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导师制”的思考与实践
2009-06-07张英群
张英群
新课程改革一方面从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都有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对学生提出了认识自己、规划自己人生以及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新课程学习的要求。因此,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和谐发展。我校近年来在实施班级导师制的工作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以班主任为核心,科任教师做导师,构建起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班级管理工作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提出“教师人人做导师,学生生生受关爱”的理念,具体做法是:以班为单位,每个教师都担任导师,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一般每个导师带6至8名学生,全班学生按导师分成几个小组。我们明确了导师的职责:指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心理健康成长,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品质;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合理分配学分,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并督导落实;指导学生间建立互帮互助小组并及时交流。导师具体做好六个“至少一次”:每月个别谈心至少一次,每月小组例会至少一次,每周与班主任沟通至少一次,每学期面对面试卷分析至少一次,每学期与家长沟通至少一次,每学年家访至少一次。我们确定了导师的工作原则:尊重平等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尤其要善待各方面有困难和障碍的学生;关爱教育原则,教育要突出一个“爱”字,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爱生之情,避免简单的说教,对待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宽严适度;全面性原则,面向组内全体学生,全方位地关心学生,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导师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指导,并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激发教师的育人激情
新课程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育教学权威、直接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管理者、合作者。通过导师制活动,教师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困惑。教师更加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掌握了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不再是单一的教与学,激发了育人的激情和动力。教师说:“导师制的实施对学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兴趣的点拨、学习小结分析的落实及与家长沟通方式的建立上。”
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合作互助意识的提高
通过教师对学生给予人生的启迪和规划、学业的激励和指导、心理的疏导和调节等,学生满足了自身“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和自我实现的愿望。学生们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明确了人生的目标和追求,特别是在选学内容上他们得到了导师的帮助和指导,促进了学生自主地、个性化地发展。另外,在小组内开展互助一帮一活动,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互助,让学生感受、体验师情、友情,从而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说:“导师制密切了师生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支持,不仅可以近距离得到教师的一对一指点,更领悟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对教师增加了信任感,对学习增强了自信心。”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和学生学业的共同发展
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学生更加了解和信任教师,在学业上通过教师一对一的分析与指导,学生更能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端正各个学科的学习态度,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学习计划。而学生的信赖也会使教师更加努力地完善自身,学生的问题成为教师思考研究的课题,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教师的期待促使教师在专业化发展方面更加积极努力。教师在总结中写道:“导师制的开展使学生们爱问问题了,而且乐于把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对题目的不同解法说给教师听,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可使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计划,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四、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提高师生学校生活的幸福指数
导师制强调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轻视或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要尽可能地使学生在教师的赞扬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和幸福。教师尊重学生,也就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从而也让教师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教师总结说:“在活动中我发现,导师制使任课教师亲近的不仅仅是那八九个学生,而是使教师拉近了与班集体的距离。学生们在导师制活动后很兴奋,把教师与他说的话一股脑儿地说给其他学生听,使很多学生对教师有了新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到教师不仅仅有上课严肃、严谨的一面,也有成为他们的朋友,既可敬又可亲的一面。”
新课程需要导师制,导师制为新课程助力。导师只有通过学习提高教育水平,科学地实施教育内容,艺术地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才能使教育效果最优化,才能让学生得到自主和谐的发展。
(责任编辑张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