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何影响
2009-06-08陈娜
陈 娜
摘 要: 语用学,对于大学英语教育者来说,是语言学的一个新兴科研领域。传统的语言教学都是重视语法而忽视语言语用功能的传授,这已成为阻碍学生交际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语用学的兴起为研究和解决这类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就语用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及实际运用作一探讨。
关键: 语用学 大学英语 影响 应用
一、相关理论
(一)会话理论
会话含义是交际者通过话语的字面意义,根据特定的语境推导出的话语隐含意义。会话含义于1967年由被称为语用学之父的Grice在哈佛大学所作的系列讲座上提出,从此奠定了现代语用学基础,开创了言语交际语用推理模式的先河。Grice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有: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谈话双方应该提供交谈所需的信息量,不多不少;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要说真话。不说假话,也不说没根据的话;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说话内容应与话题有关;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说话应意思明白,简单扼要,条理清楚,避免模棱两可[1]。合作原则具有强制性,它制约着交际行为。要产生交际信息的互动,交际者必须遵守合作原则的各项准则,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中,由于种种原因允许违反合作原则中的一项或多项准则,准则的违反并不表明合作原则失去了效力。交际双方依然在遵守着合作原则中的各项准则,只是意义的传递和理解已超出语言编码的范畴,所谓的会话含义就产生于对合作原则中的某项或某几项准则的违反之中。
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在语用学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该理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揭示了言语交际并非总是局限在字面意义层面上这一语言运用的实质。原则的违反便意味着含义的生成,要透过字面理解所隐含的含义就必须通过语用推理这一过程。据此,交际作为具有推理特征的智能活动的思想得到传播,推理交际模式取代了语码交际模式。
(二)礼貌原则
言语交际中的礼貌问题,Brown,Levinson和Leech在各自的著述中均有所涉及,Leech更是效仿Grice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Leech注意到言语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都能用合作原则来解决,合作原则下的语用推理只能解决语言内部层面上的问题,语言外部也存在与语言密切相关的问题,如社会文化等只能在礼貌原则的框架下解决。正如语用学家何自然教授指出的,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不一定是合作,而是话语的得体性,即礼貌问题。正是出自礼貌,人们才有不同的语用策略,或遵守合作原则,或违反合作原则,或直言不讳,或声东击西[2](P111)。
(三)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Speber和Wilson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大胆而有争议,它是对语用推理学说的批判和发展。如果说Grice的语用推理学说培植了言语交际作为智能认知活动的胚胎,Spe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则奠定了现代认知语用学基础。Speber和Wilson指出,交际行为是一个认知过程,要求双方信息“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在“互明”的基础上寻找话语同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交际行为作为认知过程的根本依据在于交际行为中存在一个最佳的并统辖该行为的认知模式——关联性。根据关联理论,交际双方密切配合,说者通过明示向听者表明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听者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寻找关联,进行推理。
关联理论取代了Grice的合作原则,其重要之处在于推动了Grice有关言语交际作为智能活动的论述并使得交际行为的认知理据得到确认。因此,关联理论在语言学、语用学、认知科学等领域产生的影响不断增强,在我国有关关联理论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
二、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影响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要达到准确交流。在外语教学中重视语境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引入语境设定,会使学习者掌握目标语言的运用技巧,顺势创造出合乎实际生活的语言。传统大学英语教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只给出语项,并不设定语境,要求学生按照例句进行组句,这样只要语法符合规则,句子意思不变即可。
外语教学中利用语境信息,可以培养学生提高语言识别和运用能力,在确定话语语境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含义,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积极主动思考。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不同的语境氛围,会使学生的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正确使用所学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
自从Grice提出会话含义理论以后,语用学将重心转向了话语理解。含义理论的基本假设:人类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表达意图和识别意图,需要一定的认知推理机制。含义不要取决于句子的命题内容,而依赖一定的语境条件,推理是获取隐含意义的主要方式,它就是根据语言手段或非语言手段去获取有关话语内容的逻辑结论。在特定语境条件下,听话人需要形成一定的假设才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一方面形成假设的过程是人们推理的过程,也是一个依赖语境因素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语境必须结合交际事件的社交因素。比如说在教授英语广告时,要从语用学角度分析。
