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国将军中的安徽人(系列二)

2009-06-02本刊编辑部

党史纵览 2009年4期
关键词:超群军区南山

本刊编辑部

孙超群少将(1906—1967)

孙超群,安徽阜南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工程兵学院院长。1906年生,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26年,20岁的孙超群因不满封建地主的残酷欺压。愤而离家出走从军,可是却错投了国民党广东军阀的队伍。1929年,他所在部队参加对江西中共中央苏区第三次“围剿”,在一次与红军的交战中,孙超群乘机逃脱,加入了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曾任红军永丰独立营三连副连长、连指导员,独立第五师十四团政治委员兼永丰县委书记,江西军区第二十二军六十四师师长、中央警卫师师长、第八军团二十三师师长等职。1932年秋,六十四师师长孙超群率部参加红一方面军向闽西北地区的作战行动。一天。红二十二军攻占了泰宁城,敌人逃向邵武,部队乘胜追击,跑了140里追至邵武。孙超群发现城内设防不严,就带领部队率先冲杀进去,将敌打散,部队一天之内就占领了两座县城。朱德总司令打电报表示祝贺,称他们是“两脚骑兵”。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孙超群调任红三军团一科参谋。1935年8月,红军过草地时因粮食缺乏,不得不找青稞、野菜充饥。孙超群亲尝百草。寻找草根,不幸中毒,人医院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又随医务人员寻找食物。一次,一个护士因实在找不到食物赌气不找了,孙超群就安慰说:“为了活着,为了胜利,我们还是再找一找吧!”他的坚毅和决心给同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抗日战争时期,孙超群曾任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警备六团团长,山西新军决死队第四纵队副司令员、军政委员会副主任、晋绥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雁门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一直战斗在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参加了一二〇师师长贺龙领导的收复和巩固晋西北的斗争。1940年参加了晋西北空前规模的反“扫荡”。1940年8月20日,“百团大战”在华北展开,山西新军决死队四纵队参与破袭太汾、汾离公路及同蒲铁路各一段,孙超群率部与公路两侧的游击队、武工队配合,挖公路,设障碍,很快使敌人的交通运输线中断,随后袭击了文水县城、开栅镇等敌人据点。毙伤日伪军200多名。同时配合兄弟部队完成武装护粮的任务,其中一次护粮120多马车,车队延伸一里多长,颇为壮观。

1942年至1943年间,针对日军对晋西北地区连续“扫荡”、“蚕食”和经济封锁,晋绥六分区司令员孙超群不畏艰难,首先率部开展了生产自救活动,“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共开荒种地4000余亩,收获粮食80多万斤,不仅实现了自给,还抽调了大批物资支援延安。与此同时,孙超群坚决执行党中央毛泽东关于把敌人从根据地“挤出去”的指示,指挥部队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围困和摧毁日伪据点,大量杀伤日伪军,缴获大批武装弹药及骡马、粮食等军需品,一步步地扩大控制区,最终迫使敌军撤离,创造了“挤敌人”的范例,受到晋绥军区的表扬。

解放战争时期。孙超群曾任西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第四军副军长,第七军副军长等职。1946年6月底,率部参加了贺龙领导的晋北战役,在小豆罗战斗中消灭敌三十九师大部,配合主力部队攻克了忻州。1948年10月,率部参加了徐向前领导的太原战役,孙超群指挥由晋绥六分区部队改编的晋绥军区第七纵队独立十二旅强攻太原城外围据点之一牛驼寨,经过反复争夺,占领了牛驼寨制高点,为兄弟部队攻城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9年7月,第一野战军发起扶眉战役,决定集中3个兵团将胡宗南部主力歼灭在扶风、眉县地区。第二兵团第四军担负着占领罗局镇、截敌退路的重任。时任第四军副军长的孙超群仔细研究了作战部署,认为按兵团规定的时间出发太迟,经请示获得同意后。他带领部队提前出发,迅速占领了罗局镇,然后构筑工事,配置火力,准备迎敌。不多久,敌六十五军向我四军十师阵地发起猛攻,以图打开缺口,向西逃窜,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我军多次反冲锋,仍不能击退敌人。三十团的阵地被敌攻破,情况万分危急。孙超群临危不乱,沉着指挥,令三十一团、三十三团迅速增援上去,经数小时激战,将敌击溃,从而稳稳地堵住了敌人的退路,保证了战役任务的完成。11月,孙超群率部随第十八兵团向西南进军,在司令员周士悌的率领下,部队从秦岭向西南猛扑,陆续解放了40多座县城,直至成都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后,孙超群曾任第一野战军独立第三军副军长、解放军防空高射炮兵学校校长、华北军区防空军司令员、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工程兵学院院长。1967年5月在北京病逝。

倪南山少将(1911年—1989)

