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秩序在伦敦奠基
2009-06-02赵昌会
赵昌会
2009年4月2日,20国集团伦敦峰会建树颇丰,因为它紧紧抓住了有限的共同目标,由此开启了具有更加多边特性的地缘政治新貌。当然,它也毁誉参半,因为它回避了迫在眉睫的危机,没有致力于解决肆虐美欧国家的以家庭和银行双双受损的金融体系为中心的衰退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理,摆脱困境亦非一日之功。期望更多成果是不现实的。
成果斐然的集体行动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伦敦20国集团峰会做了什么。
第二次金融峰会既处于危机的持续深化阶段,又是未来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一块试金石。这次峰会使世界正确地走出了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的阴影,拨正了航向,意义非凡,如同2008年11月15日在华盛顿召开首次峰会时一样表现出了高度一致。观察家们认为,4月2日这一天的结果将对全世界当前面临的全面危机的出路产生决定性影响。
公正地讲,20国集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许多人士的预期。经过不计其数的讨价还价,与会国对广泛的一系列问题达成了共识。峰会达成的计划包括:使国际货币基金(IMF)财源翻番,促进贸易融资,监管对冲基金和衍生产品交易,打击逃税天堂,限定补偿和奖金规则,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以取代金融稳定论坛,重申拒绝保护主义。
伦敦峰会形成了两大标志性文件,一是《20国集团公报》,二是《关于复苏和改革的全球计划的声明》。这两个文件历经反复起草,由全球最杰出的外交家花费了数周时间,其先声夺人的耀眼之处,或日令人关注的核心看点,莫过于一串耳目一新的数字,将国际货币基金的资金数额增加3倍,即扩充5000亿美元,由现在的2500亿美元增加到7500亿美元,支持一项数额为2500亿美元的新的特别提款权(sDR)分配;支持多边开发银行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的追加贷款;确保2500亿美元用于支持贸易融资,出售国际货币基金一定数量的黄金,用以向最贫穷国家提供优惠贷款。由此组成一项总计1.1万亿美元的计划,用来支持恢复信贷、经济增长和振兴就业。这1.1万亿美元的贷款和担保,将主要用于促进贸易和减缓最脆弱经济体的危机效应。但是综合来看,最大和最持久的成就,却是加强了布雷顿森林机构的合法性。
这就是20国集团峰会批准的以“史无前例”的规模构成的全球复苏计划。按照设想,这个计划的前提,必须是史无前例而且协调一致的财政扩张,到2010年底,刺激总额达到5万亿美元,产出提高到4%,绿色经济的过度得到加速。
如果峰会的目标大体上是三个的话,即重振全球需求、缓解短期经济痛苦和防止未来危机,那么可以说,峰会在第二和第三个领域实现了清晰可见的进步,而使全球增长重回轨道的第一大目标则进展有限。峰会未能就一项协调一致的增加财政刺激计划达成一致意见。
国际货币基金却因祸得福,出人意料地成了伦敦峰会的最大赢家。近年来,一方面由于自身政策屡犯错误,另一方面由于主要代表美欧利益。特别是甘愿充当美联储事实上的下属机构,国际货币基一直金声名不佳,2003年以来越来越边缘化,加之在2008年9月以来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中毫无作为,它几乎正在被人们逐渐遗忘。
如果像会议承诺的那样完成向国际货币基金注资,那么,对于陷入麻烦或已经破产的许多国家而言,就可以避免违约,从而有助于这些国家的政府拿出更大的精力来提升需求。同样,如果旨在支持贸易融资的2500亿美元的保证行之有效,就会促进全球贸易的运转,以此为许多国家的增长带来积极影响。然而关键在于,用于支持世界经济的1.1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虽然屡屡充当标题新闻,但并非真有什么新资金的注入,而且其中大部分的钱可能纯粹是画饼充饥。伦敦峰会期间,贸易融资项下预期的资金是2500亿美元,实际得到的承诺只有30~40亿美元。实际上,即便有大笔资金可用,也不能改变需求得以恢复必须仰赖时间的事实。以美国为例,消费者不会由于20国集团峰会的措施而突然用贷款采购汽车和电器,而银行在金融体系可以再次正常运转之前不得不对资产负债表去毒。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场危机中,世界通过20国峰会多管齐下,改革金融和刺激经济齐头并进。
新秩序横空出世
客观地说,国际货币基金的作用空前增大,实属迫不得已。伦敦会议之前和4月2日的会议之中,正如3月1 9日法国《解放报》文章所说,两种主张明显相背,美国人和英国人希望优先整顿银行体系(包括有毒资产)和联手刺激经济,以法国和德国为首的其他欧洲国家却打算加强目前严重缺乏的调控、透明、预警和监管机制。美英想集中精力消除危机的后果,欧洲人想改革、修正体制使其更加合理。美英关注自己银行和金融资产的前途,欧洲人更关注改进体制。他们彼此互不相让。每一方都想在新兴大国中间争取一些盟友。这些新兴大国包括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
后世的历史学家们或许会说,这是冷战结束以后最重要的战略重组。
