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忆抗震救灾英雄战士

2009-06-03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21期
关键词:主创人员灾区话剧

5月12日举国沉重,遍地追思。在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济南军区以“抗震救灾英雄战士”武文斌为原型创作的大型话剧《英雄战士》在首都舞台上亮相,引起强烈反响。

“地震过去一年了,原本以为它带给国人的创伤已经愈合,不承想看了演出,情感大坝几次决堤,台上台下泪潮汹涌。”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编剧王俭动情地说,汶川大地震中军民彰显的精神已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心灵印记,这台话剧犹如钥匙开启了大家的记忆之门。

一年前,许多国人夜以继日地坐在电视机前,焦灼地关注着灾区群众的生死安危,也备受感动地见证到广大官兵不胜枚举的抗震救灾事迹。这台话剧通过一个个让观众觉得似曾相识的故事,让大家回到了那让人揪心而感动的时时刻刻:主角“文斌”从废墟里艰难地救出孤儿,却为没来得及救出孤儿的父母而满怀歉疚;他爬进废墟鼓励受伤的学生,把她背过解放军搭成的“人桥”;他心如刀绞地望着一排排遇难学生的书包,读着孩子们在日记中讲述的生活与理想;他执意要求参加党员突击队,舍生忘死连续奋战,最终倒在了抗震救灾的最前线……一个个激情与眼泪交织的故事,刻画出“文斌”这一人物的动人形象,也勾勒出一幅人民军队抗震救灾的宏伟画卷。

不少观众对文斌两救徐老师的戏印象深刻。在这幕戏中,徐老师目睹教室坍塌,自己心爱的学生纪小星被压在里面,因而精神失常地爬上了岌岌可危的屋顶。文斌一边应和着徐老师念诵的课文《海燕》,一边艰难地将其救下;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后,文斌将灾区群众送给自己与新婚妻子团聚的板房改成教室,并让养好伤的纪小星手持徐老师送的闹钟唤醒了老师的记忆。灾区的“八一小学”得以重新开课,孩子们在《海燕》的琅琅读书声中回到了课堂。广州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唐栋评论说,救灾是救人,也是救心。灾区重建也是心灵重建的过程。这段戏没有局限在救灾的外在行动,而是展示出人物内心的光彩,是剧中的一个亮点。

王俭认为,如何以戏剧样式反映国家重大事件,以及如何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塑造丰满的舞台人物,都是摆在文艺创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英雄战士》在这两点上有它的贡献与突破:该剧找到了一个好的支点——用一个普通士兵为主角来“撬动”全剧的“巨石”;文斌口头禅“我就想再多干一点”背后的精神原动力是英雄形象最扎实的基石。

为了超越大家耳熟能详的新闻画面,主创人员们尽力用艺术手法展现真实的生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蔡体良评价说,舞美设计给该剧提供了很大空间。几块“板块”动态的变化组合成不同的舞台画面;虚实结合的设计让该剧能够适应不同的演出场地;而板块的上吊平移组成多空间的舞台,则为演员的肢体动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据了解,《英雄战士》自今年3月起被搬上舞台,历经九次大修改,倾注了主创人员很多心血。该剧组近日将奔赴四川,为当地人民群众和驻灾区部队官兵举行专场演出。

猜你喜欢

主创人员灾区话剧
浅谈文学性在话剧中的重要性
重温党的历史 激发创作灵感
再见啦,秋天!
《那年花开月正圆》开播 孙俪陈晓竟演过“母子”?
过去的理想
话剧《惊梦》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灾区笑脸
“真实的”还是“口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