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中呈现的文明观及其困境
2009-06-04马丽云
马丽云
【摘 要】当下许多艺术家关注和思考人类文明全球化、地方性的边缘文化等,艺术作品成为了表达一种意识观念的渠道而非单纯的描绘现实景物。2008年9月1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了《蔡国强:我想要相信》研讨会,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艺术与人类学的对话。蔡国强的艺术表达了一种超越东西方的艺术文明观。徐冰的作品《地书》在表达全球一体化的同时,也反映出他并不能创作出一种人类都能读懂的文字,文明是多元的。
【关键词】当代艺术 文明观 困境 徐冰 蔡国强
“古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明的台阶、复活节岛上向天祈望的500多尊大石头像及遍布全球的教堂上的十字架,我以为这都是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开始意识到了的有一天总是要离开这个星球的。”
——蔡国强
一、当代艺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观看当代艺术,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注重观念的表现而非仅仅描画现实事物,而且观念都具有自己的符号系统。他
们关注人类文明,反思人类社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用文明的成果反讽或者表述文明也是这些艺术的特点之一。蔡国强与徐冰的装置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可以说,当代艺术家的很多作品呈现出的是自己的文明观。
文明观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对于文明的起源、演变、发展规律等的认识,对于某个文明与人类文明关系的思考等。很长时间内,文明被认为的特征有:定居的,有文字、城市、阶级和国家,现在已经遭到了很多的质疑。《辞海》中“文明”有三条解释:1.名词,即文化;2.形容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3.形容词,旧时指有现代色彩的(风俗、习惯、事物),与其相对的是“粗野”“野蛮”[1]。《辞源》对“文明”的解释也有三条:1.文采光明,文德辉耀;2.有文化的状态;3.文明是唐朝李旦的年号[2]。看这些解释,文明与文化的概念仿佛还是有相交集的时候。泰勒便认为,这两个词可以划等号;斯宾格勒认为文明与文化就像存在与形成的关系,文明是文化停止发展的晚期的、衰落而无创造性的阶段,处于文化的结束阶段。如果我们从“文化”一词入手,确实可以找到蔡国强等几位当代艺术家表现文明观的原因。
“文化”英文为“culture”,但其本意并非是文化,在17世纪末,被定义为一种为使土地肥沃或种植时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艺术”的本意也是与种植有关的技术。有评论家曾经谈到如今的艺术作品是表现艺术还是表现文化?可以说,越是经历过海外生活的艺术家越想运用自己的艺术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蔡国强认为艺术家不仅要创作艺术品还要创造一种“文化”。
蔡国强对文明和人类历史的看法与汤因比有不谋而合的地方。汤因比认为所有被称为文明社会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平行和同时代的,因为相对于地球与宇宙存在的时间而言,人类的历史是微不足道的瞬间,更何况哪一阶段的文明呢?在爆破计划《重建柏林墙: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7号》(1991年)的草图中他写到:
“人类建的柏林墙1961--1989年28年间,和漫长的人类史比较是瞬间一刹的。使用导火线2800m放在柏林墙的旧址上2800m长,全部爆燃时间为28秒钟……然而无情的烙印在人类文明史长卷上的是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精神的墙。利用卫星转播系统把柏林墙建于全世界。”
中国发明了火药用于炼丹成仙,与另一个世界沟通,西方却拿去作为战争的有力武器,来毁灭他者。对待火药的这种区别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生命观、世界观是分不开的。在今天,一个中国艺术家却把这种世界战争武器去危险化、艺术化,看似“暴力”的外表,却有壮美的一瞬,反思的永恒。当然,蔡国强对人类文明事件的关注与思考只是其思考结果的一个下属,他更关心的是人与天、地球与宇宙的关系,是超越东西方文明比较范畴的。
1.《有蘑菇云的世纪:为20世纪作的计划》
蔡国强到纽约后的一个计划,时间是1995年。他认为20世纪最令人记忆深刻和“壮美”的画面就是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他总想做点什么去反思人类的“罪恶”,爆破的地点选择在了现在已经在“911”事件中被毁坏的世贸大厦和原子弹基地曼哈顿。他的作品所处的环境是作品很重要的内容,可以说能决定作品的成功。
2.《月球、负金字塔:为人类作的计划第3号》
蔡国强的火药爆破计划是他的艺术作品,而爆破结束后作品就消失了,所以他的爆破草图既是单独的艺术作品也是保存爆破计划的记忆。草图中有一些对人类文明的认识,他认为金字塔是人类文明的代表性建筑物,而这个形状却可以表现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宇宙的关系,也可以表示出埃及文明的繁荣与没落。
3.《阳光下的不安》
