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的返乡潮
2009-05-30
经济危机下的返乡潮
中国北京的发展机遇曾吸引了大批韩国投资者和求学者,有“韩国城”之称的望京地区常住韩国人口一度高达8万。但金融危机来临后,不少韩国人打道回府,单望京地区就有约2万人离开。北京的韩国人只是21世纪全球流转大军中的一个缩影。随着工作岗位和机会的减少,一些新近失业的人渴望到邻国去寻求发展,而更多驻外工作的员工则因开销负担重等因素被迫回到本国,同时又加剧了国内的资源紧张。
全球化使得劳动力流通更加方便,在经济繁荣的时候,这种流通确实能给雇佣者和应聘者带来双赢,同时帮助社会转型。但如今,衰退的经济又一次见证了劳动力的迁徙,这次的方向是撤出,而回到国内,市场也未必乐观。不是所有人都选择回国,不少人还是想留在当地等待转运,急需外汇的国家如尼泊尔、菲律宾等也希望外驻员工留守。当然,还有一些人并非不得已才回国,他们在金融危机中看到在本国发展的更好前景,所以愿意回国效力。对于一些政府来说,在头痛于安置大量返乡劳动力的同时,也乐于见到人才的回流。
(《时代》4月27日)
印度启动庞大选举
如巨象拖车般,印度于4月16日启动了大选的程序。此次选举将分为5个阶段,历时4周,投入650万工作人员,7.14亿选民将从来自300多个政党的4617名候选人中,选出人民院543个议席代表。作为贫穷、多种族、多信仰、仍保留着种姓制度的国家,印度面临的安全威胁足以令政府找出暂停选举的借口。然而,除1975年在出现紧急状况的数月内对民众活动加以限制外,印度从未剥夺人民选择自己统治者的权力。
本届印度政府主政了一轮空前的经济繁荣,并继续朝着谨慎的自由化和全球化推进。这些政策成功地提高了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但在改革低效和腐败的政府管理结构上未见多少进展。局外人看印度选举感觉颇为壮观,但走近看能发现不少问题。参选者的个性和金钱主导着竞选活动,一些地方甚至发生胁迫。许多候选人以吸引社会特殊阶层或宗教等团体的利益方式寻求获得选票。这种可怕的竞争下,必然出现两种相当糟糕的押赌结局。其一,议会不得不为大量阴暗人物留下活动空间;其二,形成的中央政府是个联合体,少数官员就能挟持政府政策。(《经济学人》4月17日)
如何给地球降温
1991年6月15日,菲律宾吕宋岛上的皮纳图博火山突然大喷发,2000万吨二氧化硫气体冲入平流层,形成的霾像毯子一样盖在地球上空,把部分要射入地球的阳光阻挡回太空。几年之后,气象学家发现这层霾使得当时地球的温度累计下降了半摄氏度。而在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前的一个世纪,因人类活动而造成的温室效应已使地球温度升高了1摄氏度。当然,火山的降温效应只是暂时的,温度会再次上升。由此也为“人工气候改造”科学家提供了一条思路:如果不是通过火山,能否用火箭弹等方式将二氧化硫充入大气层,阻挡部分阳光,达到给地球降温的目的呢?
有人提出在地球轨道上放置反光物以避免地球受到太强烈的阳光照射,但却有可能会毁了地球;比较受大众认可的建议是把大气中的碳提取出来存储到地下,即碳捕获与存埋技术。在气候变化的诸多不确定因素中,有一样是明显的:碳的稳定性使得它能在空气中留存千年,不管未来减排任务如何实施,已经存在的碳仍然会“加热”地球。所以,运用人工手段来改变气候现状就显得尤为紧迫。但也有批评者担心,“人工气候改造”会带来许多可怕的副作用,例如破坏大气层结构等。(《新闻周刊》4月27日)
巴菲特的电动汽车股
投资天才巴菲特最著名的投资原则是:绝不投资不了解的生意,比如他未碰过1990年代繁荣的美国高科技。但在朋友和长期合作伙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芒格的推荐下,巴菲特打破玉律,准备投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公司比亚迪。巴菲特征询了合作伙伴、中美能源主席大卫?索科尔的意见,并请他到中国实地考察。最终,他于去年秋季花2.3亿美元购入了比亚迪的10%股份。尽管全球金融市场暴跌,但这三位决策者仍坚持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投资:比亚迪最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汽車制造商,以及成为快速增长的太阳能工业领袖。
巴菲特承认自己不了解汽车工作原理,但比亚迪自1995年以来的事业成功令他宽心。更让巴菲特感到更放心的是,他的公司最初曾想持比亚迪公司25%股权,但总裁王传福只同意持股比例不超过10%。故巴菲特认为王传福不愿出售自己企业对未来是好征兆。制造电动汽车的最大问题是生产成本,其中最复杂和成本最高的问题是如何造出安全可靠、工作时间更长、并能快速充电的电池。比亚迪宣称已在电池化学成分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财富》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