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阅读——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新领域
2009-05-31李倩敏
李倩敏
【摘要】 本文阐述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阅读已渐渐演变成学生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正确看待网络阅读,并提出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网络阅读的措施。
【关键词】 网络阅读语文阅读教学新领域
一、 网络阅读的兴起
网络阅读的出现,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只要鼠标轻轻一按,古今中外,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华章,尽收眼底。对于学生来说,网络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首先,丰富多样的阅读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网络的丰富在于它的信息量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使学生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网络的阅读内容是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有丰富的文字材料,还有生动鲜艳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形式多样的学习软件等等,阅读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充分地调动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其次,网络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通过网络不仅可以阅读自己爱读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敞开心扉,畅谈自己的想法。有一些比较精致的论坛,如“手拉手社区”、“旖旎青春——学生论坛”等,这些网站为学生提供发表个人见解的场所,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
再次,网络还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探讨的天地。学生可借助一些学习论坛与网友交流讨论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向专家请教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如网上语文课堂,就专门设立论坛,由大学教授为学生答疑。这些论坛的开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网络的这些优势不但令学生爱不释手,而且也恰好与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不谋而合,网络为新型学习方式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及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明确地把网络看作课程资源,并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标在前言也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课改热潮的掀起,网络阅读悄然走进语文课堂,逐渐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种拒网络阅读于门外的教学观显然已不能适应学生和时代的需要。笔者认为要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必须把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相结合,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网络阅读,发挥网络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二、 网络阅读的特点
网络阅读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以电子超文本为对象的阅读。网络阅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通过链接以把握文本间性
“文本间性”是指文本之间互相关联的一种关系,这一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的,文本以及文本的语言符号之间,相互发生内容上、文字上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本家族,形成文本符号和意义相互关联的网络。以线性文本为主流的印刷品使得阅读经常定位于相对孤立的作品或文献,文本间性隐而不显。读者要参考其他文本,必须翻检藏书、到书店购买或者上图书馆借阅。而网络阅读的材料以链接的形式突出了文本间性,读者可根据需要链接其他在线文本。
(二) 实现跳跃式的阅读
如果说传统阅读以连贯性为特点,那么网络阅读的特征则在于跳跃性。连贯性来自于两方面的依据: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人类思维的逻辑性;从客观方面来说,在于传统文本相对严密的结构。这两方面的依据互为因果:逻辑思维训练有素的人易于把握传统文本内在的结构,阅读结构严密的传统文本有助于训练人的逻辑思维。尽管如此,传统阅读存在易使思维陷入各种条条框框的缺陷。而跳跃性来自于两方面的依据:人具有自由联想的能力是网络阅读的主观依据,相对多样的路径设置则是网络阅读的客观依据,当这些路径通过网络媒体彼此相通,在不同的路径之间实现跳跃时,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 提供选择以实现阅读的个性
传统阅读面对的是定型的文本,形式上的稳定致使对传统文本的话语权往往掌握在极少数的权威人士的手中,他们对传统文本享有“终极解释”。而在网络阅读中,话语霸权就没有市场,“终极解释”也不复存在。因为在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网络能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允许读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三、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网络阅读的措施
首先,要引导学生摆正网络阅读与文本阅读的位置。虽然网络阅读的出现使文本阅读备受挑战,但网络阅读始终不能替代文本阅读的位置,文本阅读永远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主流。网络阅读跳跃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碎片式的阅读,很难像文本阅读一样,调动读者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验,与文本的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心灵交流和沟通;从经济角度来讲,网络阅读讲究的是阅读的速度,它不允许细嚼慢咽式的阅读方式;从生理角度来讲,网络阅读限定了读者阅读的姿势,使读者容易产生疲劳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可见,网络阅读只适合浏览,并不适合鉴赏。所以,要真正鉴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精妙之处,还是需要文本阅读。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文本阅读始终是处于第一位,网络阅读只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相关信息和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等方面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其次,要培养学生搜索、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网络信息可谓纷繁复杂、良莠不齐。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在庞杂的网络信息中查找、访问和利用有益于学生学习的网站和网页。要能迅速地搜索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个搜索引擎。一般来说,主题词的输入是搜索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提示性”词语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利用主题词在网上查找资料。
再次,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优秀的网站。可以提供综合性阅读的网站,如超星图书馆、黄金书屋、白云书库、博览书屋等,这些网站资源丰富,大部分的内容都适合学生阅读。还可以提供专门的语文学习和阅读的网站,如语文教学互动网、语文天地等,这些网站提供了语文学习方面的背景资料、拓展阅读的材料、相关练习等等,学生在浏览和阅读中,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扩展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学意识,养成自学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查找、访问到相应的网站和网页后,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有用的网页,可建议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建立文件夹,将信息分门别类地下载并保存下来;对于有用的网站,可建议学生将这些网站加入到自己的电脑收藏夹中,建立自己的“图书馆”。并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这些信息开展专题研究。
【参考文献】
[1]蒋成禹.语文课读解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 要正确引导孩子上网[N],羊城晚报,2004-03-26
(责编黄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