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艺术探索

2009-05-31夏迎春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辅导员班级艺术

蔺 薇 夏迎春

【摘 要】 通过对辅导员工作性质、工作对象的分析,结合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的工作艺术进行探索。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艺术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既是从事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上的领路人,又是烦琐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如何发挥这个角色的重要作用,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我们深刻理解辅导员工作的本质,改变陈旧、过时的工作方法,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增强工作的艺术性。本文试图在分析辅导员工作性质、工作对象的基础上探索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

一、 高校辅导员工作性质

高校辅导员,就名称而言,“辅”就是“辅助”,即辅助大学生有效地开展和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导”就是“引导”,是对学生思想上进行指导,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和生活上进行引领,引导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功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因此,顾名思义,辅导员就是“辅助和引导者”。从微观角度来说,辅导员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班级管理者,也是学生学习、生活和生涯的服务辅导者。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管理的工作,只有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同时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心理年龄特点,努力探索管理艺术,才能有效开展工作,成为优秀的学生管理工作者。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学生大学时代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劳动、社会实践、文体娱乐、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而大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准备阶段,因此,辅导员的育人作用非常重要,在大学生的人生当中起着相当关键的影响。

二、 高校辅导员工作对象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就目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身上鲜明的特征表现在:第一,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第二,许多学生学有专长;第三,有强烈的反叛意识;第四,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爱好;第五,内心世界丰富,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第六,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价值观更加现实;第七,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但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第八,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第九,对网络十分依赖。

而就心理特征而言,这一时期值得辅导员重视的特征有:第一,“边缘人”地位。在校大学生虽然已经脱离了孩童阶段,但是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而处于两个阶段的边缘,其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易采取极端立场。第二,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在成年初期最终得以形成的,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第三,自我概念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的不协调。大学时期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所具备的文化水准,决定了他们不再像中学生那样眼光向外,对外界的事物感兴趣,急于了解世界,把握外部环境;而是眼光向内,注重对自己进行体察和分析,把自我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以及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然而,由于生活阅历有限,与社会有一定距离,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他们在谈论、评价、思考社会问题时,往往带上幻想的色彩,不能十分切合实际。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和幼稚性,还不能深刻、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这种不足与他们极强的自我概念不相协调。

此外,大学生在个体上存在差异。每一名学生的成长环境、个人经历和教育背景都有巨大的差别,这些差别造就了学生们不同的能力体系、性格特征以及行为方式。

作为高校辅导员,要想给予学生更好的辅助和引导,就要细心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时代特征、心理特征和个体差异,在工作方法上区别对待,选用适合学生的方法来进行引导、教育以及管理,使之与学生自身的能量形成合力。

三、 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艺术

(一) 组建优秀班集体的艺术

班级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又是一项繁杂而琐碎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特点也不断变化,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想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就应组建起优秀的班集体,提高班级管理艺术,创造出更多的班级管理的新办法、新经验。

1. 班级制度的构建艺术。要构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首先应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并且班集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自觉自愿地遵守执行,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在过去的班级管理中,通常由辅导员制定出一套班纪班规,然后公布宣读并张贴在学生教室、宿舍等处,要求强制执行,并由班干进行监督,辅导员随时检查。当今时代,学生个性特征鲜明、独立、张扬,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追求自由不受约束,传统的班规制定难以在学生深入人心,无法达到理想的班级管理的效果。对此,班级制度的构建需要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

辅导员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的时候,可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原理,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可巧用头脑风暴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给班规制度确定一个大的范围,辅导员再结合自身的经验,通过细心阅读和仔细琢磨,使班规的内容涉及班务的每一个细微环节,既科学合理,又切实可行。

2. 集体目标的设计艺术。班级目标的确定与实施是班级管理的基本要素。辅导员应重视班级目标的设计。制定包括:总目标、子目标、实施步骤、保障措施和监督体系、评价体系在内的班级集体目标。总目标是大学阶段整个班级的成长目标,子目标可分为阶段性目标和个人目标。同时,为了确保这些班级目标的实现,应制定可操作的步骤和保障目标实现的监督体系和有力措施以及评价体系,以便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及时反馈和修订。

3. 构建良好集体活动氛围的艺术。班级活动是促进班级团结融洽、班级成员共同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检验一个集体凝聚力的重要窗口。辅导员应重视集体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把活动做好做精,严把活动的质量关,确保集体活动的成功和有效。同时应注意尽量保障学生的劳逸结合,避免因活动过量而使学生疲劳应付继而产生抵触情绪。

组织好班级集体活动的方法和艺术,是要从学生一入校开始抓起,促进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凝聚力。例如,新生入校后,热情度普遍较高,此时辅导员可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问题和情况借用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一些活动,开展一系列班级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快速地认识和熟悉彼此,为组建优秀班集体打下基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辅导员组织学生活动应该像教师备课一样作足准备,活动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计划,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升华,活动过后要进行总结和检查。这样才能收获预期的效果。

4. 班委干部的培养艺术。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是班级的灵魂,可以起到“领头羊”的作用。选拔和任用好班干部是搞好班级管理的核心。辅导员在选举班干之前应细心观察,发现人才,在选举之后则应该做到信任和鼓励学生干部,细心指导、引导。应充分相信每一名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干部的能动性。

(二) 辅导员的榜样艺术

1. 学高为师的行为导向艺术。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大学生涯中接触最多,接触时间最长,持续影响力最大的教师,学生会在与辅导员共同成长的几年时间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因此,辅导员应该不断拓宽自身知识面、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素质、提高自身文化层次。辅导员的示范作用能有利于所带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

2. 身正为范的行为示范艺术。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在成年初期最终得以形成的,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具有品德高尚、言行一致的职业形象,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因此,辅导员应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辅导员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成长的参照,是与教育内容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应具有高尚的品德情操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道德的典范。第二,辅导员应向学生展示出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以此影响和感染学生。

3. 良师益友的良性促进艺术。大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增强,个性张扬的青春发育期。辅导员是高校里与学生接触最多最深入的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知心人”,是陪伴学生度过整个大学生涯的领路人,因此辅导员应关注大学生成长的心理需求,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承认学生是富有独立个性的存在,允许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只有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前提下,平等和学生交往,才能减少和消除学生的心理阻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辅导员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主动关心学生成长,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诚恳地理解学生,以平等开放的态度鼓励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变革,学生管理工作不论在要求上、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做好辅导员的工作,就必须提高认识,充分认识自身工作情况,与时俱进地调整工作方法和策略,不断提升自我,不断探索工作新思路,增强工作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马会梅,浅谈高校辅导员工作艺术[J].教书育人,2006(8)

[3]李靖茂,试谈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J].南方论刊,2007(8)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西教育厅2007年辅导员思政类课题

【作者简介】 蔺薇(1982-),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夏迎春(1963-),女,四川自贡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数学。

(责编何田田)

猜你喜欢

辅导员班级艺术
班级“四小怪”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纸的艺术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不称心的新班级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班级被扣分后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