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医双馨 济世为怀
2009-06-04邓卓
邓 卓
“这个地方应该成为人民最信任而且最需要的地方!”这是总理对德医人的嘱托;
“医术仁心,关爱生命”,这是德医人用真情和爱心践行的誓言;
“在探索中奋进,在创新中发展,在灾难中挺立”,这是德医人凭着赤诚之心走过的历程。
栉风沐雨,不懈求索,他们承载着事关人民生命的时代重托:勤勉敬业,悬壶济世,锐意改革,他们铸就了德阳市人民医院今天的辉煌: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在去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德阳市人民医院共收治灾区伤病员4700余名,手术1200余台次,治愈出院1600余人;无一例院内感染发生,无疫情发生。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分别被四川省委和德阳市委评为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生命的抉择:撤离,还是坚守
2008年5月12日下午,德医12楼的手术室里,一台子宫肌瘤切除手术正在进行。14时28分,肌瘤切除,准备关腹。突然,大楼开始摇晃,手术台开始摇晃,器械台开始摇晃……楼下有人惊呼:地震了,快跑!一瞬间,撤离,还是坚守,这是要以生命的代价作出的抉择……
同一时间,抉择摆在了每一个人面前。
14时28分,党委书记、院长赵鲁平博士正在赶往医院的路上。在突发的灾难面前,他心中第一个念头是,医院怎么样了?必须马上到医院!没有通讯,交通瘫痪,他不顾司机劝阻,留下一句“死都要死在岗位上”,便跳下车往医院狂奔。他焦急院内有1200多名住院病人。医生不能乱!病人不能乱!医院不能乱!跑回医院,冒着余震的危险,他一边指挥组织转运重病患者,一边将重症监护室身上还有呼吸机的病人立即转到急诊科;手术室里还有3台手术没做完,他要求医生护士一定要对病人的生命负责,有病人在,医生护士就不能撤!
不撤,这就是德医人的抉择。
再回到12楼的手术室。面对病人还开着的切口,主刀医生徐志红博士抑制住内心的恐惧和惊慌,用身体抵住手术台,按照程序缝完伤口。电梯已经关闭,徐志红、卿燕、王瑛、贺俭、王天宇……在不时的摇晃中,几个女同志把病人抬下了12楼。事隔一年,徐医生这样说:“我们别无选择!”
是的,别无选择。在如此重大的灾难面前,德医人以生命的名义投入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危情时刻,共产党人挺起坚强的脊梁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汶川大地震这场灾难中,铁锤镰刀的旗帜傲然挺立,德阳市人民医院党委这个由350多名党员组成的基层党组织,挺起不屈的脊梁,为群众撑起一方蓝天,诠释了“白衣战士”四个字的真正含义。
震后几分钟,领导集体大胆预测灾情的严重性并迅速组织成立抗震救灾指挥中心,设立多个工作小组,制订院前急救、分流安置、医技前移等措施。半小时后,所有病人被安全转移到楼下开阔地带,全院没有一个病员因地震转移受伤。
各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和党员始终站在抗震救灾最前列,投入快速营救、转移和疏散病员的战斗。
骨外科专家、老党支部书记黄道海来了,一声“是党员的跟我走”,党员和非党员都站出来了,6名医生组成两个临时手术突击队,7个多小时不间断,实施15台手术,挽救了15个生命。
外科一支部的党员来了,面对执行搜救任务时受伤的国家救援队员,“必须立即上12楼手术室手术!”刘跃洪、刘树平、周宇没有犹豫,冒着余震的威胁冲上手术室。党办主任李延沂得知情况,立即赶到12楼助阵:“我在外面陪着你们!”救援队员们流泪了,内心感受到和救灾时一样的震撼。
救护车班的司机来了,刘林、张小峰抬着担架,一趟一趟地往返于急诊科和临时病区之间,与时间赛跑,和死神较量,汗水湿透了衣衫。
共产党员范习毕,这个退伍多年的老兵在危急时刻立即进入战备状态,大批伤员安置好后,他才获知妹妹和妹夫都已经在地震中遇难的消息……
在共产党员的行动感召下,全院职工团结一心,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连续作战——失去爱妻的青年医生强忍悲痛投入工作:泪别母亲的女医生没有停下抢救生命的双手;身怀7月宝宝、灾后多日仍不知丈夫生死的护士一直守在病人身边;痛失5位亲人的北川籍医生压抑着悲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没能送亲人最后一程……
“仁爱”,我们行医和做人的准则
年轻的德医经受住了大灾的考验,在抢救生命、疫情防控、心理干预的主战场,医护人员升华了“生命高于一切”的情怀,也让“白衣天使”的职业素养、道德情操更加彰显,更丰富了德医“医术仁心,关爱生命”的核心价值观。
在德医的医疗发展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医术仁心,关爱生命”为核心价值理念,引导全院职工树立“仁爱救人”的职业道德观,行医和做人处处以“仁爱”为准则。
以“仁爱”为准则,德医主动放慢了医院经济增长速度,切实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尽最大努力降低医疗成本,缓解群众负担。新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挂号、划价、收费、取药“一条龙”服务,简化了就医流程,就诊时间平均缩短30—60分钟。
