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叩问教师的德育无意识

2009-06-07王利敏吴春燕

天津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教师节道德德育

王利敏 吴春燕

德育工作须从学生幼小时抓起,为了了解学生的道德状况,笔者选择了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和研究的对象——L同学,男,11岁,上海市某民办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等。我们在一年的跟踪调查中发现,教师的“不作为”或者“作为失当”是制约学生道德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是个案研究,但我们或许可以从这个小学生的身上,捕捉到教师的德育无意识行为,达到“一叶知秋”的目的。

我们常说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实现德育生活化,让德育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但是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教师的德育无意识行为影响了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德育无意识行为是指教师不是出于培养学生品德的目的、而是出于其他目的而在学校中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如,教师不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及平时不自觉的负面行为等,这些行为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形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德育的失效通常是由教师的德育无意识行为引起的。

下面截取L同学学习和生活中的几个片断,来说明实际生活中教师的德育无意识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片断一:变味的师生问候

2008年教师节,笔者遇到了L同学,他告诉我们:“今天是教师节,老师们收到了很多鲜花。”然后,他突然神秘地说:“其实我们平常不想课下碰到老师,因为还得跟老师打招呼,说‘老师好。”“那你们不想跟老师打招呼吗?”他说:“真的不想。我们跟老师打完招呼,旁边看到的同学总会摆出个嘲笑的样子。你看,就这样。”说着,他给我们做了一个鬼脸,表示无奈和讽刺。接着,他又小声说:“老师平时管教我们,并不是真的为我们好,而只是为了和其他班的老师争荣誉,这是在‘利用我们。所以我们今天都不愿意说‘老师,教师节快乐。”

反思:不想和教师打招呼,这一现象是否能反映出L同学和班里的其他学生不懂礼貌、不尊师爱师呢?在常人看来,教师节这天对教师表示问候和祝贺,这是学生对教师最起码的礼貌和尊重,但是学生连一句“教师节快乐”都不愿意说。学生这样“傲慢无礼”,到底是因为什么?听L同学说出“利用”这个词,笔者感到震惊:震惊于学生的“聪明”,更震惊于我们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竟是这样的糟糕!

在和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形象,就会影响到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践行。就拿L同学接触过的教师来说,平时他们可能热衷于和其他班搞教学评比,却没有将正确的道德观念及时传达给学生,因此让学生产生误会,以至于认为自己是教师手中的“棋子”。过去,人们都说“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而今,这种说法已经变成了“考,考,考——学校的法宝;分分分——教师的命根”。教师比学生更加关心考试成绩,对考试成绩的过度关注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教师正是因为对考试过度关注,才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关怀,难怪学生认为教师是带着功利目的来对待他们的。学生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作为教师,自身不能太过功利化,倘若把学生看作是用来“提拔”自己的工具,又怎会得到学生真实诚恳的尊敬呢?只有具有一颗淡泊功利的事业心,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我们的教育在开启智慧的同时要情感先行,改变学生对教师的态度——猜疑、不信任、反感甚至讨厌的状况。只有改变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使学生从心里爱戴教师,尊敬教师,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取得进步。同时,作为教师,也要掌握爱的艺术,让这种师爱真正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片断二:“助人为耻”

L同学班上的语文教师辅导学生作文,布置的题目是《竞选稿》,内容和主题教师已经定好了,让学生就竞选小队长的过程和经历写一篇作文。为了让学生写好这篇作文,这位教师要求学生都去竞选小队长。L同学犯了难,说:“我没兴趣竞选小队长,老师强迫我们,一点都不民主!我也不知道小队长该干点什么,这让我怎么写啊?”作了引导讲解之后,笔者让L同学模仿教科书中范文的格式写。写到其中要帮助“学困生”学习时,L同学怎么都不愿意将这个内容写上去。他说:“如果我写自己‘助人为乐,我读的时候就会难为情的,同学们听到也会笑话我的。再说我也不会帮助‘学困生。”笔者愕然!

反思:学生作文,是学生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指导学生作文,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判断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强迫”每个学生都去竞选小队长,本来就是不合理的。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有的学生愿意参与竞争,有的学生则不愿意,教师强硬地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竞选,就导致教师自身在学生眼中形成了“一点都不民主”的形象。其次,乐于助人是我们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美德,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美德。但L同学为什么会说“不愿意写”、“难为情”,甚至认为“同学们会笑话”他呢?为什么在学生的眼里,“助人为乐”反而成了“助人为耻”呢?学生观念的转变和教师的行为有内在联系吗?

有些教师在布置学生作文或课后作业时,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练习、巩固课上所学知识,而忽视了德育在其中的渗透。教师简单的行为,却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千层浪。教育学生懂得民主、自觉、乐于助人等,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怎样通过作文辅导和作业布置,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品德,这是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处理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把学生引向道德的反面。

仅拿写作文来说,强迫学生写不愿意写的东西,为了写好作文,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试想,这怎么能发挥学生美好的想象力,怎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为什么感到“助人为耻”,作为一个教师,怎样在平时正确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并从中感到快乐,这都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应将日常行为变成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良好方法,而不能走入德育无意识的误区。

片断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上海市课后作业量规定》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的课外作业,将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在1小时内完成。为达到规定的要求,一些教师开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作业写完。但是L同学每天还是要花2个小时甚至3个小时以上才能写完作业。令笔者感到诧异的一件事发生了。L同学在《家校联系册》上写道:“作业在1小时左右完成。”“你这是在欺骗老师啊!”他说:“老师要求我们必须在1小时内写完,可我们做不到,他们还欺骗‘上面呢?我们也是被逼无奈。”

反思:教师的“硬性规定”,成就了学生的“欺骗隐瞒”,造成这样的“违规”局面,是减负措施规定的欠科学,还是教师在实行时没能真正领会造成的呢?显然是后者。教师只在作业完成时间上做文章,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也没有据此设计相应时间下的作业量。学生对教师的“怕”,就成了学生“欺骗隐瞒”的最直接原因。这使我想起一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教师这样做,学生也这样做。更可怕的是,学生的行为是跟教师学来的,但是最后受害的是学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在解读、执行教育政策时,不但自己要正确理解政策本身的概念,读出政策措施的外延,还要自觉执行,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即使不能提供帮助和支持,也不能误解政策,让政策“变味儿”,漠视德育无意识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

总结:从以上三个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实——除了家庭环境的影响,教师对学生错误的道德引导和德育无意识行为,也削弱了教师本身的权威和影响力,这表明一些教师还缺乏将德育生活化、将生活德育化的能力。教师职业决定了教师的一举一动都看在学生的眼中,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时刻“为人师表”,时刻为学生的道德发展铺路扬帆,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最光辉的美德。除了加强自身的修养和内涵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道德成长规律,善于利用教育机智,将德育生活化、将生活德育化,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上海市尚文中学特级教师黄静华说:“爱学生所爱,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用我们的爱心去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启迪学生的良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为他们的成长奠定道德基石。”希望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这样一段话来指引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德育工作真正发挥实效,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邓蕙)

猜你喜欢

教师节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叮咚,你的教师节攻略到了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今天是教师节
教师节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