20摄氏度,此时,开始起飞寻找花蜜,在太阳辐射条件下和体内产生热量时,飞翔交配最活跃,产卵时的温度不能低于18摄氏度,最适宜温度为24~30摄氏度,在一般情况下幼虫发育的起点温度是12摄氏度,发育的适温是25~30摄氏度。

(2)与降水的关系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降雨量是草地螟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如在交配或卵成熟时,温度越高,降雨量越大,抱卵量越高,反之,则相反,甚至失去繁殖力。在发蛾盛期时,对成虫抱卵最宜旬降雨量为20~40毫米,当旬降雨量下降到10~20毫米以下时,抱卵量显著下降,小于10毫米时基本不成熟。

(3)与湿度的关系成虫性成熟时,要求相对湿度55~60%。唯有1龄幼虫要求高湿,几乎达100%。

(4)与水热系数的关系对草地螟发育有利的水热系数是0.9以上,如在0.4~0.5以下,对发育不利。当水热系数在0.8以上时,旬降雨4~5天,所需有效积温一般是440~500摄氏度。旬降雨天数多,水热系数高所需有效积温相对低,对发育有利。相反,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则对发育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干燥天气对发育更为不利。

2002年5月28~31日,在我县。心乡百步惊蛾量达8000~10000头,由于5月下旬至6月初气温高,无降雨,湿度小,6月1日大量草地螟成虫在一大片杨树林上空聚集,6月2日大量草地螟成虫外迁,百步惊蛾量降到200~500头,当年草地螟在一心乡危害很轻,每平方米有幼虫10~20头,我县其它沿江乡镇发生较重,每平方米有幼虫60~100头,而我省东北部各县发生较重,每平方米有幼虫200~300头,严重地块每平方米有幼虫达800~1000头,各别地块造成绝产。

四、防治方法

在防治策略上,首先搞好虫情监测,掌握害虫发生动态,适时防治。二要采取群防群治,防止相互迁移危害,这样可提高防治效果。三要保护和利用天敌。目前为药剂防治为主,更应注意研究和采用综合防治。防治草地螟为害的方法很多,归纳为几项措施。

(1)设黑光灯,诱杀成虫利用草地螟成虫的趋光性,在成虫迁入高峰期设高压汞灯诱杀成虫,以减少成虫数量,降低田间落卵率,减少虫口密度,减轻危害。

(2)铲除杂草:锄净田间地头杂草,特别是灰菜,并将杂草深埋处理,可避免草地螟成虫在此集中产卵,把草地螟卵或低龄幼虫直接消灭在杂草地内。

(3)打隔离药带,在林地或草原与农田之间,喷25~30米宽的防虫药带,防止林地或草原的幼虫大量迁入农田危害。

(4)翻地格子,减少虫源要把草荒比较严重的荒地格子,特别是灰菜较多的地块,要抓紧时间及时翻掉,减少虫源。

(5)化学药剂防治对已在农作物上危害的幼虫在幼虫3龄前可直接通过喷雾的方法撒下列农药:用绿色功夫、莫比朗、来福灵、辉丰快克、高效氯氰菊脂1500~2500倍液喷雾。

猜你喜欢

草地螟摄氏度成虫
守护1.5摄氏度
适应气候变化:气温上升3摄氏度的世界无安全之所
今年一代草地螟发生趋势及防治建议
三代草地螟发生趋势预报
草地螟的形态特征、危害与综合防治
栗山天牛成虫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
6月,注意做好一代草地螟防控工作
柿树害虫枯叶夜蛾防治效果试验研究
天牛,就在树上趴着
跟踪导练(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