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2009-06-04金永福章艳华
金永福 章艳华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适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高职院校角度而言,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学生显得尤为紧迫。文章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提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途径
随着职业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社会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上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提高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现行的就业指导主要是政策宣讲、就业动员、帮助学生联系就业单位、介绍求职面试技巧、办理相关就业手续等传统的“以就业工作为导向”的指导,很难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在新形势下,十分有必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专业特长,开展相应的就业能力开发活动,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就业,终身持续发展。
就业能力概念界定
关于“就业能力”,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常用的几种定义或描述有:欧文特(Overtoon)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DFEE(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ILC(国际劳工大会)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福古艾特(Fuguate)认为就业能力指的是个体在其从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
以上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都认同它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涉及能力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可变化的核心技能群,即就业能力是个人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的组合,在个人求职、就职、晋升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动态发展的倾向。
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的过程。这里说的个人职业规划是指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
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达成个人学识、能力与社会环境最佳组合的系统工程。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高职学生全面综合个人的兴趣、能力、专业特长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质上是一种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一个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明确其预期的目标和台阶,使之不断学习,开发潜能,从而使其从入校之始就置于一种有目标、有计划、有阶段的修炼之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与提升提供途径
一般来说,大学生的职业设计是在大学期间逐渐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拓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促进大学生技能性就业能力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大学生积极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注重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的结合,培养技能性就业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竞争性就业能力的提高 社会对人才的定位是建立在市场需求基础之上的。因此,一个人想要在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具有竞争性就业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成为高技能人才,既需要开拓创新意识和高超的专业技术能力,善于竞争,同时,还需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善于表现自己。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并根据自己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注重个性发展以及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的提高。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使大学生竞争性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促进大学生持久性就业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正处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信息高速公路、通讯网络等信息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得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更为迅速和剧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持久就业能力更能满足和适应社会的需要,这要求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身体状况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培养持久性就业能力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迅速变化,并促进其自身的成长与潜能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即能力匹配评估、职业机会评估和目标管理,重要的是要随时修订职业目标,尽量让自己的职业选择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显著效果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得学生能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行为方式,尽快地培养自己的应变能力,从而增强其持久性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职业规划指导是高职院校应尽的责任,高职院校须有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但企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对学生就业的引导和规划也非常重要。在目前社会化的职业规划仍在起步阶段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全程化、社会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建学业生涯—职业生涯一体化的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笔者提出构筑学生生涯—职业生涯规划一体化的高职教育体系,就是要以职业生涯规划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促进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职业生涯指导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就业的压力分解到大学的每个学期的有效措施。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对新生普遍进行心理测试,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笔者认为,应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移到学生入学时,即新生开学即进行性格与职业匹配的测试,从学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规划的系列跟踪指导,帮助学生尽早明确专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投身实践的热情;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个人兴趣及潜能,结合社会需求,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制定出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保证。教学体系是由教育理念与构成教学系统的诸要素组成的整体。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体系,应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为目标,以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途径,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是由教育思想、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教育评估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包括学生的自我职业生涯定位、职业生涯目标确立、职业生涯选择、职业生涯策略制定四个方面的内容。要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必须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教育机制。第一,应改变目前只在应届毕业生中进行就业指导的做法,从学生进入大学就开始分阶段、分重点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纳入必修课程体系。第三,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制度或者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室,为学生职业生涯指导提供个性化服务。第四,在对毕业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的同时,注意个体教育与指导,体现职业规划指导的个性化设计要求。第五,应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不断修正规划,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动态特征。第六,应建立职业体验中心,开展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按照现代企业文化氛围和职业技能教育的需要,加强校内职业体验中心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建立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人员交流、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于一体的,具有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与企业共建,推行以职业训练和职业体验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学生本位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体系 职业生涯指导以个人的发展为重点,因而在高校就业教育工作中,就业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生本位而非学校本位。学生本位强调高校在就业教育过程中,要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出发对他们进行全面的职业辅导,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实现长期成功就业。学生本位实际上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摆正了就业工作部门与大学生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一是全程指导(大学全过程)、全员指导(全体大学生,无论是出国者、创业者还是有就业资源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全面指导(不仅要指导就业,还要兼顾指导学生的学业、职业和事业;既要指导学生自己的发展,还要指导学生与学校、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问题)。二是注重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有侧重、循序渐进的指导。如对一年级学生,应首先侧重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系统地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介绍专业、就业、职业,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社会上相关职业的发展状况,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认识,树立关于专业、学业、就业、职业关系的初步认识。对二年级学生,应侧重于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协调统一,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职业发展能力和素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侧重于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对自己的将来作出决策的能力。对毕业年级的大学生,应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及考研与就业的选择指导,同时,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稳定职业、追求事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三是注重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指导既指开展专题性辅导,如对专升本、专转本的学生开展辅导,对参加各类技能考试的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的介绍和组织辅导、报名等,还指对每个毕业生进行个体指导,即“诊断性”指导,为毕业生“把脉”,“对症下药”,从而实现高效率的指导。每个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性格、兴趣都各有不同,这就决定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在普遍性和规律性外,更应当是个性化的,是量体裁衣式的,没有一个人人都适用的指导方案。这也给每个职业指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从事此项工作的多为学生辅导员或学生工作人员,因此,指导师队伍亟待建设。四是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生涯指导跟踪调查和反馈机制。高职院校建立毕业生职业生涯指导跟踪调查和反馈机制目的是了解毕业生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效果,并进一步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情况。将人与职业的匹配放到个体就业前后的整个成长过程中,跟踪家庭、他人、组织、社会对个体个性的影响以及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其实质是对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评估。
参考文献:
[1]赵宗峰.借鉴国外经验 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12).
[2]肖利秋.论构筑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中心的新型高职教育体系[J].职教论坛,2007,(5).
[3]赵立卫.职业生涯理论及其在大学生就业辅导中的运用[J].教学研究,2005,(3).
作者简介:
金永福(1973—),女,吉林通化人,硕士,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章艳华(1978—),女,江苏淮安人,硕士,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