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年轻化:大趋势、冷思考
2009-06-04彭穗宁
彭穗宁
如何看待当前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第一,干部年轻化是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迫切任务。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更为重要和紧迫。而我们的年轻干部特别是堪当正职的优秀年轻干部,数量还是偏少;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至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干部,现在已成为干部队伍的主体,这些年轻干部对国情、民情,对党的奋斗历史和优良传统缺乏深入了解,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淡漠,对群众缺乏感情;还有的经不起权力、地位的考验;他们中很多人缺乏基层和艰苦复杂环境的历练等。因此,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当然,我们在突出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时,也应该让其他年龄段的干部有前途、有奔头,充分调动整个干部队伍的积极性。
第二,年轻绝对不是干部选拔培养的唯一标准,必须防止提拔干部只机械地看年龄的倾向。选人用人历来关乎人心向背、社稷安危。历史上吏治腐败,用人失察,官员昏聩,碌碌无为,导致民生涂炭、社稷倾覆的不乏其例,殷鉴未远。当今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体现的用人导向不仅影响民意,而且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用邓小平的话来说,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而关键在人,也就是关键选什么人,关键在用什么人。选人用人既然如此要紧,我们就必须强调:年轻化只是对培养和选拔的干部年龄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是,年龄并不是这次干部培养和选拔的唯一标准。干部选拔培养,仍然必须坚持贯彻2002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这是我们党内目前最重要的选拔任用干部的规定,是必须依照之规。
第三,如何在这次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中贯彻《条例》,关键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原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官员一直有着明确的道德素质要求,孔子说过“为政以德,彼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就是说,为官者重视自己的道德操守,就会像天上的北斗,众星就会拱卫在你的身边。而且,重视干部的党性,也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年轻干部强调道德原则,更有特殊的意义。“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不仅是个人行为,在党内和社会上往往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影响力和辐射力。领导干部只有思想品德过硬,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服与支持,才能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少数干部品德缺失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对党对国家缺乏忠诚,丧失信念,言行不一:有的把市场规则引入党内政治生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有的放松品德修养,放弃个人操守,情趣低下。少数干部的这种无德之行,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人民利益,也直接影响了党的形象。当前强调干部的“德”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
二是重在实践锻炼、重视基层经历。唐代张九龄曾提出“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则,这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必须在这次年轻干部选拔中,坚持重在实践锻炼的培养方针,坚持重视基层的干部导向,坚持重在培养的工作思路,坚持从严要求的管理原则,遵循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水平。要为年轻干部创造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要从严要求、热情爱护,保证年轻干部健康成长。
三是应该把“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放在突出的位置。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基层经历的评价,应该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这个原则实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发挥群众在年轻干部考核和任用中的主体作用、决定作用。这样才能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树立注重品行、崇尚实干、重视基层、改革创新的正确用人导向。这样的用人导向,也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保障。最主要的是,我们在整个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的全过程,要有广泛的群众参与、要提升群众评价对干部选用的权重、耍有充分的党内民主和充分的人民民主。要使群众成为年轻干部德能勤绩廉的考核者、政绩记录者和能否提拔任用最重要的决定者。我们需要根据实践的要求,认真总结各地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经验、大胆推进群众评判年轻干部、决定年轻干部任免的体制、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