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模式的有效实现

2009-06-08

考试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模式

刘 进

摘 要: 本文从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入手,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模式,阐明了“自主教育”模式的立论依据,并初步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及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主”模式 实现形式及途径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科技迅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这些使得在校大学生越来越独立。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站在21世纪人才需求的高度,“以学生为本”,将外在的规范说教转化为学生内在品质的塑造?如何使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内在要求,激发其自主教育的内驱力?如何让学生更具有责任感,学会“关心”,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可亲、可信、可行,从而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这些都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基于此,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自主”模式。“自主”模式的宗旨是强化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受教,从而使大学生逐步做到思想自强、学习自律、情感自控、行为自律,使思想政治教育由管理型向内化型转变。

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模式,是指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充分发挥学校的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大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进行思想转化,自我教育,做到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活动、自主创造,从而实现自主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模式的提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模式的提出,是基于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体现了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创新举措。

1.基于对人的社会化理论和人的主体性理论的思考提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影响、制约、决定着人,人适应、利用、改造着社会。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而自主性是主体性的集中表现之一,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人在社会化进程中,要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掌握一定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某种社会义务的社会人,首先就要学会按社会规范自主。当今大学生对社会对他人的思考较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也应该从“社会”这个切入点入手,培养其“自主”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基本文明素养、基本德育教育,让大学生树立“社会人”的观念,教育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多元社会的认识、理解,帮助他们形成深思熟虑的价值体系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培养他们学会“关心”——“关心社会和国家利益,关心全球生态,关心父母、家庭、朋友,关心自然和其他物种,关心真理、知识、学习,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这样既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可亲、可信、可行,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能力、科学感受力和文化领悟力。只有让学生学会了自我理性判断的“自主”,才有利于其参与社会实践和创造。

2.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的教育实践,即用一定的政治思想导向有意识的政治教育活动,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的社会秩序。在政治逻辑中,思想政治是行动的力量,是政治思想付诸于政治实践的过程。既然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那么,政治就不再是少数社会成员的政治,而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政治,大众的政治。同时,前苏联教育家巴拉诺夫早就指出:当受教育者的个性、智力、和社会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便开始不仅认识他的外界目标,而且认识自身教育的目标,开始把自己当作对象看待,这样他自己便成为自身教育的对象。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强化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培养大学生的进取精神为着眼点,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基本取向,可以在吸取快乐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主体性教育等素质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尊重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注重并引导其情感需求,倡导其对主导价值观的认同,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实施熏陶,多让其在各方面有自主展示的机会,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自信,保护自尊,激发他们实现其阶段学习目标,使其树立更加远大的理想,追求更加高尚的生活。

3.基于对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提出。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自己刻苦努力的结果,外部的影响只起促进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大学阶段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学生心理、生理更加成熟的重要阶段。他们不再单纯地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活动,积极地、主动地获取各方面的知识,以期获得更大可能的自主发展和自主创造的机会。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今天的大学生基本上是80年代“抱大的一代”,大多数人穿着讲究、生活轻松、追求“异类”,很多人都认为一切都“无所谓”且轻而易举。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学会承担责任,提倡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只有使学生学会独立处理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使其增强自我管理、自省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拥有责任意识、责任情感、责任能力、责任行为,且勇于承担责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及途径的探讨

1.强化自主意识,营造“自主教育”的大环境。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是当代教育的要求。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但就思想政治内容而言,强化自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在“四育人”的各个环节营造“自主教育”的大环境。即:通过最优的课程设置、有效的授业解惑和良好的为师形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思考;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他们,让他们参与管理,最终实现自主管理;以良好的后勤服务和教学服务感化他们,让他们明白接受他人服务时应进行自我服务,培养他们自主生活的能力;创造较好的校园环境,让他们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卫生环境的建设,培养他们的自主活动、自主创造和积极参与的能力。

2.完善各项制度,形成“自主教育”的管理机制。

“自主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教育中自主发展、自我塑造和持续发展。如何使这种教育模式更具有操作性呢?关键是制度,核心是机制,比如让学生自主自立建立健全学生行为规范、学生社团活动规范、奖惩条例,建立健全学生自主教育自我素质测评机制、学生自主教育绩效评价机制、学生自主教育改进与激励机制、毕业生自主教育反馈机制等,从而创造一个健康的“自主教育”的法制环境。以使学生走向社会以后都会用已经获取的“学习能力”、社会知识和规范、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自主活动、自主创造和自主发展,从而进行终身自主教育。

3.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生动具体、丰富多彩地展示在大学生面前。

(1)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实现自主教育。调查发现,学生喜欢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集体活动,如:假期社会实践、主题辩论会、主题演讲赛、知识竞赛、大学生风采展、卡拉OK赛等。这些活动,学生愿意自主组织、自主参与,更加能够达到自主教育的目标。

(2)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自主教育的能力。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全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在网络环境中使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的发展加以实现,另一方面需要我们进行自主教育,获取有益身心健康的知识。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振奋精神,在美的享受中愉悦身心、健康成长。

(3)我们必须认识到:所谓“自主教育”,并非“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相反,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警惕和杜绝“自我意识”的膨胀。我们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帮助大学生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使大学生对自然、对他人、对社会有认同和理解,使其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获得新的人生体验。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知今日之校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模式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认识、定期检测、修订方案、全面评估、总结提高的系统工程。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模式的实践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以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计划地、扎扎实实地、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从而通过不断总结反馈,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参考文献:

[1]赵芳.论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和引导[J].学校党建和思想教育,2008,(S1).

[2]郎益君,朱春华.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自主养成规律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麻民能, 梁永锋.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与思想政治教育[J].消费导刊,2008,(22).

[4]郭昕.如何实现大学生自主管理[J].学习月刊,2008,(20).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模式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