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探讨
2009-05-31苏宗敏
【摘要】 本文对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改革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改革与优化策略:改变传统选题观念;改革毕业设计的形式;优化毕业设计成果评价体系。
【关键词】毕业设计改革就业
一、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改革成果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传统的毕业设计环节主要采用写作毕业论文的方式,从撰写开题报告、综述,设计论文格式到答辩评分,这样的毕业设计基本上是本科模式的缩写,只注重理论环节,而忽视了实践环节,难以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出现了滑坡,引起了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随着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的出台,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的改革受到了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他们对毕业设计阶段的设置方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进行了探索和变革。目前,国内外的改革成果主要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不同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及工作任务情况,对毕业设计的选题及组织、管理、实施采取了以下不同的方法:
(一) 项目组织法
所谓项目组织法,即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根据项目的大小及难易程度,将学生分成不同规模的项目小组,并要求各项目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该项目。同时,根据学生各自的能力、水平、特长,安排他们在小组中担任不同的工作,使毕业设计环节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发挥个性又体现精诚合作。
(二) 社会实践法
所谓社会实践法,即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毕业社会实践活动,对专业性质、职业内涵、岗位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写出论文或实践报告,并结合实践中的案例对职业岗位工作进行剖析,进而说出自己的看法、认识或建议。
(三) 企业顶岗法
所谓企业顶岗法,即要求学生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顶岗工作,同时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并按规定格式和要求写出总结报告或相关论文,对岗位工作的性质、特征、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分析;对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及工作原理进行描述;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结合企业的研究课题,提出自己的设想,等等。
(四) 综合交叉法
综合交叉法是指对于一个综合性的设计题目,需要打破毕业生的班级、专业界限,跨专业交叉组合进行毕业设计。
二、 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改革与优化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正大力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普遍开设了实训课程,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应用能力。毕业设计作为学生迈出校园的最后一道门槛,也应该发挥它衔接校园生活和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不仅要为教育服务,更应该为就业铺路。
改革现有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模式,不但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灵活地运用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操作技能,积累岗位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具有创新能力、个性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下将借鉴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改革成果,对毕业设计的改革与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一) 改变传统的选题观念
过去高职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基本都是套用本科的标准,理论性较强,然而,由于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较低,因而抄袭现象十分严重。对此,应改变传统选题观念,高职毕业设计的选题不仅要有理论价值,更要注重实践意义。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确定的毕业设计选题更为合理,即通过改革现有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模式,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模式,结合工作岗位的要求,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入毕业设计中,以工作职责为中心来设计选题。
(二) 改革毕业设计的形式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也有所减少。对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各高校也纷纷开设了相关的创业指导课程和建立了创业园区,“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了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新办法。高职院校可以此为思路,改革毕业设计的形式。不同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应多种多样,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可以采用项目引导、团队合作、任务驱动等多种方式。
1. 项目引导。为了实现帮助大学生创业的目的,毕业设计选题应以筹建公司的项目为例,工作岗位的设置应与所学的专业相接近,整个毕业设计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展开,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同时,结合社会调查分析市场的实际情况,收集毕业设计的有关资料,通过典型案例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创新。
2. 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法”是将班级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其中1人为组长,负责团队管理工作。毕业设计过程中许多活动都以小组形式参加,如小组内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演示,小组内推荐考核员对其他组的作品进行评价等。通过“团队合作法”,可形成团队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法,”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组织有针对性的市场调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教师则是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指导者,以完成任务的效果与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 角色扮演 。在学生制定设计方案实践环节,应采用工作岗位的“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能够活跃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三) 优化毕业设计成果评价体系
为了让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更加丰富,毕业设计成果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过去,毕业设计的成果一般为个人单独完成的毕业论文,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评分;如果改革毕业设计的形式,以团体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那么,考核标准的设置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社会调查报告、计划书、多媒体课件等也可以作为毕业设计成果。同时,毕业设计的答辩形式也由过去的学生单独答辩改为小组答辩的方式。在答辩时,由各小组的组长负责成员的分工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要求各小组的每个成员作出各自创业计划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身的能力。通过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应对今后的求职面试和实际工作。
毕业设计的成绩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自我评价,占总分的20%;二是组长的评价,占总分的20%;三是指导老师评价,占总分的30%;四是答辩小组评价,占总分的30%。成绩优异的创业计划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作为创业项目推荐到学校的创业园去付诸实践,增加学生创业的信心和激情。
【参考文献】
[1]李锋,袁克强.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毕业设计的必然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
[2]叶如意.论高职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创新与优化[J].教育与职业,2008(9)
[3]王新蒙,秦补枝.高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5)
【作者简介】苏宗敏(1980-),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经济统计。
(责编吴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