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雷维什经济思想评述

2009-05-31宋科然史蓓蓉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7期
关键词:中心国家经济

宋科然 史蓓蓉

摘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者说中心和外围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不平等的发展地位,从本质上说,两者的关系不应为对立,而应当是共赢。可是现实并非如此。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不能解决外围的发展问题,外围应当有自己的发展理论。该书基于这样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书中还有一些超越同时代理论的发展现点,这些观点对外围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心;外围;发展;改造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026-03

劳尔·普雷维什是阿根廷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出任阿根廷财政副国务秘书和“阿根廷共和国中央银行”总经理,同时还先后被聘为墨西哥、巴拉圭和委内瑞拉等国中央银行的顾问。此后普雷维什担任了“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秘书,后又负责筹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并任秘书长职务,正是这样丰富的实践经历使普雷维什能够深入的了解现实的世界经济状况,尤其是当代拉丁美洲国家的发展状况。在逐步深入的研究过程中,普雷维什将发达资本主义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定位于中心和外围,中心国家通过向外围国家出口工业品和传递奢侈消费方式来榨取外为国家的剩余,使得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上世纪70年代末,普雷维什将他有关发展问题的理论形成专著,即为《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

1内容简述

作者分了六个部分来阐述其理论。

(1)引论部分,仅简要的介绍了作者的思想路线,并没有多做论证,论证是放在后面的各个部分当中,从引论的各个小节的内容中可以看出整部著作的写作顺序和内容,

(2)书中的第一部分到第三部分,介绍了外围的经济现状以及外围和中心紧密的经济关系。

中心由于历史的原因首先获得了发展的优势,形成了生产上和消费上的向心力,按照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市场可以完全调节生产和分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会向外自发的扩散,把先进的技术和丰厚的财富推广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外围国家始终处在一种低度的发展水平,许多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业体系,在国际贸易中依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并且要面对更加恶化的贸易条件。在外围国家内部,贫富差距依然悬殊,上层占有了大量的社会剩余,底层的劳动者不但生活没有保障,而且也没有改变现状的机会,这就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中心国家的技术日益进步,外围国家似乎没有从这个过程中获得好处,反而出现了马太效应,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3)书中的第四部分,主要讲中心——外围的形成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国际关系中也不例外。中心的经济实力强,就处在霸权的地位,外围的发展迟缓,则处在依附的地位,先进国家表现出很强的向心性,尤其是在大量的跨国公司出现后,中心以更快的速度榨取外围的剩余。同样都是资本主义,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在落后国家不但不起作用,而且使得两者的差距更大了呢?作者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结构性差异。

(4)书中的第五部分,是对新古典主义进行的批判。

鉴于上两个小点的内容,作者在第五部分对新古典主义进行了批判。第238页第21行中作者写到:“如果新古典派经济学家们只限于在太空世界竖立起他们的建筑,而不企图把它当成现实,那么这将是一种值得尊重的智力消遣,有时甚至因为它们位于大洋彼岸的某些杰出的理论阐述者的精湛技巧而至的赞美。”作者毫不掩饰对新古典派经济学家们这种“闭门造车”行为的鄙夷。他们没有,甚至根本就不愿意去了解外围国家的经济现实,因此他们不能得出适用于外围国家的经济理论和贸易理论,更有甚者,作者直指其政治意图:“经济理论通常有两种不同的动机,一方面,坚持科学的理解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另一方面,寻找并拥有某些符合特定的经济或政治利益的原则”。当然,这是符合人性的。因此作者才会说:“我不止一次的发现,大国是不违反某些原则的。当这些原则对他们不合适的时候,他们只要改变一下原则就可以了。结果总是外围国家违反原则”。

