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地区舞蹈教育与本土舞蹈文化传承研究
2009-05-31苏水莲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仫佬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舞蹈教育传承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当地中小学舞蹈教育传承仫佬族舞蹈文化的策略,旨在加强仫佬族舞蹈教育和促进仫佬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借此激发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
【关键词】 仫佬族舞蹈文化教育传承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在为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及其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渐缩小,本民族特有的主体文化特性也不断被削弱,尤其是弱势文化面临着被强势文化同化的危机。仫佬族优秀的民族文化也收受冲击。因此,必须对仫佬族的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和传承。
学校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力军,利用教育手段传承民族文化的观念正在普及: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标准改革中,强调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基本理念纳入《中小学课程标准》;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要求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因此,在仫佬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中进行本土舞蹈文化教育有积极意义,传承仫佬族民族文化也应成为当地教育工作者迫切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中小学的舞蹈教育为例,对此作初步研究。
一、 舞蹈教育与仫佬族舞蹈文化
中小学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石。舞蹈和教育都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们同存于人类文化这个机体之中,不同的是教育还起着传承和保护文化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中进行仫佬族舞蹈文化的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舞蹈教育具有保护和传承仫佬族舞蹈文化的作用。仫佬族民间舞蹈是仫佬族民间文化世界里的一颗璀璨明珠。这些传统舞蹈作为仫佬族文化遗产精华部分被传承下来,但是目前这些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的边缘。仫佬族的依饭节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饭节是仫佬族特有的节日,它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还凝聚仫佬族人民的伦理情感、宗教信仰、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文化。同时通过节日的祭祀仪式的举行还能进行宣传教育、文化传承、娱乐审美等。依饭舞是依饭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态文化,变化的因素很多,传承也因此带有很大的阻力。在学校里传承依饭节舞蹈,扩大这些文化的传承面,对保仫佬族文化遗产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舞蹈教育具有促进仫佬族舞蹈文化发展的作用。纵观历史,任何民族艺术都处于一个发展的状态之中,仫佬族民间舞蹈亦如此。因为人在特定的环境中会有特定的审美观念,如果仫佬族舞蹈依然保持着原始的状态,与现代仫佬族人民的思想格格不入,那么它就很容易为仫佬族人民所摈弃,也不可能还流传到今天。因此,仫佬族人民取其民间舞蹈的精华部分,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社会环境等,使仫佬族优秀的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仫佬族民间舞蹈是仫佬族历史文化的特有载体,在传承仫佬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还丰富仫佬族人民的精神娱乐生活,使他们的精神信仰在这个动态文化当中得以牢固加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仫佬族的群体性格,对振兴仫佬族的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舞蹈教育对传承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二、 仫佬族地区舞蹈教育传承本土舞蹈文化的困境
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进行舞蹈文化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当地的舞蹈教育发展滞后,难以实现在舞蹈教育中传承舞蹈文化。
(一) 对舞蹈基础教育的偏见
各个学科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课程标准,但舞蹈学科由于各方面原因还没有自己的学科课标,只能在音乐课堂中穿插进行,由此导致许多人对舞蹈教育的认识不足。《规程》规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规程》规定艺术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非课堂的教育不能称为艺术教育,因此罗城当地很多的学校和教师由于课堂上无法实现舞蹈基础教育而对其全盘否定,而且忽略其他两项内容,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方面。当地教育部门也按规定举行三年一届的中小学的艺术展演活动,但是由于大家忽略其中的教育意义,因而各学校对待这个活动只是应付式的参与,并没有达到教育目的。
(二) 缺乏师资力量
罗城的中小学舞蹈教学是穿插在音乐课堂中的,但是当地学校音乐教师绝大多数是兼职教师,他们兼职音乐课、美术课,甚至有些老师既上音乐课,又上文化课。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的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的教学上,而非艺术教学。更重要的是,兼职老师没有音乐舞蹈专业的能力去选择、整理和发展仫佬族的音乐文化、舞蹈文化,因而也无法进行相关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教学。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就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
(三) 学生对本土舞蹈文化的价值认识缺失
在罗城的中小学里,仫佬族学生占了大部分。但是他们都不太了解,甚至有些学生从未了解和接触过本民族的民间文化。忽视民族文化往往导致学生缺乏民族文化修养,缺失对仫佬族舞蹈文化价值的认识。中小学生将来应成为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主力军,但是对本土民族舞蹈文化价值认识的缺失将使仫佬族舞蹈随着老一辈的逝去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三、 对策建议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其位于桂西北大石山区,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原因,该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教育也相对受影响。长期以来,当地舞蹈教育面临经费不足、设备简陋、师资紧缺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因此不能按大纲要求实施,要改变现状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在当地实施舞蹈教育以传承仫佬族舞蹈文化时,可以灵活多变。在学生主体核心地位不变、师资队伍和设备不变的情况下,探索一个适合本地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方式,实现本土舞蹈文化的传承。
(一) 灵活进行舞蹈教育
按《规程》的精神,在学校实现舞蹈教育有三种途径,除了在音乐课堂中穿插仫佬族舞蹈文化的知识外,学校还可以从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进行。如可以在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中进行仫佬族舞蹈文化的教育,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相关舞蹈的视频,编排一些简单的舞蹈并以集体舞或是体操的形式给学生排练,让他们真正参与仫佬族民间舞蹈。在校园文化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可以以海报、黑板报、广播等形式进行,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安排教育手段。
(二) 探寻适合的教学模式
探寻一个适合仫佬族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教学模式,使其在传承仫佬族本土舞蹈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界定“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四位是指教师、家长、民间艺人、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一体是指学生。这是在仫佬族地区中小学传承本土舞蹈文化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里,应严格遵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家长、民间艺人是合作伙伴,多方面互动,实现并依据学生所处的特定文化氛围,研究本土舞蹈文化教育传承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步,实施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核心,进行多方面互动。那么,如何让民族地区的学生与本土舞蹈文化互动起来呢?首先教师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调查。在节假日期间,鼓励学生对其较熟悉的、周边的社区、乡村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仫佬族舞蹈文化。与此同时,民间艺人应积极与他们交流和沟通,家长也主动配合学生的收集活动。通过对家乡的文化、民族特色、民间舞蹈的形式、民间传说、民俗活动等这一系列民族文化资料的发现和收集,让学生感觉到仫佬族民间舞蹈近在咫尺。其次,探究本土舞蹈文化。对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鼓励学生与教师、家长和民间艺人进行互动交流,并一同探讨一些关于本土民间舞蹈的问题,让学生以虔诚的态度去看待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对民间舞蹈的本源追溯,了解自身村寨和本民族的舞蹈特点,引起学生对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关注。
第三步,体验舞蹈文化。本环节是激活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感悟力,以体验的方式认识本土舞蹈文化。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应鼓励学生展现收集的舞蹈文化,在全体学生面前表演,并带动其他学生参与。通过探索和实践,亲身体验仫佬族民间舞蹈文化,使学生与仫佬族舞蹈文化“对话”,实现学生和文化传承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资华筠,刘青弋.舞蹈美育原理及教程[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Z].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08106020401M3
16)
【作者简介】苏水莲(1984-),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