人们看到,20国集团囊括了所有的“八国集团”成员。但是,在日渐凋敝的八国集团之内,力量分化已经使该组织面目全非。意大利和加拿大无所适从,在政治上变得无足轻重:日本由于政局混乱和衰退严重,不得不艰难地孤独挣扎;美英“特殊关系”似乎再次得到确认,他们与老欧洲的权力中心德法进行对峙,成了相互对垒的阵营;俄罗斯在金融危机中无辜而遭重创,早就愤懑不已,矢志革命,既不要美元,也不要欧元,更不要英镑。这是旧秩序走向终结、新秩序萌芽成长的历史新纪元。
此时此刻,美国无心无力扮演西方世界的领袖。在美式资本主义失去了很多特征之后,美国已不再是原来的美国。美国尽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仍然拥有最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不亚于大萧条时期的经济衰退,使得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失去了经济实力的支撑。其直接结果是,500年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秩序难以为继,他们各自的治理模式遭到了质疑。
难怪峰会闭幕的第二天,4月3日,美国彭博新闻社报道,奥巴马总统对伦敦会议的评价是“一个历史性事件”,是世界范围衰退走向复苏的“转折点”,因为20国集团正在采取“前所未有的步骤”来防止再次发生这样的毁灭性金融危机。
20国集团一举成为危机条件下世界命运的受托人和主宰者,是偶然中的必然。危机仅仅是加速了它的进程而已。伦敦峰会的与会方,包括20国集团成员、欧盟代表西班牙与荷兰、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其中,20国集
团成员来自世界五大洲,他们的地理分布也基本反映了新的地缘政治现实:
亚洲(7个国家):中、日、韩,印、印尼、沙特、土耳其;
欧洲(5个国家+1个超国家组织):英、法、德、意,俄、欧盟;
美洲(5个国家):美,加、墨、巴西、阿根廷;
非洲(1个国家):南非;
大洋洲(1个国家):澳大利亚。
伦敦峰会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无论其具体咸果将受到何种评价,也不论公报里说了些什么,峰会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价值在于,全世界见证了过去的失败,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个失败集中于自以为是的“华盛顿共识”,希望则来源于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按照约定,20国集团峰会将于2009年下半年再次择期举行。那时的世界与今天相比可能又会大相径庭。
中国新地位的里程碑
伦敦峰会是中国登上21世纪世界经济舞台的标志性场合。
为期一天的金融峰会,留下了总额1.1万亿美元的应对危机计划。如前所述,国际货币基金准备增资3倍,中国答应出资400亿美元。这是中国惟一需要履行义务的明确承诺。反过来,这个承诺也是中国意志增强和声音变大的催化剂。
20国集团会议为一种新的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论坛。世界20大经济强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汇聚一堂,共谋战胜危机和协调行动的良策。
伦敦峰会由于相当正面的会议成果和诸多创造纪录的会下会晤,必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期间,20国集团的核心成员“两国集团”成为全球热议的关注焦点,而举世瞩目的双雄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之间的首次会谈,则是一系列首脑会晤中最重要的、使命最多元的、心情最复杂的。此次会晤的象征意义和实质意义一样重大。因为早在峰会之前。中国和美国私下里被人冠以“两国集团”的称号,一些持乐观态度的人认为,两国密切合作,就可以建立行之有效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无独有偶。4月1日东道主英国首相布朗关于唐宁街10号晚宴的座次,第一贵宾席交给了中国代表。胡锦涛的面子就是中国的尊严。表面看来,胡锦涛主席是所有与会政治领导人当中最年长、最资深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被普遍视为最有希望的下一个超级大国。当然,曾经的大英帝国,深得现代霸权国家的衣钵遗风,安排这样的风云际会游刃有余。
以20国集团伦敦峰会为起点,世界地缘政治版图将呈现加速度变化。凯文·拉弗蒂在4月4日香港《南华早报》上入木三分地写道:这一次,伴随着美元衰亡、美国式微而来的是中国文明复活并产生全球影响力。在全球危机以及经济和政治形势动荡不定的当前时期,尤其如此。
伦敦峰会显示,全球经济格局的根本转变,加速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中国进入了全球经济的决策者行列。值此大角逐和大变迁之际,中国更应当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特别强调的是,必须更加注意团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动为他们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