Grice认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人们需要遵守一些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和准则,这就是所谓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3]。合作原则有四大准则,其中的风格准则要求讲话应避免晦涩,避免歧义,要做到简明扼要,井井有条。然而,在某些信息交流中,说话人也可以违反以上原则,其目的是为了表达特殊的话语含义,这就要求受话人对发话人的话语不要作一般的理解,而要理解其隐含意义,推断出说话人违反准则的意图。言语交际中,需要语境的介入不只是指示语本身,整个话语的理解和表达实际上都脱离不了语境,离开了它就会产生误解。可以说,听也好,阅读也好,没有语境的前提,这些输入型的信息理解就无从谈起,其可信度就值得怀疑。同样,写作和翻译这些输出型的活动,如果脱离了语境,它们的正确性或得体性就不可相信。
三、语用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知道语言基本功固然重要,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更为重要。我们不能只讲语言的形式或意义,不谈语言的用途,而应结合社会文化因素,讲究语言的使用场合。下面,我们就语用学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语法、话语教学中的运用作一探讨。
(一)词汇教学
我们历来重视词汇教学,有时为了说明一个词的意义用法或搭配会举上几个甚至十几个例句,学生则把这些句子全部抄下,他们以为这样就掌握了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至于对该词的语用能力如何,能否在其他类似的语境中理解该词的意义,或在自己的说和写的实践中恰当地表达出来就很难把握了。这与对词义讲授得不够全面有关,我们一般重视词本身的词汇意义,也注意词的语法意义,但经常忽视了词的社会文化意义,而要提高语用能力就不能不讲授词的社会文化意义。因为语言的使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语言的使用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
例如:指示词“next”的用法。我们都知道,英语中“next”作为时间指示词,它的意思相当于汉语的“下一……”。如“next week”是“下个星期”,“next time”是“下一次”。“next Friday”译成汉语就是“下星期五”,但“下星期五”是指下周五,不指本周五。如果说话时间是星期一或星期二,这个时候“next Friday”就多了一种解释。它可能指下周五,也可能指本周五。例如:Jack告诉Rose“You can come here next Friday.”。就可能有两种解释,一是要她十天后来这儿,一是要她三天后来这里,到底是指哪一天,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教学实践证明,词汇教学结合语用规则会更有利于学生达到用词准确得体[4]。
(二)语法教学
掌握语法知识和句型是说和写正确的英语句子的基础。没有这种语言能力,就无所谓语用能力,但是有了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并不等于具有语用能力。因此,语法和句型教学不应停留在只让学生知道定义的层次,而应使学生有机会把语言能力转化为语用能力。如果在语法教学中能重视与语用知识的结合,这无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to be+inf.”是用来表示将来行为的结构,但如果它与第二人称you连用,则可能表现为说话者与听话者处于上下级的关系,即发出命令:You are to be here at six tomorrow morning。此外,一位老师对学生发出“命令”时可能使用的语言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This should be done again.
Youll have to do this again.
You can do better than this.
Its my job to get you to do better than this.
这些都不是指令句,都不具有直接反映上下级的功能,但分析其言外之意,则完全可以推断出其隐含的师道尊严的“权威性”。由此我们还可推断,疑问句也一样并不仅仅表疑问。
(三)听说教学
在听说课上,学生往往从会话中联系听力能力。在会话中,甲方要说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听了乙方说些什么话之后决定的。只听不说的听力教学或只说不听的会话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在初级阶段尤其如此。不少学生在听了初级听力教程之后能用笔头形式填出句子中的综合形式,如:Hes over there./Mikell send for his things ./My tooths bothering me.但是在会话中,多数学生仍不会运用英美人谈话中必用的非正式语体,有的学生甚至在听到别人用这种形式时还听不懂。在听力训练中有不少连音现象,学生经过多次强化练习之后听懂了,但在自己的谈话中却不习惯用它。至于对省略句形式、会话中的语气词、感叹词及一些小品词(discourse particles)只听得懂但不会运用的情况也是不少的。
从语用能力的意义上说,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不仅应表现在说得准确、流利,还要说得符合习惯(包括语体),表达得体。这就要求听讲英语的人是怎样说的,所以,听力材料不仅要听,有些还应让学生模仿、重述,以便养成习惯,提高口语能力。
四、结论
由此可见,语用学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育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习语言,旨在使用,而且是能正确地使用。把语用学理论引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语法规则)的同时,更应注重培育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也即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即在交际中做到语言使用的得体与合适,使交际能顺畅地进行。只有加强语用能力的培养,寓知识教学于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之中,增大语用及文化背景的输入,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达到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新.语用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11.
[3]谷志忠.语用意义、语境和隐含意义[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4]王丽琴.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