另外,作者对新古典主义者们视为“无所不能”的市场也进行了批判,第248页第23行作者写到:“但是,不应把市场同从后面推动它的种种因素混淆起来,也不应要求市场提供它所不能提供的东西,市场不能改变社会结构,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收入分配的权力关系正是从社会结构中产生出来的;市场也不能决定积累的必要速度,”这就是说,市场可以是调节经济效益的手段,但不是调节社会效益的手段,而要想打破现有的结构,仅靠新古典主义和市场机制是行不通的。

(5)书中的第六部分,是作者在对中心和外围的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改革这一不平等关系的方案。

作者在探索改造理论的时候,对经济发展的动力、社会公正的保障都进行了考虑。最终明确提出,要改变现有的结构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的结合。

(6)书中的最后一部分:“最后的考虑资本主义的危机,道德和合理性”,再次强调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平等发展观。

2关键词和逻辑结构

纵观全书,作者是通过几个核心概念来展开讨论的,它们包括:资本主义的向心性,剩余,倒退性竞争,通货膨胀,使用暴力。这些概念是具有逻辑关系的。

中心国家发展的优先地位,或者说外围国家发展的延误,是造成目前这种中心——外围关系的主要原因。中心国家的资本积累很雄厚,有很强的实力来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提高消费的多样化水平,但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中心国家不会将这些优秀的技术向外扩散,甚至还想尽各种办法保护新技术的秘密,外围国家不会甘于落后,通过学习进口品的技术等方式来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但是由于外围国家和中心国家的结构性差异,其国内的技术进步的成果并不能形成有效地资本积累,而是被特权阶层和社会上层用于奢侈品的消费,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更高的生产率的成果中未被转移的部分就构成剩余。它主要是被在物质领域集中了大量资本以及地产的社会上层所占有,这是一种结构现象”。另外,在中心向外围扩散技术的同时,经济、政治、文化等这些意识形态的扩散对外围国家民众的影响是巨大的,外围国家的上层阶级受到这种影响就会向中心国家模仿,而模仿消费的代价是高昂的,外围国家的上层阶级享有各种特权,这种社会地位的差异使其能够无视社会公正而无理的占有大量的剩余,这些剩余又被中心国家从外围国家奢侈产品的消费中攫取去,进而又增强了其丰富产品多样化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剩余被中心攫取——中心提高生产技术——更快的攫取外围剩余这样一个对外围不利的循环,外围很难打破这个循环,最大的瓶颈就是外围生产的脆弱性。外围国家通常都没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很多工业品都要靠进口,自己不但没有出口,而且只能依靠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进口,造成了外围对中心国家的依附。出口初级产品缺乏收入弹性,导致贸易条件

不断的恶化。

外围国家难以将剩余转化为有效的资本积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倒退性竞争和螺旋式通货膨胀,由于社会上层大量占有剩余,生产技术进步的成果不能向整个社会扩散,尤其是下层阶级。下层阶级数量庞大,不得不压低工资要求以换取岗位,即低生产率的劳动力之间为了维持基本生存而发生了倒退性竞争,工资水平的下降会导致有效需求的下降,其直接结果就是社会产品不能被实现,货币当局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就增发货币以造成货币幻觉来刺激需求,但是增发货币的结果是造成货币贬值,上层阶级的实际剩余占有量就会下降,则其必然会加大对剩余的占有,这又会进一步导致社会下层的生存环境恶化,于是,由于存在特权阶级和他们对奢侈消费的强烈欲望,外围国家就会陷入螺旋式通货膨胀。

改变这种情况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从中心与外围的关系出发,一个是从外围内部出发,对于前者,在中心国家要求自由贸易,反对进口保护的压力下,外围处于弱势地位,没有能力去改变这种关系;而若要从内部来解决,外围国家的特权阶层必然不会轻易的放弃占有大量剩余的权力,下层人民根本就没有机会取得与上层对抗的力量。只有接受了民主意识,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中层阶级有能力改变不平等的现状,这种状态下不会发生和平的政权交替,必须通过暴力手段,但可悲的是,宣扬新兴政治纲领的中层阶级在取得政权后会走上前任政权的老路,大肆的占有剩余以进行奢侈消费,使外围国家又陷入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因此作者最后得出结论,要改变外为国家的落后地位,从经济的角度人手是无力施为的,必须从结构上进行彻底的改变。

