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翻译的意义不对称剖析

2009-05-31陈为健刘晓燕鲍春娟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范畴语句译者

陈为健 刘晓燕 鲍春娟 徐 静

【摘要】 语言翻译的意义不对称性源于语言使用者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以及不同的思维模式而表现出语句和意义的差别。翻译的源文本与目标文本的词汇语句对应,虽然动态上对等或者认知上共通,其文化的内涵多元特性是人们沟通时所应共享的。

【关键词】 不对称意义动态多元

翻译活动是把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交际活动。两种语言的转换所表达意义的沟通时,语言之间的意义差别尤为突出和普遍。这时由于用目标文本理解源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希翼建立两种文本之间的对应性,即既要理解源语作者的意图,又要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期望。然而,异语之间的词语的意义完全对等的概率极小。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使得各语言在语句结构、思维逻辑、语义特征在各自的语言系统中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因此,对比英汉语言,更多的是意义不对称。

一、 语间翻译对称性的相对性

有学者从翻译的角度而提出语言的同一性,即从思维而论,各民族皆具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全人类具有相互了解和沟通的同等的智力,人类的思维在概念、情景和逻辑范畴中存在着一致性。人类的思维活动在感性范畴(perceptual categories)、认知范畴 ( cognitive categories)、社会范畴 ( social categories)、语言心理范畴(psycholinguistic categories)等方面影响着语言共同性的形成。就语言而论,不但作为各民族内部交流思想的共同工具的语言在发展上有着必然性,而且不同民族通过异语进行交往在实际上也有着必要性,这一切构成了翻译活动普遍的基础与广泛的可能性。另有,翻译对称的相对性,以奈达的“动态对等”而言,“目标语的受体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和源语的受体和信息的关系一样”。这种哲学角度对语言的认知在翻译学中具体的语言转换意义特征方指导意义在于实践的印证。因为翻译的语言角度是克服不同语间的结构差异。

二、 意义的动态特征

Leech按功能将意义划分为七个方面: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其中,概念意义是语言交流即翻译的核心,是认知意义在语间得到一致的基础。其他六个意义是界定于不同语言间的文化范畴的体验。主题意义指语句表达。按交际目标,意义在语境中程度和表现,因受制各种制约,其指称的高度差别不言而喻了。

三、 以意义为基础的翻译不对称的绝对性

真正理想的翻译应是将整个文本的交换价值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一种意义的保存通常是以意义对应的其他类型为代价的。Larson认为:学习源语的词汇、语法结构和沟通状况,分析而确定其含义,然后用目标语的语言的自然形式重建一个相同的意义。翻译时,译者不断寻求源文本与目标文本的词汇对应。其中,词汇障碍最明显、最普遍。语言在划分非凡世界的方法各不相同。因语义的多种组织方式,词句一一对应显然不可能。那么,两种语言的翻译或言交际在词汇语句的错配成为必要。

所谓错配,也就是翻译的不对称性要求译者把语言间意义不同成分和关系的变化做到达成概念共享。

四、 语义差异及文化差异引起的意义不对称

语义的差异主要通过两个语言间的词语搭配来说明。词汇搭配涉及共同出现的单词和词组。即使有可预见的组合搭配,但没有现成可定义的语境对应。英语语言表现出对语境的更大依赖,搭配又是确定意义的重要因素。语间的搭配的巨大差别是外语学习者和译者的难题。

由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语言有分割周围的世界和不同的现象的不同方式,译者在接受翻译文本时,同时意味着语义变化。因此,接受差异不可避免。

翻译是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体。翻译是文化的翻译,文化交流是翻译的问题。所有语言都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产物。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长期的历史背景和迥异的文化内涵。谚语、成语等生动表现在目标语内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译者不得不找类似的代码或作新的代码来取代。由此看出,一些文化内涵词语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原有的文化内涵丢失。奈达总结说:对于成功的翻译,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今在文化背景内才有意义。

五、 结论

在当下国际交往频繁的信息时代,各民族的文明融合与冲突已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主题,翻译在这个意义上扮演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共存、多元发展的建设者的角色。而不对称性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理应在语言认知和翻译的意义沟通上不可避免。

翻译不对称实为多元化的显性标志。翻译的意义不对称把文化的传播、文化之间的对话上升到尊重不同文化历史风俗,从而才能共享不同的语言文化。

【参考文献】

[1] 郁俊玲.从翻译角度论语言间的对称性[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2)

[2]李天贤.从不对称看文化符号的标记性[J].宁波大学学报,2003(1)

【基金项目】徐州工程学院重点课题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YGJ0909)

【作者简介】陈为健(1964-),男,徐州工程学院副教授。

(责编黎原)

猜你喜欢

范畴语句译者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重点:语句衔接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