这件作品可以理解为对地球环境生态的忧虑,用火药打出黑色的彩虹,并且是用有变化的方式爆破,营造了不同的视觉感受。观者感觉到有音乐节奏感爆破的同时会隐约不安与不舒服。他的火药作品大都是在环境保护规定的数值之内,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4.《重建柏林墙: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7号》
爆破地点选在柏林墙旧址,届时导火线的爆破会形成一道瞬间的柏林墙。作品的爆破导火线“每5米压一块柏林墙的旧石砖块,既防止炸飞,又是对旧墙的再利用”。而且爆破情景会同时运用卫星系统进行直播和转播。按照蔡国强的说法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总动员,因为电视机上演柏林墙,每一台电视机都是一件作品的形式。把柏林墙爆破情景向宇宙中的卫星发送隐含着人类向宇宙公开告白自己的罪恶,也是一种新人类的希望信号。
5.《天地悠悠》简明图
蔡国强点燃导火线,与火车几乎一起同速前进,“爆炸时列车上的人看作品,边乘车边看作品”,后来导火线方向改为向天空爆破,仿佛上天的另一些“车子”,也象征着把人类的文明成果送往天外,车上人的眼睛跟随着导火线的爆破点一起上升,此时“人车一体、心绪合一”。向地球之外去时刻体现在他的话语与作品中。
6.《晴天黑云》
从2006年4月25日到10月29日每周二到周日中午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屋顶花园爆破,形成一朵小黑云,每次持续5-13秒。人们仰视白云蓝天,却有小朵黑云悬在其中,未免令人深思。像评论家所说的,他用更广阔的视野做艺术,作品包括对环境、生态、文明成果、军事、历史故事、风水、神话等的认识并反讽今世。蔡国强的艺术理念表现在看得见的世界与看不见的世界之间,有很多草图中的文字读来很玄妙且偏主观,但是艺术本身就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二、多元文明观与全球化
“中华文明希望在世界文明中争得‘一元的席位,反过来又要避免内部的‘多元震荡[3]。”所谓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中国民族众多,世界上就更数不胜数,当代艺术家徐冰的作品《地书》在艺术作品文明观的呈现上体现出了困境,作品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标志符号书写内容,还做成了计算机输入法。观众在《地书》装置中的计算机中输入汉字,便出现一个符号对应。
《地书》能让世界人类都能看懂的前提是:观者是现代社会的人,一些标志大都是以西方现代社会中的标志为原形,但是由于是象形的,一般的人都能读下来,运用徐冰创造的电脑输入法只能查找到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名词,而像“宇宙”等抽象概念是没有的,少数民族也没有对应的符号,要创作出都能读懂的文字还是有一定局限的,何况还有不会使用计算机的人存在。
在倡导全球化的今天,艺术也国际化了,作品《大脚印: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6号》(1991年)成功的关键是得到两个参与国的认可,因为此爆破计划要跨越国界,而取得两个参与国的签证本身就是这个作品的重要构成内容。蔡认为最理想的就是像外星人一样,不要去区分国界,人类应该接受宇宙本身无界的现实。
处在艺术边缘的除了观众还有艺术本身。少数民族元素已成为艺术创作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来源,而少数民族艺术还是无法顺利地走进中国美术史,毕竟被边缘得太久了,而且单独的标明是少数民族艺术也是边缘的一种体现,就像名单中的某个人单独用括号括出一个“女”字一样。
三、人类学走进当代艺术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为史前艺术、图腾文化、少数民族研究、民俗艺术等,不涉及同时代的主流艺术现象。由于现代艺术中有些艺术家是以原始艺术为灵感创作的,所以通过他们的作品研究原始艺术也是人类学艺术研究的方法[4]。艺术史的研究需要人类学,艺术家创作艺术就是一项人类行为,目前许多著名的艺术批评、策展人与艺术史学者拥有人类学背景,如巫鸿,获得了哈佛大学人类学与美术史双学位。著名人类学家王铭铭参加了2008年9月1日下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蔡国强:我想要相信》研讨会——蔡国强和批评家对话。人类学家参与艺术研讨会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而且是以对话的方式研究当代艺术家,这是以前国内很少出现的情况,而蔡国强通过了“考核”。
之所以人类学家、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还有艺术家都很欣赏蔡国强等人的艺术观念和形式,是因为人类学与艺术有共通之处: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思考。不论是蔡国强还是徐冰,他们的艺术归根结底还是依赖于物质与科技的。蔡国强的焰火为什么花样那么多,是因为古奇焰火公司提供的含计算机芯片的火药,而徐冰的《地书》的载体是计算机,摆脱不了现代的科技却在反思人类的现代文明。不过,艺术终究不能置身于科技之外,人类也摆脱不了压抑、约束与规劝。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1143.
[2]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58.
[3]杜维明.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246.
[4]黄泽.人类学艺术研究的历程与特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