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党的三代领导人对科教兴国战略的探索

2009-05-31计志宏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7期
关键词:科教兴国科学技术人才

计志宏

摘要:科教兴国战略是新时期我党的治国方略,它的形成是建国后党的三代领导人艰苦探索的结果。其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奠定了新中国科技教育发展的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构建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体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实践与创新,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由理论变成了现实,化作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关键词:党的三代领导人,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教育;人才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054-02

科教兴国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是在1995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的,而它的形成却是经过了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共同奋斗。其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从而为我国科技发展扫清障碍的同时,开始奠定新中国科技教育发展的基础,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各方面论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我国科技教育的发展,从而构建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体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正式把科教兴国作为我党的治国方略,化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1党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开拓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科技可谓灿烂辉煌,一度领先于世界,但是到了近代却落伍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独立自主,于是恢复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任务接踵而来,鉴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党对科学技术予以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发展科学技术。

首先。组建国家科研机构,制定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方面组织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工作,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一方面按苏联模式组建中国科学院,提出科学研究的方针是发挥科学的功能,使之成为思想改革的武器,密切配合实际需要来培养人才,使科学做到能服务于国家的各种建设,并提高中国的学术水平,1956年3月,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成立了我国科学规划委员会,集中了我国优秀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几百名,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制定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奋斗目标,在中央的号召下,广大知识分子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使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出现繁荣发展的景象。

第二,改革旧的文化教育制度,旧中国的教育事业,基本上被帝国主义和官僚地主阶级所控制,并为他的利益服务,具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要培养适应新社会的建设人才,必须进行彻底改革,党和毛泽东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改革:①改革旧的学制,形成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新的教育系统,并使全体人民都有通过各种渠道受到教育的机会;②大力发展工农教育,努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③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和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奠定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奠定了基础。

第三,充分重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党和毛泽东对知识分子是十分珍惜和重视的,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作出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工作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针对我国文化科学落后的状况,强调要更加重视和充分利用知识分子。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以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曾经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党和毛泽东所确定的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的赶超型现代化战略,曾经抓住了科学技术的特征,并为此作过宏大的战略筹划。这时党和毛泽东已有了发展科学技术的紧迫感。

总之,经过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新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各级科研机构纷纷成立,科技精英集团随着中科院的设立而形成,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国,国家有条不紊地派遣留学生,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成果取得重大成果,这既造就了新中国科学事业的良好开端,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2党的第二代领导人的创新

1978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也标志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形成,此后,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为中国走向世界开启了大门,也迎来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春天,在这个伟大的变革时期,围绕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分子的阶级地位与作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等方面,邓小平高瞻远瞩,实事求是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从而为中国迎接新世纪奠定了基础。

首先,邓小平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从根本解决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等方面的问题,使我们摆脱了“左”的意识形态的桎梏,在科学技术发展、人力资源培养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打开的新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以很长篇幅的讲话重点论述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个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并且最终得出结论:现代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率的提高“最主要的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从此,这一论断就成为中国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思想武器。

第二,论述了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提出发展科技教育的一系列指导性原则,从而奠定了科教兴国的基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过度到工业社会,目前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经济形态演进过程中,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若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唯有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即实行科教兴国,为此必须把科技现代化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而要实现科技进步,关键要有一批科学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怎样处理好科技与教育的关系,邓小平也提出了若干指导性原则,①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③发展教育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发展重点,④振兴教育,教师是关键等等。

第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关注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趋势,提出力争使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性要求。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上书邓小平,提出了《关于追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他们意识到了时间的紧迫:如果抓晚了等于自甘落后,而且难于再起。3月4日,邓小平在《建议》上作了重要的批示:此事宜速作出决断,不可拖延,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的批

示,批准实施了《国家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由国家拨款100个亿,启动了七个领域(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制造过程自动化、能源、航天、激光)的15个主题项目的攻关研究。

邓小平的这些论断包含着意义深远的预见性,即人类必将走向以科技发展为动力或知识为基础的新社会,正是在这一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才能够提出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科教兴国”战略。为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面前,赢得主动,赢得时间。

3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的延续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江泽民特别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的一轮世界科学技术的竞争异常激烈,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生产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强大。在这一形势下,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发表了《世界科学报告》,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为了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1995年5月26日,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代表党中央郑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这样,通过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共同努力,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项治国方针,终于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识。为了保证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关于科技教育发展的理论体系。把科教兴国作为党和国家的头等大事,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以政治的稳定、政策的连续性前提的,党的十五大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为主题,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拓宽了道路,为了加速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中共中央成立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科技领导小组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重申了新一届政府在就职时的郑重承诺:科教兴国是本届政府是大的任务。

(2)加快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适应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为此,中国高等教育正式启动了“211工程”:即到21世纪,优先建立100所国家重点大学,让部分优秀大学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发展。“211工程”无疑是针对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和高等院校改革步伐相对迟缓的现实,借发展一批一流大学之机以促进和带动所有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举措,1998年7月,国家在先期投入100个亿的基础上又追加56个亿,在“211工程”滚动实施的同时,我国高等院校还注重了面向经济建设的研究开发,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目前,在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教育科技正在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3)为了鼓励创新,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在北京及各省市创建了一批高技术产业区和工业园区,以促使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区中,北京的中关村成为世界注目的地方,在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坐落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五十多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的二百多家科研院所,有近五千家新技术企业和与之相关的数干家其他企业,它们在许多研究领域成为中国最高水准,一批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校技术产品从这里诞生。中关村已成为知识密集、智力密集、以高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知识产业群,成为倍受国际国内关注的高校技术产业区。

总之,在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关心和共同努力下,经过全体科技人中的艰苦创业,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我国科学队伍日益壮大,科研机构不断完善,科技技术体系逐渐齐全,科学成果层出不穷,科技与经济结合为经济起飞插上了翅膀。在星火计划、863计划、攀登计划、火炬计划的指引下,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越来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生力军,这些都是中国科教兴国的希望和实力所在。

猜你喜欢

科教兴国科学技术人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广东教育系统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
人才云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科教兴国和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