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
2009-06-08景芳
景 芳
摘 要: 数学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本文对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环节进行了新的审视、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只有对教学环节不断进行优化,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教学环节设计 优化
数学课堂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数学新课改的主战场。数学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数学课堂千变万化。但细细深入数学课堂,仍然会发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基本没有改变,变的是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各个环节的设计中融进了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思想。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怎样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益呢?
一、优化复习铺垫
教学铺垫是中国数学教学的一大传统亮点。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温故”出发,寻找新知识的“固着点”,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知识容易理解,是教学铺垫的目的。优化教学铺垫,就是改变传统的单一地呈现学习新知识需要的相关联的若干旧知识点,而要精心组织情境,从情境中设计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的旧知,由旧知提出带有启发性、思考性,引导探究新知的问题,使学生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学习因式分解时,可设计如下铺垫:
师:在小学数学中,我们知道,这是整数乘法,而是什么运算呢?
生:分解质因数。
师:它有什么用途?
生:寻找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约分。
师:在前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法运算,如(x+3)(x+4)=x2+7x+12,那么,反过来,有x2+7x+12=(x+3)(x+4),我们该称它是什么样的运算呢?这种变形有何作用?
这组情境问题实际上为学习因式分解做了类比式的铺垫,使得新知识——因式分解和旧知识——整式的乘法之间的关系与整数乘法和分解质因数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一种自然的类比联系。铺垫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可存在。
二、优化新课导入
导入是新课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道出了导入这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如果导入设计合理,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所以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精心设计导入语,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优化新课导入,就要求教师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境,真正做到“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为此,在设计导入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防止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拉硬套,牵强附会。(2)导入对学生学习新内容要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3)导入要尽量富有趣味性和悬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得主动、积极和自觉,从而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5)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
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全等三角形角边角ASA判定理)”内容时,可做这样的导入设计:老师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摔成如图所示三片,现在只需拿上其中一片,玻璃店的师傅就能重新配一块与原来相同的三角形玻璃,你知道应带哪一片玻璃去吗?由实际问题情境引入,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新知探求过程
讲授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一般是在上课后的5—25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间,也是学生探索、掌握、运用知识的最好机会。如何把握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高效率地掌握知识,是很关键的问题。优化这个环节的教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1)创设数学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教师在设计时,一要注意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错误和疑问,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尝试并解决。二要注意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赞扬,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见解,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与此同时,应特别关注学困生,要多给其一些指导和帮助,如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板演一些简单的练习,使他们体验成功的愉快。三要注意加强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先从操作中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判断、综合等思维活动,再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过程或结论用简练的语言加以准确的描述。(2)在新知的探求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学生是探求新知的主体,问题由学生提出来,方法是学生摸索所得,结论由学生探究得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指路子、出点子、想法子,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3)在知识探求的同时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4)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优化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训练解决问题能力、检验教学成果、及时获得反馈教学信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教学活动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优化课堂练习,就要保证课堂练习要少、要精、针对性强、有层次性、难易适中,练习设计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练习呈动态纵深发展。
五、优化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如果教师直接小结,哪怕“字字珠玑”,其结果往往都是“平平淡淡”。因此,优化小结,教师要精心设问,使学生进一步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另外,在小结时,教师可提出一个或一系列的问题,或一种悬念性,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探讨。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