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教学情境的共建共享
2009-06-07张惠书
张惠书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营造的情感氛围。不同的课堂情感氛围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思维活跃程度和教学参与程度的不同,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几年来,笔者尝试着从营造课堂情感氛围入手,力求通过师生共建共享教学情境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实现政治课教学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所特有的奠基作用。
一、情境共建的组织者是教师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教师能否合理地创设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情境,直接关乎教学组织的有效性。无论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主导论”,还是新课程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定位,都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作用,都说明学生对某个学科学习的期望程度与这个学科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密切相关,这样的能力也是教师知识素养与个人魅力的集中体现。
新课程背景下的政治教科书立足于现实,来源于生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相对于一般学科课程,具有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和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既要注重感性,以情育人、关爱学生;又要注重理性,遵循规律、引导学生。既要引领学生共同探究、分享新的发现,达到共进、共识,又要与他们一起在探究的过程中共创教学情境,实现共建共享。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还应成为良好课堂教学情境与心理氛围的营造者与维护者。作为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眼神、姿态所反映出的各种信息揣摩出他们的心理状态,一旦发现状态不佳者,就要及时运用眼神、手势或借助回答问题等方式来进行提示,以掌控好学生的课堂情绪状况。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注重自身的榜样引领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
二、情境共建的过程是教师组织下的学习活动
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突显本课程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视角,在教学中适时挖掘情感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因素,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为此,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事实为依据、生活为依托的思路和标准来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教科书内容适时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产生兴趣,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取知识,以此达到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效率提高的目的,通过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以下仅介绍两例。
1.课堂辩论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教学中笔者经常以“划分小组—提出辩题—课上辩论—教师点评”为主要流程来组织并创设课堂辩论情境。置身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在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表达、沟通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提高。
2.日常生活情境。必修Ⅰ《经济生活》透过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让学生了解并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与技能。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多数人对现代经济生活的认知极为有限。面对这样的学情,不能简单采用讲授式教学,于是笔者采用了“真人秀”“专家访谈”等方式,邀请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学生家长,让他们就自己熟知的投资情况与经验向学生介绍,开展互动交流。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专家的回答生动实际。访谈后,学生根据学习要求完成了“如果我有一万元”的投资方案。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学习的兴趣十足、思维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情境共享是师生学习与发展的动力源
“情境”在于共建,“高效”源于共享。共建过程就是共享过程,共享的感受基于共建的结果。新课标在讲到教学观时,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双方是参与者、合作者与共同受益者,通过互相激发创造性智慧,来积累学习体会与经验,从而在共同参与中实现共同发展,在情境共建中实现资源共享,最终达到互利共赢。在进行哲学部分的教学时,每讲到那些抽象晦涩的基本理论观点时,笔者会选取一些典型生动、脍炙人口的经典文句作为引发思考、创设情境的载体。如在教学“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时,笔者选取了南北朝诗人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与学生共同展开想象的翅膀,体味诗句的哲学意境;在讲到“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时,我和学生共析泰戈尔的名句“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的深刻内涵……这样既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又带动了课程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总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是建立在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基础上的,只要长期坚持就能实现在探究问题中增长知识渴求、在思维碰撞中增强知识素养、在谈古论今中提升文化品位、在体验生活中积累实践能力的学习目标。
(责任编辑韩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