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与教师专业化
2009-06-03马祥林王天桥
马祥林 王天桥
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更有效、更有力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并以此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而人们的思想观念正以更加超前、更加理想的速度及方式大胆演进。教育理念就是以往教育观念(概念)的大力度、多方面的不断提升。它已不再是原本意义上单纯的教育概念,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更新的教育理念。
一、教育理念的优势
“教育理念是教育化的根据”,“教师职业是理念型职业”,正是将教育理念视为基本的教育定向及教师职业的精髓。那么教育理念究竟为何物似有一追其本的必要。“教师就需要立足于自己对人性、知识、人的心灵世界的领会,立足于自己对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也就是立足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教育理念是一种既理想,又理智、理性,并侧重于人的发展的一种教育观念。
在这样一种概念的界定下,我们认为起码有4点是十分有益的。首先,从理想的视角来分析,毋庸置疑的是教育本身就是教化人,使受教育者向着与人类发展相适应的、但还未达到的理想目标去奋斗。因而,教育必然不可不去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要求完成其责任。一定程度上,教育就是目标教育、理想教育。其次,从理性的维度来观察,社会的发展不仅使受教育者满怀信心地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并付出代价,而且必须和必然要使我们广大的受教育者明白,教育本身不是心血来潮,受教育也不是短期行为,它蕴含着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长期积淀,更有在与自然、社会奋争中总结出的规律。因此,教育是一种理性活动,教育的对象接受的是理性的概念、理性的思维,进而形成理性的观念,导致理性行为的发生。再次,在我们日常的教育过程中,突发奇想、闪光生辉的意识要能够立得住、行得通,需要有规律性的东西支撑,即理论的支撑,否则规律是不允许你对其任意改造的。理论、规律都是我们的教育之所以成功的必须条件,我们的教师要想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理智。最后,运用于实践的理论必须要适合人的发展,要能够指导人的发展。我们的教师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要懂得辨别真伪,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既运用理论又发展理论,使我们进行的教育活动适合人的需要,适应教育对象的发展。
二、现代性对教师专业化的刺激
职业的专业化是现代性的要求。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当然要主动研究和积极应对专业化的挑战,教师这一职业也就当然地加入了专业化的行列。教师这一职业不仅技术性强,而且承载着先进的理念,担负着教化他人的使命。因而现代性不可能不影响教师,促使教师职业专业化。一般意义上讲,教师的专业化是通过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来实现的,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又主要体现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而使教师专业化走上了一条技能化的道路。技能专业化意味着技能熟练,而技能熟练又意味着遵循一定的套路。然而遵循已有的模式是无法应对今天的社会的,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理念,再加上自身的学习,才能有效提高专业化水平。不少教师钻研教育理论,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误,走出了一条既适合自己又适应学生的路径,是非常可喜的。
三、教育理念本身构建的教师专业化框架
现代教育理念应当包含对知识的领会。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的心灵的领会,以及对教育内涵深刻的理解。
1、对知识的领会
专业化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教育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前提。此二者构成了教师职业的双重学科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引领了一种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方向,这要求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和扩展学科知识,而且要不断总结和学习教育知识,在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和环境时以恰当的方式、方法使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尽量好地汲取和消化所授知识,因而提高教育质量。
获取教育知识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实践”被视为对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与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以及教学技术的综合运用,因而不具备模式化的套路,自然增大了教师专业化的难度。“教学实践”活动无疑是学科知识与教育知识的真正结合,最能够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2、对人性的理解
人性具有3个层面: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我们平时所提倡的教育的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物性的了解与关怀。对人的最基本的生物性需求的关怀是人道主义的根本。然而,教育不能仅仅就生物性而论生物性,要通过建构人的社会性来体现人的生物性并且引导与规范人的各种欲望与需求,从而使人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在自由与秩序的辩证矛盾中得以统一,使人在认识这一矛盾的过程中进行价值选择与认同。教育中人性的生成应建立在理性自觉与价值自觉的基础上。
3、对于人的心灵的领会是教师必须用心研究和体察的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它是个体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反映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作为教育者应在注重受教育者共同心理特征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区别教育,孔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因材施教,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人的社会性融入心理发展的相对阶段性的过程,就如同身体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从量变到质变的、有规律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不是自发的,而是在家庭、学校、社会有组织的教育下进行的。其中有心理稳定发展的时段,也有出现急剧变化的时期。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一方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另—方面提高自己的心理水平,形成个性。因而教育者要用自己的坦荡心理与学生的心理达到默契进而融合,形成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趋向,为受教育者的人生之路夯实健康的基础。
四、实践教育理念及教师的社会化
实践教育理念,就是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改进、再实践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提升与成长,就是在实践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个人经验,领悟反思教学方法,与同行交流合作,将他人作为参照物,不断加深和加厚自身的经历和积淀。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过一个公式:教师成长一经验+反思。在他看来,经验对于教师成长的作用是巨大的。这里的经验说到底就是实践教育理念,其中对于学生的教育并使其社会化是一主要目标;同时,教师本身的社会化也是教育理念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它同样影响教师的专业化。早在1996年,许金更、许瑛国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除工作关系外,教师在校内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1.49%。有学者认为,目前的学校教育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生活,有些教师忙于学科课程的准备,无暇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导致其社会性不足。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会自主地直接从社会中汲取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健康与否、正确与否都在其次,或者本身就不想去加以判断,导致其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出现偏差;而教师的社会性的不足,使其对此时学生的身体、心理发展特征研究不够,从而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流行、风尚不清楚或一味地拒斥,致使教师对学生的社会性教育变得无用甚或遭到学生的反感。可见,教师的教育实践最终要落实在教育对象身上,落实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自身的社会化必须加强,这是最直接的教育理念的实践。
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成至关重要,它不仅与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紧密相关,而且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教师专业化就是实践教育理念的经常化。
(作者单位:昆明学院)
(责任编辑:林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