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合唱教学探讨
2009-05-31章小琴徐恩煊
章小琴 徐恩煊
摘要: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改革正轰轰烈烈、卓有成效地进行着,与其直接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必须立即采取相应的调整、改革,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需求。明确高师合唱教学的目标与任务、调整目前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是实现高师合唱教学顺应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关键。即从此入手,从高师合唱的“教学法”、“科学性与艺术性”、“教材中作品的理解及表现”等几方面探讨高师合唱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师合唱,教学法,科学性与艺术性;理解及表现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209-02
1合唱指挥课应采用综合教学法
传统教学中,合唱课成为排练课,指挥课成为形体课,是合唱指挥教学中易犯的通病,根据此特点,合唱指挥教学应对声乐、试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等学科知识的学习起到综合深化的作用,使其与各学科互补、互促,形成一个好的循环,并促进各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水平,并以此提高合唱指挥教学质量。
在合唱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合唱作品唱会,而应让学生全面地分析作品,包括作品的写作背景、织体、曲式等等,还要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合唱理论知识和合唱技能技巧,在指挥教学中也不能满足于对指挥图式的学习,而应注重提高学生对节奏、音准和音色清晰地分辨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全面扎实的音乐修养,传统的合唱指挥课程结构一般为合唱教学与指挥教学分步进行。不利于对学生合唱指挥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单纯的合唱课上,学生只能站在合唱队员的角度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排练指导,而不能从指挥者的角度对合唱问题做全面的学习。在单纯的指挥课上,则因缺少合唱的对象,只能是鹦鹉学舌般地练习指挥图式,而对合唱作品的分析处理又通常只能是纸上谈兵。显然,此种教学现状很难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应将合唱课教学内容与指挥课教学内容合二为一,变单一教学为综合教学,采用双向交流体验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让学生从指挥到合唱队员的角色互换,作为指挥不仅学到了正确的指挥方法,还体验到了把自己对作品的艺术构思通过指挥传递给合唱团时,感受到的和谐、均衡、统一的合唱音响之美,作为合唱队员不仅学到了合唱的排练方法,还体会到指挥者给予的各种启发、暗示,使自己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可以说综合教学能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能够很快胜任工作,使指挥和排练达到完美的结合。综上所述,我认为综合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优越性:在学习合唱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指挥者的角度学习合唱指挥;在学习合唱训练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指挥操作练习的机会;使指挥知识和合唱训练知识互相促进、互相渗透,在实践中很快胜任指挥排练工作;能够在不增加总课时的情况下,相应延长合唱课和指挥课的单位教学时段,本科原教学计划为合唱课、指挥课各开半年,进行课程综合改革后,合唱指挥课共开一年,总课时并未增加,但合唱和指挥的教学进程却延长一倍。
2高师合唱教学应注重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高师合唱教学在声部排列、合唱基本训练、合唱曲目选择、合唱作品的处理等教学环节要有科学性。声部排列要有别于专业合唱团的固定声部排列,高声部的学生与低声部的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互换演唱声部,锻炼学生既能演唱高声部又能演唱低声部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声部的听觉能力。
在合唱基本训练中,既要注意合唱的谐和、色调、均衡、协调等专业基本要求,又要把上课重点放在歌唱发声知识上,包括童声时期、少年变声期、青年变声期前后的歌唱发声特点。作为高师合唱指挥教师,传授给学生更多的应是训练合唱的多种歌唱发声方法,有助于学生将来毕业后在中小学开展大班集体课的歌唱教学。在合唱曲目选择上,不要选择过多的四部合唱或舞台性较强的演出作品,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儿童、少年、青年的合唱曲目范围内,儿童、少年合唱教学是以齐唱开始到三声部合唱,青少年合唱是指变声期前后的同声合唱与混声合唱。
因此,在高师合唱曲目选择上应多样化,在合唱作品处理上,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启发学生同一作品通过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技术性处理,可有不同的感情表达,使学生了解处理合唱作品需要有中外音乐史知识、和声、曲式分析、视唱练耳、歌唱发声、艺术表演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
3对作品的理解及表现
合唱唱得成功与否,不单取决于声音的好坏,而且要看能否以熟练的技巧很好地表现出作品内在的感如果指挥者对作品的理解很正确,但就是没有能力表现它,那就不算是一个好指挥,这就是不可忽视学习唱指挥的各种基本要求原因,指挥工作中最基本而主要的原则是没有计划和准备,就不应该出现在合唱队员面前,对作品不了解、不悉,就很难指挥别人,也不应立即进行训练指挥。因此,对作品进行深思熟虑的计划、由此可见,设有任何音乐能完全超脱它所处的社会,也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在其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精神需要中不要音乐来发挥功能。
对最新的、先锋派音乐的研究对我们当今这个阶段的音乐史来说也是重要的一页,对于近代音乐的价值研究我们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种研究一般只限于欣赏专业音乐、并能以某种形式对之做出一些描述的那些社会群体,关于街头音乐、家庭音乐,我们几乎连任何间接的材料都不掌握,也许可以了解到一些情况,不过往往是不确切的、片、甚至是被歪曲了的。随着大众音乐地位的提升,这种情况便为当代的音乐史学界提出了另一个要求,那就是当我们把音乐价值接受这个问题作为扩展音乐史研究中的一个首要问题的同时,还必须而向音乐自身的整体,也即从专业的艺术音乐领域扩展到几个世纪以来更加广大社会阶层的人们所接受的另一音乐领域中来,如果说从18世纪末开始的对民间音乐的研究愈来愈加强,并在后来导致了人类学和音乐学的发展,那么,从16世纪便已开始出现的并一直发展到今天,介于专业艺术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的、为文化上不断提高着的市民社会所接受的所谓“市民音乐”,却几乎被音乐史学家们完全忽略掉了,这种音乐今天在数量上有了巨大的增长,并正在成为现代音乐文化的一个独具特色的潮流,正像我们所看到的,当代音乐史学中,一向受到研究家们轻视的流行音乐题材却决定着非常广泛的社会阶层的音乐意识,正是这类音乐,作为社会音乐文化整体的一部分,具有了自己的作曲家、自己独特的音乐样式,自己所独具的接受条件,并拥有了在数量上占优势的听众层,约翰,斯特劳斯、兰纳及其追随者们的华尔兹,奥芬巴赫及其后继者们的轻歌剧所起的作用就是最充分的例证。
音乐发挥功能的方式以及价值接受的方式都更加复杂化了,这既包括那些为各种不同的实际目的而写的音乐,也包括那些虽然产生于过去但在今天却发挥着完全不同功能的音乐,今天,出现了许多具有不同功能的音乐,诸如电影音乐、广播电视音乐、剧院音乐、媒介音乐、背景音乐、广告音乐,对工人劳动起激励作用的工厂音乐,甚至是发挥心理治疗作用的音乐等等,这些只不过是具有新的社会功能的大量音乐中的一些例子。对这些音乐的评价标准也同对过去被称为“音乐作品”的那些作品的评价标准不同,音乐本身正在适应社会的各种新的需要。我们也应该在有关历史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及其多种情况方面有意识地建立新的音乐价值观念,当然,我们不可能对构成音乐作品评价的那些价值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也不可能对不同的社会群体评价音乐作品时的不同立场、态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对音乐中的价值的本质所进行的这种探讨,对于建立新的音乐史学观念,对于肯定音乐欣赏所具有的大众性质,对于那些正在为自己地位而斗争,渴望获得长久价值的,有时甚至是“革新“价值的现代音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