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新教材教学难度的教师原因探析

2009-06-04黄裕文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新教材化学教材

黄裕文

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都会有部分学生认为化学学科难学而失去学习兴趣。事实上形成化学学习难度既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上看,高中化学知识点“多”、“深”,化学概念和化学理论“杂”、“抽象”,知识体系不如物理、生物等学科完美,晦涩的文字、多样的实验(仪器、现象)、大量的符号表达式,多重的干扰,难度显而易见。主观上看,学生学习的目的、兴趣的倾向性以及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化学教师教学过程中人为制造了一定的难度不容忽视,本文根据自己对新教材(苏教版)(下同)的教学实践,试图对此原因给予探讨与分析。

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而形成难度

常言道,教无定法。适合于我们面对的具体学生群体的所有方法中,自己最擅长的往往是首选,而习惯中的首选不一定是最佳选择。所谓教法选择不当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1.教材处理不当,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综观新教材,从必修①、必修②到选修诸本的编排,与我们变化的时代密切相关的逐步展开的专题替代了旧教材学科体系严紧的章节编排。如果没有把握注新教材中针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循序渐进,而将出现的知识点“一步到位”,强调了学科体系的整体性,事实上就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使简单问题复杂化。

2.不注重讲述的通俗性。精练而形象的语言,通俗而具体的实例,恰当而富有启发性的比喻,是化难为易的一种技巧。我们在教学中常见到 “一本永远不变的教案中一个永远不变的实例,与每年不同的学生”的现象,不研究今年的学生与往年的学生有什么不同,不研究化学学科前沿动态与我们教学中知识的联系,不研究和运用针对性语言技巧和“与时俱进”的鲜活实例,就难以做到讲授内容化“繁”为简、化“隐”为现,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3.难点集中。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分散难度,实验的探究性多于验证性,从生活、生产的视角联系实际,由学生已有的“旧”引出“新”、教学中搭桥牵线,进行类比,微观概念借助学生熟悉的宏观形象或学生的直接经

验去描述,能有效地降低学习难度。然而繁忙教学中的“惯性”常常使我们对此熟视无睹,并不善于运用这些化难为易的有效方法降低难度而走向反面。

二、把信息迁移题中的内容强加与教学内容之中

信息迁移题是高考试题改革中考核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出现的新题型,层出不穷的信息迁移题涉及的许多新知识本来是不需要学生去掌握的,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却因“备考”需要常常强加于学生将信息知识纳入记忆视线内。例如,讲原电池是,要求学生掌握近十种新电池的反应原理,讲有机物时补充不饱和度概念及其应用,讲有机反应时插入“亲电”、“亲核”及许多“某某反应”,增加了学习内容,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三、把新课当成复习课处理

多年高三的教学使我们面对新教材时常常不注意区别新课教学与复习课教学的差异,把新课当成复习课处理,总想“一步到位”,结果难点集中,重点不突出,又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例如讲“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单元中“原电池”、“电解”新课时,把若干个原电池和电解池连接起来,把电化学问题搞得很复杂,甚至还引入“电势差”等,讲“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单元中“核外电子排布”新课时,增加“亚层电子排布”,甚至引入“四个量子数”概念等等,这不仅不能“省时增效”,还人为地给学生造成了学习困难。

四、在“备战高考”的大旗下任意提高训练难度

据一项对高三学生 “化学内容中最难学的顺序”调查显示,难学的内容依次是:综合计算、综合实验、电离平衡、化学平衡,进一步研究发现,分步讨论计算、电化学的计算、化学平衡中等效平衡及其衍生综合计算等“难点”是由于教师不科学地设计高于中学化学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要求而形成训练难度。例如大量的过难、过杂的分段讨论计算,或训练时不讲层次,在学生基础题尚未训练到位时,就急于训练一些综合题和提高题所谓打“歼灭战”。为使训练有难度还往往热心于一些文字游戏题,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去钻研文字(进而钻牛角尖),弱化了正确理解题意,而远离化学这门基础学科的教学目的。在计算技能的训练中产生了不少的主观臆想的定量关系,从“化学应引入定量”到具体计算题中隐蔽或多设发问层次,把计算弄得峰回路转,有时竟使学生

忘掉是在学化学,将化学问题(如晶体的有关计算)变成了数学问题。在“高考唯一”驱动下任意增加训练难度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在具体教学中不能、不愿、也不敢轻言改变的。

五、化学概念教学产生怪圈制造的难度

教学中我们常把化学教学中应体会实质的东西简单归纳以便于学生很好地掌握,结果往往出现由“概念到概念,理论到理论”循章摘句无穷地在教材的字里行间里爬行,使化学一些概念的教学陷入“怪圈”。例如,热衷于“关于盐酸是不是电解质”(因为盐酸是混合物),“纤维素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H2O和D2O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等问题的讨论,这种迂腐式的教学,导致的结果只能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知识面狭窄,只会“死读书”,在中学有限的知识圈内打转转,却不会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这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不仅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也完全不是化学教学基础性的本来含义。在教材文字里转圈的现象,给学生造成浅层次认知的沉重的知识负荷,从另一个方面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和造成了思维的僵化,产生不应该有的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和畏惧,事实上极大地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还应该看到,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我们自己打转的最直接的危害,是把人类认知过程中某些不科学过程的后果变成我们的教学责任和学生的认知责任。而在学科中打转转,很容易把原本十分清楚的事实变成学生知识结构中的许多误区,造成认知结构中的若干缺陷。并把自然科学中鲜活的化学僵化成为所谓“经典的体系”。此外,“转”的另一个危害,是无形中使学生逐步放弃学习过程里的主体地位,把探究知识的过程变成被动的全盘接受,小心翼翼地去看去听,忧心忡忡地去记去背,提心吊胆地去做去练,在被动的无奈中去学去考。慢慢地,学生习惯于全盘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习惯于体会试题的要求与答案而不习惯于知识掌握后的联想,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教学效果,更制约学生的发展。因为被动的接受显然不符合认知规律,学生满足于对表象的机械接受会逐渐发展成一种毫无创造性的行为习惯,使得教育为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目的成为空谈,其危害不容忽视。

凡此种种,并非无病呻吟,易非危言耸听。当学生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感到困难时,我们不仅仅只从教材、学生等方面去寻找客观原因,更要从自身的教案设计、教法选择、教学观念、对所教学生的了解、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方面找到解决学生学习困难根本的有效的方法。因此,化学新教材教学的难度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我们教师自己。

此外作为化学教师,不论我们是否班主任都应注意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主动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产生学习难度或形成障碍的原因,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克服各种思维障碍、心里障碍和情感障碍。针对各种不同的“问题”学生、“困难”学生科学地对待学生差异因材施教。教学中注重反思,及时调整,分散难度、设置阶梯、逐步推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从学生心里上“降低”难度,从根本上化难为易,才能使新教材的实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新教材化学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教材精读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