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发展等级丰富之 形象丰满
2009-05-31
【考点讲解】
形象丰满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丰富要求中的具体内容之一,这一要求尤其针对记叙文。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中有这样的表述:“形象丰满要求记叙性文章形象丰满生动,叙事具体完整。”这里有五个关键词考生要弄清楚。“形象”,通常指记叙性文章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丰满”,指材料充足且典型。“生动”,指具有活力,能感动人。“具体”则与抽象相对,要求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完整”,指写作中应具有或保持着应有的各部分。记叙性文章主要指写人、叙事、描景等三方面,写人要有血有肉,个性鲜明,有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细节典型生动,描写具体逼真。叙事要精心选材,巧妙构思;叙述要波澜起伏,情节要曲折动人。描景要善于选景,巧于抒情;氛围要尽情渲染,情感要真实感人。
【学生习作一】
未捅破的秘密
□严洁
父亲是个搓澡工。以至于我已经很大了,大家也不喊我的大名,只是说:“他啊,是那个搓澡工家的小子,学习不赖。”每当此时,即便是在夸我,我也会低着头悄悄地走开。
记得有一年夏天的晚上,我在冲凉水澡,父亲说:“小子,来,我给你搓搓背!”我不冷不热地说:“你给别人搓去吧,我用不着你搓。”说完后,我把水一下子从头顶浇下来,一转身,迅速跑进屋里去了。黑暗中,父亲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那里。
我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感到丢脸。
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要求我们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作文,同学们都写了很多,然而整整一节课,我却只写了几行字,我不知道怎么去写这个每天都去城里澡堂为人家搓澡的父亲。语文老师问我为什么仅仅写了那么几行字,我始终沉默着,一句话也不说。在我的意识里,这样的父亲,没什么可写的。
出乎我意料的是,我快上高中的时候,父亲便不再去城里搓澡了,他说要和别人一块儿去做买卖,便辞去了为别人搓澡的活儿。我说不出是高兴,还是解脱,总之似乎一下子轻松了许多。我原本不打算去上高中了,我不想让同学们知道我是一个搓澡工的儿子,更怕哪一天,突然在大街上看到他。报到的那一天,父亲说,我去送送你吧,我说不用了。父亲便默默地在一旁帮我收拾行李。然而,在我跨上自行车的那一刻,他一下抓住车把,有些坚决地说:“你没出过门,还是让我送你去吧!”我一口回绝了父亲,头也没回地走了。父亲一个人,在坡上望了我好久。
上高中的那段日子是快乐的,因为父亲终于不再是一个搓澡工了。每次月末回家的时候,父亲和母亲都会在家里等我回来,我兴高采烈地给他们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父母为我在学校取得的成绩而高兴。高三的那年冬天的一天,我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只有母亲一个人在家。我问:“父亲呢?”母亲说:“出去好几天了,还没有回来。”我便有些怅然。睡到后半夜的时候,依稀听到院里有沉闷的咳嗽声,父亲回来了,他的棉帽子上挂着白白的霜,像圣诞老人一样。推门进来,他便笑眯眯地冲着我说:“小子,看,我给你买来了啥。”说完,父亲便从挎包里掏出几本书来,我一看,竟然是一整套的高中各科《复习综合训练》。翻着崭新的书,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高兴。父亲抚摩着我的头,不断地重复着一句话:“好好学吧,好好学吧。”那一刻,我的心里突然间涌动出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异样感觉,后来我才知道,那叫幸福。
有一次,我见到了初中时的语文老师。他说:“你还不知道你父亲为你付出了多少吧?”见我愣在那里,他接着说,“那年,我把你那次作文课的情况告诉你父亲后,他便以做买卖为名,偷偷地躲开你和别人,到邻县的澡堂里给别人搓澡去了。为了不让你察觉,约摸你什么时候回家,他就什么时候提前等在家里,就连你们村里的人,也不知道你父亲这几年到底在忙什么……”此后,我理解了父亲,我也知道了一个孩子的虚荣心会给父亲带来什么样的伤害。是的,父亲没有别的手艺,为了养家糊口,他只能默默地劳作和承受。
后来,我一直没有问过父亲这件事,我不想把它捅破,我想珍藏起来,用一生的时间去体味其中的父爱。前些日子,我洗澡,父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说:“爸,给我搓搓背吧。”就在父亲给我搓背的那一刹那,我哭了,父亲也泪流满面……
【学生习作二】
淡淡的雨季
□方佩岚
高一开学的第一天,阴雨连绵,我拿着饭盒急匆匆地下楼,准备到食堂去。没留神,在楼梯拐弯处撞到一个人,我的饭盒和他的雨衣都掉在了地上。
“你怎么走路的?”我嗓门大得连自己也惊奇。他大概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场面,一声不吭。等我拾起饭盒,抬头一看,一双明亮的眼睛正注视着我呢!我脸一红,不好意思地从他身边飞快地跑开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几乎每天在去食堂的路上都可以碰到他。我下楼,他上楼,他大概早忘了发生过的事,走起路来目不斜视,可我每次总忍不住朝他看,一种怪怪的感觉在我的心里萌生了……
渐渐地,渐渐地,雨季来临了。
有一天放学,我独自走到车站,准备坐车回家,此时,下雨了,我没带雨伞,只好躲在车站旁一个屋檐底下,可屋檐太窄,我还是被淋湿了。一阵风吹来,我禁不住直打哆嗦。忽然,我觉得有些不对劲,凭直觉,我偏过头去——一双明亮而熟悉的眼睛正注视着我。我觉得自己好狼狈,只得再次低下头。慢慢地,我感到那个身影在向我靠近。
雨停了?原来是一把伞帮我挡住了雨点……看着这个就在我身侧的男孩,这个仿佛不经意地把伞换了个方向的男孩,这个把眼光投向站牌的男孩,我的脸颊在发烫。我尽量让自己沉默,平静。我的心真的能平静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我16岁的生命里,有一个我永远难忘的故事。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那双明亮的眼睛,以及眼睛里淡淡的温柔和些许的羞涩。
