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仿生教育”:由“个性植物”想到的
2009-06-07傅海洋
傅海洋
一、话题背景
经过几个月的装潢,我的新房可以入住了,几个好友“参观”完我的新房后,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房间设计得很好,装潢做工也很精细,如果再在阳台上建一个入户花园,这个房子的品位就更高了。不过,最好弄点名贵的植物,不要太普通了。”听从朋友的建议,我买来了桂花、茶花、蝴蝶兰和一些精致的盆景。有了这些绿意盎然的植物作点缀,我的居室果然提高了品位。我每天像照顾孩子一样尽心地照料它们,下班回家便直奔阳台,给植物浇水并享受着它们带给我的愉悦。然而,好景不长,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茶花靠近根部的叶子枯黄了,我判断一定是缺水所致,于是赶紧浇水。我怕其他植物也会枯干,就一并给它们浇了水。几天后,我发现除了蝴蝶兰和水仙花等几株花外,其他植物的叶子都枯黄了,并且用手轻轻一碰叶子就掉下来。是不是我浇的水不够“透”?一定是。我干脆把叶子枯黄严重的桂花和茶花连盆端起放入桶中,再在桶中注满水。心想,这下不会再缺水了吧。没想到,几天后这两盆花连一片叶子也没有了——彻底地死了!带着遗憾,我请教了一位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朋友。不曾想我的朋友狠狠地责备了我,说这些植物是被我害死的!我感到莫名其妙,大呼冤枉。朋友告诉我:植物是有个性的,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有的喜阳,有的喜阴,有的耐旱,有的耐涝……桂花和茶花属于耐旱怕涝植物,水浇多了,它们的根就会发霉而腐烂。而水仙和蝴蝶兰则耐涝,就是放在水里也能生长。听了朋友的介绍,我心服口服了,原来植物还有这些“个性”。原以为我精心打理、多给水分,就会滋润花草,使其茁壮成长,却没想到我因为无知反而伤害了它们。我不由对“一勤天下无难事,功夫不负苦心人”的箴言产生了质疑——如果缺少对事物个性特征的了解,不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那不是越勤劳破坏力就越大吗?
二、启发联想
“种植事件”让我想到了教育问题,我们的学生虽未长大成人,但也是精神独立的个体,如同一株株各具习性的植物一样,存在着性格和特质上的差异。不可否认,由于受父母遗传、家庭环境、成长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思想、性格、意志力、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也是不同的。在性格、意志力上,有的学生优柔寡断,有的学生则坚定果断;有的学生胆小怯懦,有的学生则坚强勇敢;有的学生富有创新意识,有的学生则惯于盲从;有的学生自控力强,有的学生则散漫任性;有的学生富有极强的同情心,有的学生则对周围的一切反应漠然。在态度、能力上,有的学生反应略显迟钝,但在动手操作上却极有天赋;有的学生唱歌跑调儿,但在美术方面却富有灵性和创意;有的学生成绩优秀,但肢体动作十分笨拙,体育成绩差,甚至在队列训练中出现同手同足的动作……面对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策略和行为——今天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否因忽视学生个性而“伤害”了学生呢?
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有的家长见同事或邻居的孩子参加少儿钢琴、书法等辅导班的学习后,不管自己的孩子是否具备学习和掌握这些技能的资质,也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甚至有的家长干脆让孩子参加音乐、美术、“奥数”、作文、跆拳道等所有科目的辅导班。最后的结果是,家长并没有看到期望中的“天才教育”效果,反而把孩子弄得筋疲力尽。尽管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师的做法有所改变,但受制于考核制度改革步伐滞后的现实,应试教育的遗毒仍然存在。教育管理、教育形式、教学方法等都统一模式、统一要求,因此,各类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有点“万生一面”的倾向。不可否认,很多教师还在沿袭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这样的教育明显违背了学生的发展规律,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
三、应对策略
面对不同学生存在个性差异的客观现实,我们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长和发展,我们必须修正和摒弃传统的“整齐划一、统一格式”的教育模式。学校要尽可能地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宽松、有利的氛围;教师要立足学生的个性特质,研究学生个体的成长特点,实施正确、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长除了在教育教学方法上配合学校和教师外,还应该给孩子树立良好品德和高尚人格的榜样。为此,我们提倡一种“仿生教育”理念。
首先,学校、教师、家长要明确“仿生教育”的内涵,树立和增强“仿生教育”意识,构建多元化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受教个体实施“仿生教育”。“仿生教育”并不等同于“因材施教”,与“因材施教”相比,其内涵和外延均有不同。“因材施教”是以“资质、能力”为前提,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将“人”引向最优发展;而“仿生教育”则是以“生命、成长”为基本出发点,在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成长的过程中,让这些“个体”拥有适合其成长和发展的良好条件。前者注重的是“才智和能力”,后者注重的是“生命与成长”。我们还要清楚“仿生教育”并不是“个别教育”,也无专有的时间和空间,并不是跳出现行教育体系之外而“另立山头”;它面向的是每个学生,将“关爱生命”的理念贯穿于全部教育环节和过程之中。学校、教师和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了解不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和掌握教育理论、教育规律。同时,不能简单地把“仿生教育”视同于“个性教育”,因为“仿生教育”不只是张扬学生的个性,而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能把“仿生教育”仅仅看作是发展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教育,要区别于艺术培训、兴趣小组、心理健康教育等。
其次,在实施“仿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尺度,不能随意放纵学生。基础教育不是职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不能以将来的职业取向作为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和技能,而要用长远的眼光培养具有“多元能力”的学生,以便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教师的个性、思想、情感等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具有满腔的热情、良好的品行、丰富的学识和扎实的工作态度。同时,教师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实施“仿生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琐碎和艰苦的过程,需要每个教师具备热情、爱心、耐心和奉献精神。教师群体要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对每个受教个体都能因势利导,挖掘其长处和潜能。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还要观察、研究每个学生不同时期的身心特点,掌握他们各具特点的成长发展规律,特别要了解他们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智力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在生活、学习、实践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
最后,要正确评价每个学生。每个生命个体的发展都是“唯一”的,因而在同样的课程体系、同样的教学进度下,对不同个体的评价也应有所不同。“人比人,教育弊端之源;自比自,教育发展之本”。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仍旧是将“学科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尺,这种评价方法形式单一、内容狭隘、方法落后,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性和主动性。这种不科学的“定性”评价危害极大。在这种“淘汰、挑选”的过程中,学生无法发现自己的潜能,失去了信心和发展的内驱力。因此,为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我们必须全面、立体、多元地对学生实施评价。建立学生个体成长档案,客观、具体、科学地记录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并向学生和家长公布评价信息,使学生发现和肯定自己的进步行为和优势能力,激发斗志,增强上进心;也能使学生发现某些优势方面的退步,从而正确调整自己,更好地获得发展。
“仿生教育”指向每个学生的生命和人格成长,它的理论基础是“生命教育”;“仿生教育”的现实基础是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它旨在实现教育目标与学生个性需求的契合。教育是有生命的,好的教育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动力,“仿生教育”恰恰赋予教育以强大的发展后劲,让教育更加理性,更加科学。让每一株植物不再枯败,让我们的教育不再失败!
(责任编辑邓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