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研究
2009-06-03贺俊霞程威巍
贺俊霞 程威巍
收稿日期:2009-02-27
作者简介:贺俊霞(1982—), 女,河南安阳人,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摘 要:当今,文化心理学正处于迅速兴起的阶段,文化心理学把人体发展和实施文化行为的种种过程作为人的一般心理特征的一部分来加以考察。文化过程基本上是发展着的生物体与代表特定地区或团体的许多结构之间的相互行为。每一个人与属于自己生活的群体之中的某些人和某些事件发生联系, 与此同时就获得了文化个性。本文从人的身份、面子、露富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国文化下中国人性格的独特性,研究中国文化下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对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心理;身份;面子;露富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1-012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1.063本刊网址:www.hbxb.netお
有人认为:文化心理学是人讲特定的方言, 鉴赏或创作某些艺术作品, 表现出一定的习俗和姿态, 对自己、他人和自然事件抱有独特的信念, 通过增强自己生物本性的无数其他方式来行动。每一个人与属于自己生活的群体之中的某些人和某些事件发生联系, 与此同时就获得了文化个性。
一、身份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中国社会是一种身份社会,最大的表现就是在法律上,身份不同适用的法律也不同。譬如说,父亲杀了儿子跟儿子杀了父亲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是不一样的,儿子杀父亲要比父亲杀儿子更让中国人气愤,因为儿子不仅犯了一般的杀人罪,还要加上他大逆不道不孝犯上的罪。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固定的身份, 做什么、不做什么都取决于这一固定的身份。明白了自己的身份,达到了“正名”,就会明白如何行为,就会知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 不然, 做了不合身份的事、说了不合身份的话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就会丢脸,不要脸;不安分守己就是大逆不道。
中国人始终把亲族关系当作人际关系的第一主题,许多政治关系被打上了亲族关系的烙印。比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羽、张飞他们之间本来是一种政治上的关系,君臣关系,而实际上他们建立了一种什么关系呢?他们是拜把兄弟,中国人认为只有亲族关系才是可靠的,才是牢固的。所以安禄山比杨贵妃小得多,却认她做干娘。
中国人对身份的注重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文凭上,两千多年来 ,“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这一思想成为文化层人士乃至众多普通百姓的人生指导:学习优秀 ,便有能力去做官。于是乎 ,在很大程度上 ,学习不是为了求知
求真 ,而是把学习当作“朝为田眼舍郎,暮登天子堂”的阶梯。在中国古代,商人即使很有钱社会地位也不是很高。这使我想到了中国目前的一个现状,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但是社会上技工十分缺乏,据报道,全国每年毕业的技工总共才一百多万,可是今广州市一个地区就缺技工约一百万。而每年考大学的学生还是很多挤破了头,许多学生还是复读了一年又一年,希望能考个名牌大学而不愿去上技校。 “混文凭”成了文凭教育的特产,包装精美,却“卸”之无物。
中国人身份文化现在有往小里发展的趋势,比如班级,是孩子们的社会,也存在着身份文化以及由此造成的各种心理反应。在我国当前的中小学中,班级的社会结构总体上呈现“金字塔型”。比如对“权威”这种有价值物的拥有来说,处于不同塔层的学生享有程度是不均等的。因为塔的最上端一般是班干部阶层,塔的中间一般是小组长阶层,塔的最下端通常是普通学生阶层。班干部通常享有班主任赋予的最高权威,小组长次之,普通同学常常只能是“权威”的牺牲品,成了受支配阶层。处于不同塔层的学生从维护各自的利益出发,在交往中必然会产生冲突。个性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班级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更是离不开班级中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同伴之间的交往。著名的心理学家卡根认为儿童从出生到五岁,其心理发展以父母的影响最为重要。下一个五年期间,对儿童的个性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同伴和兄弟姐妹间的交往。可见,若学生在班级中与同伴交往不和谐,产生冲突,则不利于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
二、面子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传统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主要特征包括:面子是根植于文化的社会心理建构;面子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与表现;面子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面子是一个人自尊与尊严的体现;面子是一个人的自我心像;面子是重道义轻功利伦理情趣的表征.
众所周知, 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 与礼直接相关的脸或面子是指与人的身份地位相匹配的社会正价值, 面子工夫(facework) 是一种扮演社会角色或身份地位并实践其社会正价值的能力,是一种印象“整饰”(黄国光,1989) 。当个人的所言所行符合并加强了这种社会正价值, 他就“有了脸”; 当个人的所言所行与这种社会正价值相悖,他就“丢了脸”或“不要脸”;当这种正价值被别人认同,就会“有面子”,觉得别人“给了面子”,如果这种正价值没被别人认同,就“失面子”了,觉得自己“没面子”。
“面子” 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曾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惠,而在这三女神中,面子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比宪法更受人尊敬。中国人“死要面子”,就是说宁愿死也要面子。如孔门高足子路,为了不丢“士”的面子,不惜“结缨而死”。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 这是与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有关的。依群体意识,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不是单独的人,所以也没有单独的价值。人只有在一定的(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妻) 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必须能够时时“面对”他人。这就要有“面子”。没有面子,就不能面对他人,自己就不是“人”,这能不死要面子吗?
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宁死也要面子。面子源自于人们对积极自我评价的渴望,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他人的眼光来进行自我评价。在西方心理学界有一个和它十分相似的概念:自尊。面子研究需要从日久弥新的自尊研究中汲取精华。奥地利心理学家E.H.Erikson在1950 年提出的“心理社会期”理论中指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发展的课题是要个体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从这个角度上看,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的意义感以及在这些有意义的环境中的价值感的体会。由此看出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子女自尊的影响,更大程度上是通过安全感、自我接纳和自我的价值感实现的。
青少年爱“面子”有好的一面,也有值得社会关注的一面。尤其对于青少年过分爱面子现象,教师和父母们应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使青少年身心更健康地发展,人格更健全。
三、露富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希望集团创始人的刘永好四兄弟在《福布斯》的榜单里,排在第2位,财富10亿美元;黑龙江东方集团的张宏伟,排名第7位。3.5亿美元;南存辉。个人资产7400万美元,第36名……但是,似乎没有一个被列在其中的民营企业家愿意讨论自己在《福布斯》里的排名。刘永好说:“中国的传统是不露富,一露富,麻烦也跟着来了。我有一个好朋友,也上了这个名单,一下子增添了很多于财产安全的担心。”
中国人缘何不敢露富?中国北京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政认为,中国人的自我意识是比较弱的,对于一件事情的发展方向,更看重的是外因对它的影响。对于社会中的成功与不成功都会看成是社会环境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心理驱使中国人把整个社会的平均水平看做是最理想的参照系,认为自己低于或超出这个水平是不正常的,会引来灾祸。相比来说,西方人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内因。因此他们不会一味地追求平均水平,而是与自己相比,只要比自己的过去有所发展,他们就会非常满足。
以上所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日常语言和行为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体现了鲜明中国特色,我们可以对他们加以研究,发展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我们在学习西方心理学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中国本土的心理文化,把中国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红燕.身份文化与文凭教育.山东教育[J].2002,(7):36-37.
[2]余妍霞,杨晓梅.班级学生交往冲突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纵横谈,2002,(7):46-47.
[3]萧丽艳,.“面子”在中国“礼”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对比[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 (1):22-24.
[4]杨珍,桂守才.青少年“面子”心理及其教育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31-34.
[5]宋春芳,刘海芳.小议“面子问题”——有关青少年的自尊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8,(3):264-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