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诸日月而不刊之著——《方言》

2009-06-08

考试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扬雄成就方言

李 琦

摘 要: 西汉扬雄从实际语言出发,运用客观的调查方法,记录了丰富的方言材料,编成了《方言》十三卷,成为我国历史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方言调查著作。本文以《方言》为研究对象,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认为其是不朽之作。

关键词: 扬雄 《方言》 成就

一、扬雄和他的《方言》

《方言》十三卷,原名《殊言》,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西汉扬雄撰。扬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少好学,博通群籍,多识古文奇字,长于辞赋,早年作《甘泉赋》、《羽猎赋》等。后来以为“辞赋非贤人诗赋之正”,谓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遂鄙薄辞赋,转而研究哲学和语言文字学。著有《法言》、《太玄》等。

二、《方言》的渊源

相传我国远在周秦时代,天子为了体察民情风俗,博通天下名物,在每年秋后的农暇季节派遣使臣到民间去搜集歌谣和方言异语。这些材料:“皆藏于周秦之室,及其破也,遗弃无见之者”。应邵在《风俗通之》序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采异代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及羸氏之亡,遗弃脱漏,无见之者。蜀人严君平有千余言,林闾翁孺才有梗概之法。扬雄好之,天下孝兼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

《方言》成书的具体年代不易确定,只知道它在东汉末年才普遍流行。汉末晋初的人都说是扬雄所作,如应邵的《风俗通义》和常璩的《华阳国志》都这么说。但是《汉书·艺文志》和《汉书·扬雄传》都没有提到扬雄作《方言》。根据刘歆和扬雄的书信往来可知,在扬雄编撰《方言》时,刘歆就写信向他借看,但遭拒绝。刘歆得不到《方言》,在编《七略》时也就不载此书。这也许是《汉书·艺文志》和《扬雄传》未加著录的原因。

根据上段所述周代记录的资料其残编一千多字及其编撰条例,在西汉末为严君平、林闾翁孺所得,传授给了扬雄;扬雄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周秦旧资料为起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的活方言,经过二十七个寒暑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方言》十三卷。扬雄能不为文献记载所限,而注重直接调查;能不为文字形体所蔽,而取借字标音、创字标音的文法。“其语之转”说启示人“循声探源”“因声求义”的方法。

三、《方言》的体例

《方言》在体例上和《尔雅》相近,把每类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词排列在一起,然后用一个当时比较通俗的说法去加以解释,并列举了各地不同的说法。如第一卷第一条:“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所不同的是《尔雅》十九篇每篇都有篇目,《方言》不列篇目;《尔雅》着重解释“古字古言”,而《方言》则着重于当时的殊方异语。我们知道,《尔雅》的体例按意义排列,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排列在一起。可是,在语言中意思完全相同的词是很少的,有些词意义虽大体相似,但在修辞上或用法上往往有细微的差别,《尔雅》的处理方法是只注意到同义词意义上的近似,而没有反映出同义词的修辞色彩和用法方面的不同。扬雄《方言》则非常注意同义词大同中的小异。如卷一:“延、永,长也。凡施于年者谓之延,施于众者谓之永。”另外《尔雅》着眼总是字,而扬雄则是从实际语言出发。在《方言》中可以看到许多由两个字组成的双音词。如“恒慨、羞绎、纷母”,既广又大也,荆扬之间凡言广大者谓之恒慨,或谓之“羞绎、纷母”(卷二),其中“恒慨”间谓之“羞绎”、“纷母”都是存在于当时实际语言中的复音词。由于扬雄记录的是当时的实际口语而当时又没有一套记录语言的符号,于是就只好把汉字当作标音符号来使用。因此研究《方言》不能墨守文字,而忽略了语言。

四、《方言》的内容

《方言》广泛收纳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方言,还收集了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十三卷不标明门类,但大致采用分类编次的方法,把内容相关的词收在一起。如卷四全收有关服饰的词,卷八收录有关动物的词。

《方言》所记,包括古方言、今(汉代)方言和一般流行的普通话。其说解均有专称:

说“通语”、“凡语”、“凡通语”、“通名”或“四方之通语”的都是普通话。如卷一说:“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適,宋鲁语也。往,凡语也。”

说“某地某地之间通语”的,是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另有四方之通语、四方异语而通者之说。如卷四:“覆结谓之帻巾,或谓承露,或谓之覆采,皆赵魏之间通语也。”

说“某地语”或“某地某地之间语”的,都是不同地域的方言。

说“古今语”或“古雅之别语”的,都是古代不同的方言。

说“转语”或“语之转也”的指词语因声音有变转而别为一意义相同的词语。

五、《方言》的价值

《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但为语言史提供了一些资料,而且在语言发展的规律和方言的性质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第一部以个人力量进行全国性方言调查的著作,开方言研究之先河。不受文学著作的拘束、以字记音、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可称为一部不朽的著作。

大致勾勒出汉代全国方言图,可以从中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区域分布的大概情况,为后人了解汉代普通话提供了依据。

是沟通古今词汇的桥梁,在汉语词汇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也存在一部分双音词。但我们在古籍中常见的双音词以叠音词或联绵字居多。而《方言》中出现的双音词,除双声叠韵者之外,还有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地道的双音词,如“恒慨”“羞绎”之类。

对古方音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也是训诂学的要籍。

说明了方言分歧不妨碍民族共同语存在,并且论证了方言可以发展为共同语。

此外,《方言》中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卷三“藏、甬、悔、获,奴婢贱称也”一条,可以知道蓄养奴婢在汉代是很普遍的事;由卷四所记衣履一类的语汇,可以知道汉人衣著的形制;由卷五器皿、家具所记蚕薄用具,可以知道养蚕在当时已很普遍。从研究文化史的角度来看,它也具有重要价值。

《方言》从汉代留传到今天,以它突出的成就,一直受到学者的重视。晋代郭璞称《方言》“洽见之奇书,不刊之硕记”。它不仅在中国方言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方言学史上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后代学者为《方言》作注疏的著作有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方言注》《方言疏证》和《方言笺疏》等。

参考文献:

[1]扬雄.扬雄集校注[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2]周祖谟.方言校笺:附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

[3]吴树平.风俗通义校注[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4]戴震.戴震文集[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80.

[5]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卷[M].北京大百科出版社.

猜你喜欢

扬雄成就方言
方严的方言
了不起的成就
方言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西汉扬雄《太玄》律学思想的初步认识
失恋“成就”的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