3简评

《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一书是普雷维什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书中的文字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经济实践,深厚的经济学功底,超前的经济思维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其不愧为是拉丁美洲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1)这本书通篇的经济分析是十分严密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分析依靠的是逻辑分析的方法,作者梳理了外围国家的各种经济现象,对经济链条上的因果关系认识的很清楚,描述的很明确。产生中心——外围关系的原因,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外围国家为什么不能走中心国家的发展道路,其内部矛盾是什么,出路在哪里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没有前者的论证就得不到后者的结果。

其次,分析是以拉丁美洲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基础的,这一点得益于作者的实践活动,作者的工作给了他这样的信念:主流经济学解决的是发达国家如何保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问题,这些理论对外围国家并不适用,中心和外围的经济总量、生产力水平、劳动力素质、民主程度、国家机构运行效率等各方面都不相同,外围显然不能沿用中心的发展模式去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再次,对外围国家发展出路的思考是符合社会规律的。作者提出的改造意见是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结合。这种观点看起来不易理解,其实是对外围国家最好的建议。作者首先将自己的建议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对比,认为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不应当是通过政治手段达到的,而应该是在生产力发展到较高层次后的社会自然演化而来的,因此在外围国家不具有完全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但是社会主义包含集体的决策,对提高资本积累和平衡收入分配是有好处的,因此要借鉴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而自由主义是指消费的个人决策,对提供市场信号,完善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能力有帮助,因此,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结合其实也就是对资源实行计划和市场两种配置方式的结合。这种经济改革方式是符合外围国家目前的社会条件的,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2)书中有几处作者本人或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对该地区发展的思考,这些改进的方案对世界其他经济体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作者在批判中心和外围贸易不平等的同时,看到了外围国家彼此之间贸易获利的巨大可能性,并提出外围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甚至可以形成经济一体化组织:“在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我们也认为,在拉美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换的巨大可能性;最终目的是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共同市场”。作者在前文说到,这些思想是在1949年进入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以前几年开始的,因此,“这个思想的提出是在欧洲共同市场以前”。这说明建立经济一体化的雏形最初是在普雷维什等经济学家的思考之下的,现在看来,这种思考得到实现,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从欧共体到欧盟,一体化程度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使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有力的一极,欧盟的示范效应使经济一体化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出现了多种形式、多种联合,不断的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外围落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不能按照中心的意志进行自由贸易,应该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外围国家出口初级产品,但是初级产品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很低,成为抑制外围发展的最大的瓶颈,作者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一瓶颈时,提出两种方式,一是向中心出口除传统产品以外的其他产品,以便能进口因资源缺乏或有限、或因技术和经济劣势而不宜生产的产品,一是加快国内生产速度,以这种方式获取因资金不足而不能进口的那些产品,上世纪3。年代的大萧条使中心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急剧下降,导致外围不得不实行进口替代以解决制成品的需求,作者在1961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出,由于“拉美国家实行的发展政策和缺少对其工业出口的国际性刺激”,“工业的发展方向过分偏向于国内市场”,所以说,“大概是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最早提醒人们注意这个事实”。

第三,作者能够改变固有思维,在众多的不利因素中找到优势,是一个突破,这个优势就是后发优势,落后国家如果能适当的获得先发国家的现有技术,能够跨越很多发展障碍,取得较大的进步。“外围国家拥有无可比拟的特权(必须坦率地承认这一点),可以获得中心国家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得到的技术,问题在于利用好这些技术,使之适应与外围的条件,并把它作为自己进行革新的起点”,这种思考后来形成了后发优势理论,给所有的后发国家提供了一条在困境中起步的途径。

猜你喜欢

中心国家经济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把国家“租”出去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