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趣琐忆(二)

2009-06-02李复威

海燕 2009年4期
关键词:全班同学黑板教室

李复威

辽宁沈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六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七三年又入该校读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中文系副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等。著作有《新时期小说的嬗变与拓展》《摘下兽与鬼的面具》《新时期文学面面观》等。发表论文八十余篇。主编多部大型丛书,逾两千万字。一九九五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收入《国际名入传记辞典》。

初二年级下学期。由于班主任老师请了一段时间病假,班里的纪律状况急速滑坡,成了全校著名的乱班。代理班主任办法不多。每天只能望“班”兴叹。

最乱的课是“俄语”课。学生们本来就不爱学外语,再加上这位老师性格柔弱,不善管理,上起课来班里似“自由市场”。有的下座位聊天,有的看课外书,居然还有暗中玩扑克牌的……总之是无奇不有。一开始是把老师气病了。没过多久又把老师气走了——老师坚决要求调校离去了。

学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省外事局临时聘请了一位翻译来代课。那天上课前班里气氛挺紧张。教导主任事先做了动员,还“约法三章”——谁破坏纪律、欺负老师,一定严肃处理。可是据可靠消息,班里几个最顽皮的同学已暗中商议,给这位新老师一个“下马威”。

铃声响了,教室里仍然熙熙攘攘,没有要安静下来的意思。猛然间,教室门口飘来了一大幅“画”,吸引着全班同学的目光。顿时,教室里骤然变得鸦雀无声。刹那的安静让那些没有做好上课准备的学生备感尴尬。只见一位着装素雅的中年女性站在门口,面带略微可以察觉到的微笑,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同学。

太美了!是活人?还是画?人。怎么能这么美……班长忘记了喊起立,同学们也忘了行礼……前所未见的美……

她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没有说一句多余的开场白,立即开始讲课。

我宴在无法具体描绘那些朦胧的、梦幻般的印象,当时似乎只觉得黑板前挂着的是一幅画——令人眩目的、令人窒息的美丽的图画。隐隐约约还能想起的:似烫非烫的发束、雪白的衬衫、笔挺的长裤……

她的声音好听极了,念起外语来真如银铃般清脆、悦耳。她始终保持着略微可以察觉的微笑,挥动着得体的手势。奇怪,她没有用哪怕是半分钟时间来维持纪律,全班自始至终安静极了。就连班里有名的“四大金刚”也在老老实实听课——也许对他们来说压根就是听不懂的课。

太美了!欣赏不够的美!这美之中仿佛还有点别的什么东西,用我今天能领会而当年并不明究竟的词语来形容,是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高贵,一种不敢轻易亵渎的优雅,一种美丽与威严合二为一的神韵。

一群天真无邪的少男少女,为什么会这样?

我叹服于美的吸引力,美的感召力,美的震慑力!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一次,一位走路呼哧带喘、肥胖得近乎臃肿的男老师担任了我们年级的体育教员,引起同学们议论纷纷。

记得这位老师姓秦,脸上有几个不显眼的麻点。同学们习惯称之为“肥麻”。

他上体育课总爱用较多的时间讲理论,什么“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运动要循序渐进”。什么“屏住呼吸”、“挺胸抬头”……讲解得头头是道,还引经据典,广举实例,令人佩服。就是一到该给学生做示范动作时,他就吱吱唔唔,总是找些动作伶俐的同学代他演示。他曾表示,他腰部受了伤,需要休养一段时间。一开始大家信以为真。可一学期快过去了,他上课依然只要嘴上功夫,依然是请“代理示范”。

同学们渐渐不满起来。中学体育老师上课不做示范。闻所未闻。大家商量找个机会让他出出洋相。

一次,他上课教我们“双臂属拉收腹上单杠”的基本动作,正碰巧有体校实习学生观摩我们上体育课。他一如既往,讲了半天动作要领。不做示范。这时,一位大个儿学生向大家挤挤眼,然后放声大叫:“秦老师”,我们大家跟进呼应“来一个”,“秦老师”。“来一个”……喊声持续不断,响遍校园,惊动了办公室里的老师纷纷出来寻问究竟。就这样。秦老师弄个大红脸。我记不得他最后是怎样下台的。示范动作嘛,仍是无影无踪……

后来,有同学传言,秦老师是校长的亲戚。被外校辞退转过来的。

原来……

初中三年结束,我考入了贵阳市第六中学继续念高中。这是一所新建的学校,据说是依照当时苏联的列宁格勒中学建筑的。校舍宽敞,设备齐全,造型新颖,在市教育界传为美谈。

高一上学期,教我们数学课的是一位其貌不扬的“小老头”。他身材瘦弱千瘪,秃顶,背微驼,满脸细密的皱纹,眼窄小,还戴着一副深度的近视镜,穿的是洗得褪了色的蓝布大褂,脚穿一双旧圆口布鞋。看上去,像有六十岁左右。这种有些“穷酸相”的老教师在学生眼中无疑有天然的缺陷。

这位老师上课几乎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开始先提问,主要是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掌握的情况。下一步讲课他采用的是边讲边在黑板上演示。一节课的大多时间他都是背对同学的。每节课下来,两块上下能移动的黑板都写得密密麻麻。他字迹工整,列式整齐,演算清晰,看上去真是一丝不苟。讲课中间,他基本上不维持课堂秩序,仿佛是害怕那连贯流畅的思路和行云流水般的讲述产生丝毫的中断。就在他面向黑板讲课时,一些淘气的学生趁机为所欲为,干什么的都有。他对此也是“视而不见”。照讲不误。我的数学不好,听不出太多的讲课的奥妙。但看看班上的那些“尖子”同学,听起课来目瞪口呆。津津有味。

