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数学教学应注意的几个环节
2009-06-08陆国俊
陆国俊
素质教育已经进行多年,但由于地区差异不平衡、实施监督不到位、教师等方面原因,素质教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同样也受着不同程度的考验。笔者认为,要解决数学教学中的这种矛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年龄特点,初中学生既有小学生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也有渴望走向成熟的特征,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教学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想、说、练的机会。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
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该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和一题多变。
2.重结果,轻过程。
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
3.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
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中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而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4.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习能力,从而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三、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上,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诸如不感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1.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恰当的表扬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2.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顺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潮流,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九年义务教材在内容选取、编写体例上较原有教材都有较大变化: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加了可读性,在加强双基的同时,也注意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上述潜在功能,指导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
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也表现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应用原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创新。“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成就”。同时,在倡导学生积极创新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在授课中应启发学生多提问,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考、分析,并进行自我判定。在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索的喜悦。
总之,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创造活动,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以使学生能够应对21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