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叛逆期的宝宝过招
2009-06-04
星期日的早晨,从一睁眼起,果儿就在和我拧劲。先是满床乱拱不肯起床,好容易逮住他,又在我怀里蹬蹬踹踹,大声叫着:“有穿衣服,有穿裤子,有穿裙子……”不得已加上些强制手段,才让这个小野人穿好行头。在他一连声“不不”里勉强地套上鞋子,起床这么个简单的过程,已让我有一种激战过后的疲惫与无奈。
刚打开门,果儿就抓住沙发的扶手宣布不出去吃早饭。带他去洗脸,他干脆面壁而立,脸贴墙,拿屁股对我,一扭一扭地说:“不洗手,不洗脸!”
出门,迎面有熟人笑眯眯地叫着果儿的名字走过来,未及我提示他喊伯伯,他已经一噘小嘴,边跑边说:“不喊,不喊!”
坐在早点摊前,果儿像赌气似的对着桌子不停地念:“不吃蛋蛋,不吃面面,不吃饼饼,不吃……”
果爸终于忍无可忍,拎起果儿来,一脸雷霆欲作的样子:“你这个孩子,这不吃那不吃,当神仙呐?”
不知从何时起,那个乖巧听话人人都夸的小果变成了一个叛逆十足的倔小子。自打他学会了流利的说话,逢词就要加个“不”字。
西方早期教育工作者对一岁半到三岁之间宝宝的“叛逆期”有个形象比喻——“可怕的两岁(terrlble twos)”。这个阶段的标志就是宝宝总喜欢说“不”,处处和你“对着干”,像一根根小炮仗,情绪稍有不安便要“爆炸”。
遭遇两岁小人儿的叛逆期,还真叫我们两个自认为有着不少育儿理论的父母有些措手不及。习惯了果儿对我们言听计从,从他的小嘴里接二连三蹦出来的“不”字,让我们充满了失败感。一再强调要耐心面对宝宝,可是小人儿时时处处的作对让我们心浮气躁,真有些难以遏制吼骂的冲动。
在18个月之前,宝宝的饮食和活动节奏几乎完全依附于成人。当他学会独立行走之后心理发展中的第一个矛盾——如何在依赖和自主之间做出“自我”的选择也随之出现了,这是个可喜的进步。问题是,两岁宝宝的交流能力和他想表达的愿望并不匹配,他还没有对自我选择的“对”与“错”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他只会简单地认定,和你说的对着干就是“自我”的表达。
尽管明白宝宝最终会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但在实际生活中宝宝不论青红皂白直接否决的对抗反应的确让人情绪上难以接受。宝宝同样也不容易,自出生以来一直依赖于你的食物、庇护和情感的支持,他的内心想取悦于你。但在自身认识能力有限又必须进行自主性发展的心理发育过程中,他会体验到反抗父母所产生的紧张的情绪,犹如脱离母体时伴随的生理阵痛一样,宝宝与你的心理剥离同样痛苦,很多冲突都会以宝宝的眼泪和父母的沮丧而收场。
傍晚,和果儿温习唐诗,刚一开始,他就在沙发上狠狠地捧着玩具:“不背诗,不数数!”还冲我翻了个小白眼,几乎被小家伙气晕过去。好容易调匀气息,看他玩得欢势,忽然计上心头,你不是爱和我拧着来吗,我也和你拧着来。
我边打毛衣边自言自语“是床前明月光”,他抬头莫名其妙地看我一眼。不理他,我接着说“就是床前明月光”,他接茬了:“不是‘床前明月光”。看他上了套,接着说“是疑……”(果儿背诗需要提头),只提了一个字,他就叫起来:“不是疑是地上霜。”我心下窃笑,真难为这个不人儿了,本来就有点拗口的诗,还要这样煞费苦心加上个“不是”。就这样是呀不是呀,把七八首唐诗都过了一遍。小家伙丝毫没有发现破绽,反而在那里拧着背得挺来劲。
愿来果儿的“不”,往往并不表示他要否定事物本身,他只是喜欢那种和我作对的感觉。同大人作对,在他眼里,也是一种饶有兴趣的游戏。
终于瞅准了果儿的心态,但凡我说是的,他必说不是;我说不是的,他就肯定要说是。同样,我要他做的,他偏不做,我不许他做的,他偏要做。
于是生活改个辙。要果儿起床,必是摁着他的肩膀,虚张声势道:“爸爸快起来,不让果儿起来!”小人儿哪怕还睡眼惺松,必定奋起反抗,又扳又跳要起床;要给果儿穿衣,必定要大呼小叫:“不许果儿穿衣,快点把他的衣服拿去给谁谁谁!”要果儿吃饭,必定要把他拦在餐厅外,“不给果儿吃饭!”他肯定着道,总是奋力挤进门去,捧一碗白饭拼命往嘴里扒,唯恐一不小忛会被我把碗抢了去似的。
小人儿嘴里的“不”字,渐渐地在我们“不”字第略里销声匿迹了。果儿不再凡事都和我们拧着来了,那个书上所云的小小的叛逆期给我们的生活造成的烦躁,也悄然风平浪静。
原来,和叛逆期的宝宝过招,并不一定要吼,要骂,一点小小的策略,宝宝就会愉快的自然过渡,并且,留给生活段别有滋味的回忆。
果妈的做法是智慧的。对于已经出现“思想”萌芽的小脑袋,成人直线式的安排和命令可能会让宝宝感觉到压抑、沮丧,进而导致他的反抗。这时你需要迂回曲折地跟小脑袋“斗智斗勇”。办法多种多样,可以像果妈一样就玩“不”的游戏:也可以给宝宝出多项选择题,还可以故意忽视身边的这颗小炸弹,玩酷。但有点要记住,处理宝宝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想办法在他身上实现你的意图,还需要尽力了解和尊重宝宝的发展水平,帮助他提高控制和调适自己情绪了解他人的想法外在规则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