以“仁爱”为准则,建起整洁美观的门诊大楼及花园广场,室内的鲜花盆景、壁画,医院醒目的标示牌,舒适的候诊椅,井然的就诊秩序,给病人创造了温馨的就医环境。温馨的导医服务,“三热情、三告知”,“阳光微笑服务工程”,“语言行为文明工程”等惠民服务,基本实现了医患零距离,服务零投诉。
以“仁爱”为准则,在内一科住院的毕泗英老人在病床上意外地收到了鲜花和贺卡,度过了难忘的60岁生日,这是“白衣天使”送上的祝福。老人说:“我儿子没时间陪我过生日,但今天有你们这么多孩子陪我,这是我这辈子过的最有意义的生日了!
以“仁爱”为准则,成功接受了手术的杨先生买了10箱橘子送到了心胸外科。在百般推脱都无效的情况下,科室16名医护人员每人凑20元,一共凑了320元,存到了杨先生的医疗账号上。杨先生激动地拉着医生的手说:“我不仅敬佩你们的医术,更敬佩你们的医德。”
以“仁爱”为准则,退休干部颜太兴的妻子由于车祸生命垂危,在没有缴纳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昏迷一天一夜的病人终于苏醒过来。如果当时抢救不及时,或治疗过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植物人。颜太兴在感谢信中写道:“妻子大难不死全凭白衣天使救命,我今后将为社会多作贡献作为报答。”
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来自绵竹汉旺镇东汽厂的朱金蓉两姐妹将一面锦旗送给赵鲁平院长,锦旗上写着“人说天使很遥远,在生与死的时刻,你们都在我们身边。你们高尚的医德,抚平我们身心的创伤,你们是天使在人间。”
“天使在人间”,这是来自百姓最朴实
的、对德医人最高的褒奖。
党委书记、院长赵鲁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作为党委书记、院长,我为这个集体感到无比自豪。”
牢记嘱托,德医人任重而道远
对德医人来说,过去的一年是如此的不平凡。在历经大地震后的第一个新春佳节,温总理来到这里,深情地说:“我希望你们在今后的路上能够走得更好,能够把我们德阳医院办得更好!这个地方应该成为人民最信任而且最需要的地方!”
总理的嘱托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鼓舞亦是鞭策。
站在新起点,开创新局面,2009年是恢复重建的关键年,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年。如何在变革时期掌握医改思路,解决改革产生的矛盾,如何全力投入到恢复医疗秩序和灾后重建的重任,如何实现德医“享誉四川、名望西南”的目标,是德医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他们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人员英才化、学科项目化、医院学院化”的“三化”发展战略。让优秀的医生、护士成为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实践者,打造省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让科室成为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实践点,学科找项目,项目带学科:让医院成为实践科学发展活动的实践基地,推动医院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实现新的跨越。
跨越式的发展,离不开深化改革。院长赵鲁平提出要深化医院改革,创新机制。为此,医院要更加坚定不移地把公益性放在首位,“组织新的生产方式,创造新的生产力”;实施精细化、细节化管理,推进缋效“平衡积分卡”管理,降低运行成本,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跨越式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全体医务人员在恢复医疗秩序和灾后重建的工作中,身心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院班子关心和爱护职工,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安排临床一线职工参加拓展培训,让职工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释放压力,增强队伍的活力和凝聚力,彰显了医院管理者的先进管理理念。
跨越式的发展,寓不开强大的精神动力。德医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骨科主任刘跃洪讲述为保住伤员的腿所承担的巨大风险;杨家红博士以地震中诞生的特殊感染病区,讲述她的团队合作……先进典型的事迹,使全院医务人员得到了教育和净化,人道精神、团队精神、职业道德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办人民最信任最需要的医院”,历经风雨的德医,得到的是人民的信任,是祖国的肯定。
牢记总理嘱托,德医人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