接踵而来的那个初夏,我在学校走廊的橱窗中看到那个熟悉的脸庞出现在光荣栏里,我才知道他已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我竟然莫名地失落了起来。
我永远难忘那个多雨的16岁,难忘那个雨季中没有结局的故事。
【考点总评】
《未捅破的秘密》这篇记叙文,描写的形象丰满且鲜明。文章记叙了一位父亲为了维护儿子的自尊而到邻县澡堂搓澡的事,赞扬了父亲豁达的胸怀和伟大的父爱,同时表达了“我”的反思和对父亲的理解。本文值得肯定的有三点:1.叙述有波澜。文章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氛围,由于父亲是搓澡工,“我”也受到连累,被人们瞧不起。为了表现“我”对父亲的不理解,安排了两个细节:一个是拒绝父亲为自己搓背,另一个是在写作文时只写几行字。接着设下了两个波澜:一是读高中时,父亲居然辞去城里的搓澡工作,使“我”如释重负;二是偶遇初中语文老师,知道父亲到邻县搓澡的实情。这样使得文章叙事有了波澜,情节有了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2.个性鲜明。把父亲的形象刻画得非常丰满,生动。他默默无闻、忍辱负重,而又任劳任怨、宽宏大度。他博大的父爱和胸襟使人感动。“我”的形象也很鲜明,文章前半部分铺写了自己瞧不起父亲,最后写自己理解了父亲,完成了情感的转变。3.巧设伏笔、照应。读高中时,父亲突然不到城里去做搓澡工了,文章在这里埋下了伏笔,直到初中语文老师的那段话才做了明确的交代。文章开头“我”一口回绝父亲为自己搓背,认为他太让自己丢脸,文章末尾主动要求父亲给自己搓背,既照应了开头,也表达了作者的悔恨之情。
《淡淡的雨季》这篇文章通过记叙“撞人”“遮雨”等情节,赞扬了一位男孩大度、乐于助人的品质,同时表达了作者细腻的情感。此文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下面几点:1.巧设情节。文章开始写“我”匆忙间在学校楼梯拐弯处撞人,这样安排很巧妙;大雨天在车站等车,男孩将伞移向“我”,这样的设计也是颇费心思的。描写也很到位,如:雨下大了,没有带雨伞,只能在车站屋檐下等车,屋檐又非常窄,在无奈之下,男孩将伞移向了“我”。文章的内容完全是为写人服务的。2.刻画形象有特色。(1)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在文中,那个男孩没有讲一句话,作者只写了他的眼睛,“明亮的眼睛”“目不斜视”等,却能把他大度、助人的优秀品质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2)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从一开头“我”不讲理到不好意思,接着忍不住看,再到心跳得厉害,最后感到失落。作者将愧疚、激动、不安和爱慕的心理过程写得栩栩如生。3.标题有深意。“浅浅的雨季”既是故事发生的季节,又是作者朦胧的情愫的表现。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据《扬子晚报》4月23日报道:22日,南京三中举行了成人宣誓仪式,仪式上,学校公布了一张特殊的账单。
“出生:2000元;奶粉:约3600元;小学6年学杂费:约3600元……合计:约76380元。”这是三中对本校100名高三学生进行的调查,让他们估算自己的“成长成本”,孩子们估算约为76380元。但令孩子们吃惊的是,家长却认为,在这18年中,他们对孩子的有形投入竟然达到了10万,这与孩子们自己的估算相差了2万多。在调查中,过半的家庭月收入都只有一两千元。
该校一位老师认为,成人意味着责任,这份“账单”就是想让孩子懂得责任的分量。
读高三的学生喻文君说,父母在自己身上倾注的绝不只是金钱,还有更宝贵的爱,这是不能用物质和金钱去衡量的。这份“特殊的账单”对学生们是个教育。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写成记叙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⑤不少于800字。
制胜策略:
1.仔细阅读材料,明确材料要点。材料中一张特殊的账单、一位老师的看法和一位学生的感受是理解材料的关键。老师认为这份账单体现出的是一份责任的分量,学生认识到账单体现出的是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这两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立意点。
2.明确写作文体。本文题明确要求写成记叙文,考生要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不要写成“四不像”作文。另外,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写景,都必须“形”与“神”兼备,叙述与描写相结合,以描写为主。
3.选准角度,明确立意。从材料来看,其主要观点是“责任”,因此考生必须在这个范围内选材组材。考生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从正面谈,对社会现象做肯定回答;或从反面谈,对不良的、负面的行为持否定的态度;还可从大的范围入手,也可从小的方面着眼。
同步素材:
上世纪60年代初,3000名饥饿无助的上海孤儿来到内蒙古草原,当时年仅19岁的蒙古族姑娘都贵玛主动承担起抚养28名孤儿的义务。都贵玛把他们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女,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呵护他们,使他们健康成长。28名上海孤儿,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在那个缺医少药又经常挨饿的年代,创造了一个奇迹。她每养壮或养大一个,别人就接走一个,她经历了28次痛苦离别。她拉扯大28个孩子,自己却还是孑身一人。她经常接济周围贫困的牧民,主动承担起照顾瘫痪病人拉西斯仁的义务。在大旱之年,她把自家的羊卖掉,为其他牧民购回草料。都贵玛以她高尚的品行、高度的责任感震撼世人。
【祝杏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