倪南山。安徽东至人,原福建省军区第一政委。1911年生。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世纪30年代初,农民运动风起云涌,血气方刚的倪南山独自在家乡拉起一支队伍,活跃在贵(池)秋(浦)东(流)一带,后与从中央苏区过来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取得了联系,加入了红军。1935年秋,倪南山参加了秋浦高山地区农民暴动,参与开辟了以高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曾任区苏维埃主席、江南特区苏维埃政府肃反委员会主席、江南红军独立营特派员。从1935年冬开始,国民党重兵“围剿”高山地区,独立营被迫撤离根据地向皖浙赣地区转移。于1936年6月达到江西鄣公山。同皖浙赣省委接上了关系,改编为红军第五游击大队,在江西婺源和长溪以西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在转战途中,倪南山历尽艰险,多次死里逃生。1937年春,国民党纠集重兵向皖浙赣地区进行前所未有的“清剿”,凡红军走过的路,住过的村庄,敌人都分兵把守,筑碉堡,围篱笆,并村,连坐,闹得百姓不得安宁。倪南山和红军游击队日子更加艰难,只得躲在深山密林里与敌周旋,浴血奋战,部队最困难的时候只有27人,22支破枪。一次,因叛徒出卖,倪南山带着5个战士被困在山上,其中还有3名伤员。起初还有米吃。到后来天天吃野菜。伤病员的身体日渐虚弱,为了渡过难关。倪南山带着两名战士半夜里下山打粮,不幸途中遭到袭击,情急之下,倪南山从悬崖上滚了下去,腿摔伤了,人也晕了过去。不一会儿,敌人搜山的嚎叫声惊醒了他,他借着敌人的电灯光钻进了山腰的密林里,再次脱险。在这样极其险恶的环境

中,倪南山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直到1938年1月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才走出大山,奔赴抗日的战场。抗日战争时期,倪南山历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政治部宣传队长,新四军军法处典狱长,苏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保卫科长、苏中军区短枪大队长兼政委、苏浙军区政治部保卫科长等职,曾参加西塔山反顽战役、曹甸战役、黄桥战役等。1943年3月,日伪军调集重兵在苏中一带实施“军事清乡”和“政治清乡”,妄图将新四军挤出苏中根据地,苏中第四军分区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反“清乡”斗争。倪南山奉命率领军区短枪队与当地民众一起,配合转移到外线作战的新四军主力部队,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他们经常化装潜入敌占区及日伪据点内,袭击“清乡”机构,打击“清乡”人员,先后多次潜入“清乡”指挥中心南通城,消灭了敌警察所,袭击了敌宪兵大队长住所,捕捉敌特人员100多人,对罪大恶极者予以镇压,一些反动透顶的“清乡”队员则被扎了“粽子”投进江河,并以除奸团名义张贴布告,公布罪行,使敌人闻风丧胆。谈虎色变,有力地配合了苏中根据地军民的“反清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倪南山曾任苏浙军区留守处参谋长,皖浙赣游击支队司令员,赣东北军区浮梁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45年10月,新四军主力奉命北撤,反动分子乘机组成还乡团,卷土重来,与国民党正规部队联手,企图消灭原江南抗日根据地的革命力量,新四军留守处则成为敌人的主要攻击目标。因敌众我寡,留守处机关被敌人破坏,倪南山率部进入广北,以梅岭为中心建立游击根据地。1946年4月6日,敌人对广北进行“清剿”,倪南山的部队曾被敌人打散,但两天后又集合起来。他们总结了教训,针对敌人的盯梢,部队设置隐蔽哨,一连抓了好几个敌情报员:针对敌人用在桥上放烂泥、转弯处放树枝等跟踪方法,倪南山将计就计,制造假象诱敌上当,粉碎了敌人的种种阴谋,终于逐步掌握了主动权,在江南站稳了脚跟。1947年12月,根据华东局关于向南进军的指示,倪南山率皖浙赣支队一部从黄西出发,冒着大雪向皖浙赣边区进军,主要任务是侦察。敌人闻讯后,立即调集5个县的兵力进行围堵。倪南山率部迂回穿插2000里,顺利返回。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已展开全面大反攻,为了阻止敌人向浙赣线退却。倪南山率皖浙赣支队从江西婺源出发。向浙赣线挺进。仅1个月时间,就在方圆200里的浙赣边界,先后攻占了国民党德兴县新建乡公所、海口区公所等40多个国民党区、乡政府,建立了10多万人口的新解放区。3月,解放军即将渡江,上级指示支队停止前进,回师北上接应大军渡江。4月27日,支队与中原野战军渡江部队步兵团在江西万安会师。随后,部队分成三部分,倪南山带一个团到江西。此时倪南山化名方志承,部队所到之处,群众看到安民告示上署名司令员方志承、政委杨明,都奔走相告:方志敏的兄弟打回来了!此事在蒋管区引起了很大反响,极度恐慌的反动派在报纸上悬赏捉拿方志承、杨明。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还问江西省一位负责同志,方志敏有几个兄弟?是不是有个兄弟叫方志承?