有一次上课,一些学生“肆无忌惮”,搞得班上实在太乱了,连老师说的话都听不太真了。他转过身来面向学生,顷刻的沉默后,他微笑地对那些不听课的学生说。看来是我妨碍你们了,我是不是也该知趣一点。说完,他慢吞吞地合上书本离开教室。这时,“尖子”学生不满了,与“不听课”学生产生对峙,全班乱成一锅粥。

不久,一位副校长进了教室。他皱着眉头,湿润着眼睛平静而深情地讲了一番话。他没有发火,也没有责备学生,而是介绍了这位“小老头”的身份和来历:你们真是不懂事。身在福中不知福呀。你们知道你们是把谁给气走了。谁?知道吗?这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建筑专家,参与设计和建造了我国多座知名的大桥。他和茅以升先生长期共过事,全国这样的人才也没有几位呀。(这时,全班同学鸦雀无声地听着,我们刚学过语文教材中茅以升写的《桥》,这种联系对当时的我们颇有点石破天惊。)他年迈退休了在家休养,我们好容易三顾茅庐请他来校担任顾问。有几所大学聘请他任职,他都拒绝了。科学院的数学家有时遇到难题都恭恭敬敬地请教他。这学期因学校缺人手,好容易他才答应代教你们一个班的数学课。怎么,你们还瞧不上?小小年纪你们懂多少?这可是我们的“国宝”呀,你

们有什么资格不好好听课……

这一席话把全班同学的脸说得由红变白。又由白变红……

从此,我对两句话算是有了切肤之痛。一句是:“真人不露相”;另一句是“无地自容”。此辈牢记啊。

一九五七年初,我从贵阳来到首都北京,投奔我的一位姐姐继续未完的学业。姐姐家住在宣武区的著名文化街区琉璃厂附近。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我转学到了北京三十一中。

在这里,我上了一节终生难忘的语文课,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强烈的情感的激荡和审美的震撼。

多么精彩的一课!老师就是北京市著名的语文教师焦小石先生。焦先生身高、体胖、面善,说话声音洪亮而低沉,鲜明的抑扬顿挫中宣泄着丰富的感情色彩。

那次语文课是一天上午的两节连课。先生讲的是元代著名杂剧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的一折。这个旷古奇冤的故事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了。杂剧的唱词又是文白兼杂的语言。按常理说,少年学生们读起来是难以入境的。

先生用了较长的时间介绍整个剧情。他娓娓动听地讲述着这大悲剧的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尤其是剖析窦娥这个善良的普通女性受苦、受屈、受冤、受害的心路历程……先生在很多细节之处情不自禁地做出肢体动作。教室里鸦雀无声,全班同学都全神贯注地听着。他字字句句都洋溢着浓郁的爱与恨。这些声音像汹涌的地下潜流搅弄起这些涉世不深的少年们的情绪波澜。

讲着,讲着,先生的眼睛红了,我们惊愣着;先生的眼睛湿润了,我们的眼睛红了;先生掉泪了,我们的眼睛湿润了;先生泣不成声了,我们掉泪了;先生哭出声来。我们大家号啕了……

试想,那是一个怎样撼人心旌的场面啊。全班同学有的呆看着老师,有的趴伏在桌子上,无法控制,毫无顾忌,随着先生情感的感染,如同河堤决口般,大声大声地号啕起来。一片哭泣的海洋……谁也没有感到不自在、难为情……这古老的故事,通过先生的这个“桥梁”与当代少年们融为一体了。

谁也没有听见下课的铃声,巨大的哭声摇晃着教室、摇晃着大家的心。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班的窗外、门外拥挤着里三层、外三层的外班的同学。他们探头探脑,奇怪这个班里到底出了什么事?怎么哭得这么凶?当得知我们是被语文课文所感动时,他们沉默了、唏嘘了,用异样的眼光凝视着我们。

从此,我深深降服于文学的魅力。

从此,我更加敬佩将人类的真善美传递给我们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我的印象中,凡是学校中的“业务尖子”大多在教学中有几手“绝活”,令学生们津津乐道,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位教几何课的老师,在黑板上画图形。很少用圆规、木尺之类的教具。一次上课,他挥臂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好家伙,跟用圆规画出来的几乎一样。当时学生们张大嘴、瞪着眼睛看着,似乎要喊出声:真棒!下课后,几个同学忙上前用绳子比画着,看看究竟差多少。结果是八九不离+。

一位教“世界地理”的老师上第一节课时,尚未开讲,就用粉笔在黑板上一口气画出了五大洲的轮廊。天哪,跟课本后面附载的地图册相差无几,一下子将我们“镇”住了。

一次,一位物理课老师给我们进“力学”课。只见他进教室后,两手空空。既没拿书本。也没有备课夹,手中握着的仅仅是白、红、黄三支粉笔。他讲起课来头头是道,画起图来异常熟练。在布置作业时,就连题目在课本上的多少页、第几题也说得准确无误。用学生的话说:真服了。

一次语文课上写作文。一位同学有一个字不会写,举手问老师。只见老师说,你翻开《新华字典》×××页第×个字,你读读拼音,当时班里学生都愣住了。忙翻开字典一查。乖乖,正是该字。啊呀。老师能背字典!

一次,历史老师为了让我们认识背记历史年代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在课堂上来了一次“公开表演”。他让学生随意问他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他毫无犹豫,立即回答出该事件发生的年代。那真是“当场验货,老少无欺”。一问一答,无不从容以对,同学们佩服得直大口喘气。

这些“绝活”是老师们多年来辛勤备课的结晶。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但愿这些“绝活”都成为“平常功”。不仅是他们,而是更多的人……

猜你喜欢

全班同学黑板教室
擦黑板
你试试看
“313”教室
长在黑板上的诗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晓黑板
吓哭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写在马路上的口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