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结合机制与策略探讨

2009-06-04贾海利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动力机制保障机制

刘 苹 贾海利 冯 娜

摘要: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是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有效运行和发展的关键环节。文章在阐述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机制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整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动力机制;保障机制

产学研结合机制,是指产学研系统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协调、制约及其对环境的应变和自我调节。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机制,就是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与市场要求相结合,寻找产学研结合主体的最佳结合点,促成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三方结合,形成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等具有个性特征的内在工作方式。合理的机制是产学研结合有效运行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动力机制的问题

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动力机制是职业院校、企业及科研院所形成的结合体在生产、教学与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内开展结合的内在动力系统,是促进和推动产学双方为了办好教育而实施结合的机制。动力机制是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学研结合是否能够进行。

(一)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动力机制的问题

职业院校由于自身办学实力较弱,难以形成有效推动合作的动力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就业率成为社会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提高学生质量、拓展就业渠道、解决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是学校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动力。虽然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动力远高于企业和科研院所,但由于受师资素质不高、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科研能力薄弱、办学经费短缺、实训设备落后等问题的制约,对企业难以形成互补性的合作优势,从而成为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动力机制的瓶颈。

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抑制了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合作的内动力 在追求高效益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合作动力来自市场竞争和自身发展需求。然而,大多数企业不愿投资周期较长而不能很快产生效益的校企合作,因此,校企合作有需求而企业动力不足。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要求国内的科研院所必须面对市场,开展课题项目合作,谋求生存和发展,此时,企业不仅能为其提供项目,而且有科技成果转化的机会。因此,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的动力远高于学校。

此外,区域间、行业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依赖生产规模扩张的外延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这成为制约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障碍因素。企业、科研院所在与职业院校合作过程中,合作权益分配不当也是制约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动力的因素之一。

政策的可操作性抑制各方的合作动力 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强调动手和实际训练。为此,国家以财政专项投入的形式在全国建设了一批实训示范性基地。此外,根据中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启动了紧缺人才试点工程,遴选了一批学校重点培养国家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全国建设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加强教师培养;加强地区间、校企间、国内外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配套政策也提出了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方向,但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所以,企业和科研院所往往选择与实力雄厚的重点大学合作,导致职业院校对产学研结合有极高的热情却找不到合作单位。

(二)解决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动力机制问题的对策

为实现良性循环的合作动力机制,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因素,形成以寻求共同发展为目的,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纽带,促进合作各方互惠、互利、多赢。

首先,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运用经济政策手段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英国的“三明治”和德国的“双元制”培训等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由于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法规在引导学校和企业参与合作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统筹与协调。同时制定相应政策、法规,引导、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与职业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天津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各地同行的普遍认可。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2007年天津市首批投入资金7.62亿元,重点建设33个校内实训基地和25所示范性职业院校;确定天津市钢管公司等93个企事业单位为天津市职业院校首批校外实训基地;在行业系统、城市社区、农村区县组建了10个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集团。同时,为更好地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确定了10个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据悉,“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将投资15.6亿元,重点支持建设5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46个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同时,创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建设,增强辐射服务功能。

其次,职业院校要面向市场准确定位。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观念,面向市场准确定位,坚持以专业设置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需要,教学内容适应职业岗位需要,人才培养目标适应企业用人需求,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保障机制的问题

保障机制是促使产学研结合运行更有效的机制。建立保障机制,政府、职业院校、企业三方各有责任。产学研结合在宏观上应是严格规范的,国家需有强有力的法律制约;在微观运作中,也应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校企双方应责、权、利明晰。

(一)加强政府主导与支撑作用,建立合作激励机制

尽管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是来自市场的需要,但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局域性,会导致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行为所追求的目标发散。在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市场本身不能保证造就一个有利于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必须通过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政策导向和支撑作用。

美国1976年的《高等教育法》独立设立了合作教育基金,通过法律条文为产学研结合建立了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德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则通过对合作企业分别免交部分国税和教育税,建立产学研结合激励保障机制。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职业院校,其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财政支持和协调。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是构建强有力的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保障机制的关键。因此,构建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保障机制,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确定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协调产学研结合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制定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中长期发展目标,编制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计划,并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以全面促进保障机制的构建。

在激励机制方面可借鉴德、日、英等国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充分考虑企业、科研单位的经济利益,调动他们参与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积极性,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承担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任务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对在产学研结合方面业绩显著的单位进行表彰,并在政府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投入上给予适当的倾斜。

(二)明确合作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出现利益纠纷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结合之前必须要严格签定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结合过程中要严格履行协议,出现问题要按照协议和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但在目前我国的产学研结合中的合作协议对责、权、利界定不清,为日后利益分配留下隐患;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收益等合作成果的分享缺乏明确可操作的规定,处理利益纠纷问题依据不足;对协议的履行缺乏有效的监管,社会信用体系有待完善,人们的履约守约意识需要加强。

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规在协调产学研结合各方关系、保护各方合法权益、规范各方行为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应根据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实情况,为合作各方提供良好的外部运行环境,使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法制化、规范化,保障产学研结合的长期稳定开展。

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其他机制的问题

产学研结合机制还包括:运行机制、调控机制和评价机制等。

运行机制是保证产学研结合正常运行的机制。目前,企业和科研院所对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对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有抵触情绪。因此,政府必须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搭建平台,营造环境,促进校企联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最佳运行机制。

调控机制即建立协调、调整产学研结合开展的机制。建立调控机制,职业院校是主体。政府通过文件、法规及建立稳定的行业组织指导、协调产学研结合十分必要,但更主要的是职业院校自身必须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变化随时适应、调整的机制,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而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办学规模和教学内容方法等。

评价机制是检验与评估产学研结合开展情况的机制。产学研结合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而产学研结合的内涵与外延极其复杂,不仅包括培养人才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还包括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硬指标,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产学研结合形式的正确与否、效果好坏及成熟度等。建立评价机制,包括政府与职业院校两个层面。政府应建立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评估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职业院校也应制订各专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各主体的优势,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产学研结合真正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赵宏中.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7,(4).

[2]谭界忠.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5).

[3]张俊,李忠云.高校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

作者简介:

刘苹(1959—),女,河南滑县人,硕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技术的研究。

贾海利(1979—),女,山西原平人,硕士,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机械CAD/CAM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产学研结合动力机制保障机制
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保障机制研究
中央发千亿“县级政府低保金”
关于印发《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
安全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