新中国成立后,倪南山历任江西军区景德镇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浮梁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上饶军分区司令员,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福建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第一政委,中共福建省委书记。1971年曾因检举揭发张春桥的罪行被隔离审查。1989年在南昌病逝。

戴正华少将(1901—1966年)

戴正华,安徽合肥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01年生。毕业于上海南洋专门学校医学专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红军军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25年11月,戴正华从学校毕业后,怀着报效国家的愿望。凭着精湛的医疗技术,投奔广东黄埔军官学校当上了一名军医。此后,历任广东国民党总兵站医院内科主任、国民党四十四军卫生队长、国民党五十六师少校军医等职。在国民党部队里,戴正华亲眼目睹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于蒋介石的叛变而失败,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内心十发苦闷。1931年4月,蒋介石调集20万兵力对江西中央苏区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戴正华与其所在的五十六师也被调往前线与红军交战。红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横扫700里,歼敌3万多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正是在这次作战行动中,国民党五十六师被歼灭3个团,戴正华和20多名军医、司药、看护被俘。后来红军转移,这20多人乘乱逃走,只有戴正华留了下来,他看到红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是真正救民于水火的仁义之师,就毅然加入了红军队伍。他说:“参加红军队伍是我一生中最大转折,过去昨日死,此后今日生。”表现了投身革命,追求光明的坚定决心。

参加红军后,戴正华历任红三军团军团部军医、医务科长。湘赣军区司令部医务主任,红六军团卫生部长,红一方面军总卫生部主任等职。在江西中央苏区,由于国民党军队不断“围剿”,红军部队战斗频繁,伤病员增多,加上敌人对苏区实行严密封锁,红军队伍缺医少药,医疗条件非常差。戴正华利用自己所学专长,克服种种困难,全力救治伤病员。受到战士们的普遍称赞。1932年春,戴正华调任湘赣省所在地江西永新县黄岗医院医务科长。医院设在一所破庙里,除了一些陈旧的桌子板凳外,连极平常的探针、镊子都没有,他同医护人员一起用竹子削成探针、制成镊子,还用竹片制造了外科用的刀、剪、锯。没有药品,就上山采草药,自己配制;没有棉花和纱布,就自己纺纱织布。医院仅有4名军医和70余名护理人员。没有固定的病房,而收容的伤病员却达千余人,轻伤员隐蔽在深山密林,重伤员则分散住在老百姓家里。为了使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戴正华带领医护人员经常四处奔波,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哪里有伤病员,他们就到哪里会诊,许多重伤员在他的精心医治下转危为安,重返战斗岗位。戴正华医术精湛,并通晓几国文字,凡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进口药品,别人看不懂的,他都能一一译出,及时使用。为了普及和提高红军队伍的医疗技术水平,戴正华主动办起了医疗训练班,培养医护人员,并和其他几位有经验的军医一起编写了《医学常识》、《实用药物学》等作为教材,悉心传授医道和医术。后来,训练班的学员许多人成为红军队伍中医务卫生部门的骨干力量。1934年10月。戴正华随红六军团长征北上。长征路上,组织上配给他的马,他很少骑,总是让给伤病员,自己则和战士们一起步行。在长征途中,他比一般战士更辛苦,经常往返奔波,边行军边给伤病员治疗。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部队过草地时,每人准备了10天的干粮,可是草地一望无际,行走艰难,战士消耗过大,到第八第九天干粮就吃完了,而戴正华不仅要关照伤病员,同时还将自己的干粮省下一些给伤病员吃,自己则忍饥挨饿,吃野菜、草根。戴正华的高风亮节受到了红军指战员的普遍爱戴,也受到了红六军团首长任弼时、萧克、王震等人的夸奖。

抗日战争时期,戴正华曾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卫生部部长,中央军委总卫生部主任,晋西北军区师卫生部政治委员、卫生学校副校长,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医政科科长等职。1940年六七月间,戴正华奉命率一支医疗队通过日军的封锁线到八路军一二〇师创立卫生部,医疗队从延安出发,一路上跋山涉水,迂回绕道,冲破敌人重重封锁,辗转一个多月到达目的地。一到师部,戴正华就与医护人员一起开始了艰苦的工作,很快在新坝附近的河家川创办了八路军一二〇师医院,治愈了一大批抗日负伤的八路军将士。

解放战争时期,戴正华调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卫生部参谋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卫生主任,参加了辽沈战役,为人民解放军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和卫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戴正华曾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严寒、酷暑,顶着敌人的炮火。一次又一次地率领医务人员,携带医疗器械,往返于国内和朝鲜之间,及时研究和解决了志愿军后勤卫生部门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为保障志愿军将士的身体健康作出了贡献,1966年6月,戴正华在北京病逝。

猜你喜欢

超群军区南山
区块链技术助力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绝经综合征的中西医诊治56例分析
在深秋,共南山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疯狂的水果
菲将黄岩岛划入西部军区管辖
冬花
替父报恩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