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来守护你?

2009-05-30

新民周刊 2009年50期
关键词:罪犯人权家属

灵 子

要道德还是要人权?这是一个吊诡的问题。在文明成熟的社会里,所谓人权,不单单专属于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主流人群,也包括往往被大众忽视甚至蔑视的弱势群体。

门外是满坑满谷的记者,闪光灯、麦克风、摄像机,每一个人都带着嗜血的兴奋表情挤上前来:“请谈谈你现在的感想!”

门内是忙作一团的警察,取证、调查、审问,每一套制服似乎都有权对你发号施令:“再想想那天发生了什么?”

还有那些与这栋房子无关但不断传来讯息的人们,短信、电话、网络,每一句话都带着大大的惊叹和幸灾乐祸:“杀人的真是你哥哥?”

对十五岁的中学生纱织来说,生活的艰辛刚刚开始。哥哥突然被指认为杀害双胞胎小学生的嫌犯,警察、媒体和以道德卫士自居的热心人士们一拥而至。无论房子的哪一个角度都有摄影设备等候,不管转移到哪一个地点都有媒体闻风追来,即便在去往下一地点的车上,也有疯狂的记者驱车隔窗拍摄。

一时之间,纱织成为占据所有新闻版面的焦点,一言一行都受到毫不相干的人们关注,以期从中找出点忏悔之意来慰藉自己的好奇心或者道德感。這还不算什么,最可怕的是警察轻描淡写抛下的那句经验之谈:“他们会跟着你一辈子。”在为躲避媒体而连续转移几个审讯地点之后,纱织听说妈妈已因承受不住突如其来的噩耗和压力自杀身亡……她放声大哭,声音撕心裂肺:“我什么都没做,为什么要我来承受这些?”

是啊,她什么都没做,她只是杀人犯的妹妹。但在如今这个人人“嫉恶如仇”,有满腔愤怒又不知道往哪儿发泄的时代,这个理由已经足够。

已不需媒体引导,网民们以“家属若不出来道歉,与凶手同罪”的号召,自发开展起熟稔的人肉搜索技巧,发布罪犯家属的所有个人信息,誓言追查到底。即便警察为了保护纱织带她离开东京,网上也在第一时间公布出他们所在的旅馆位置,并迅速聚集了一群拿手机拍照、用石子砸玻璃的围观人士。

这个时候,纱织小男友的出现更让人心寒。原以为他带着少年纯真的感情前来探问,谁知却把她带到某处以摄像头监视,得意洋洋公布第一手网络直播……当警察扭住他质问时,他理直气壮地嚷:“谁会跟杀人犯的亲戚交往?”

罪犯亲属远比罪犯本人要遭受更多的追逐曝光。媒体为了抢新闻早已不在乎所谓新闻伦理,管你是不是未成年人一律公布照片、姓名;网络则形成难以控制的暴力,言辞越来越激烈,愤慨越来越浓厚。在重重压力与困境下,谁来守护罪犯家属?他们因与罪犯同居一个屋檐下就理应遭众人唾弃?

那么可不可以指望政府、指望法律呢?警察做了一系列保护罪犯家属的措施:为茫然失措的父母安排离婚再结婚程序,使全家改从母姓氏,让妹妹短期休学,并安排法庭、教育单位人员悉数到场以便所有法定程序立即生效。

然而罪犯的家属应不应该得到保护,这又是新一轮争议的焦点。有人质疑罪犯造成那么大的社会危害,凭什么还要花费纳税人的钱去保护其家属?

这让人联想起年初关于韩国连续杀人犯姜浩顺的人权争议。韩国自2004年起就规定罪犯面目不得公开,以保护罪犯及其家属的人权,但这个平时声誉不错却连续杀害八名女性的罪犯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反对者认为这等罪犯已没有人权可言,且必须公布其相貌来唤起民众对罪犯的警惕;支持者则认为公布照片不仅侵犯其本人人权,也会给与其面貌相似的人带来无谓的困扰。

要道德还是要人权?这是一个吊诡的问题。在“杀人偿命、父债子还”的传统里,命案罪犯的亲属也难辞其咎;而在文明成熟的社会里,所谓人权,不单单专属于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主流人群,也包括往往被大众忽视甚至蔑视的弱势群体。

当然在某些神奇的国家里,受害人家属都无人问津,更轮不到探讨这类高度重视人权的话题。观众只是借由一个半小时的银幕故事,意淫一下超乎现实的问题罢了。大部分时间里,我们还是得像片中警察说的:“谁都不能保护你,只有自己保护自己。”

猜你喜欢

罪犯人权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论罪犯“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
聪明的罪犯
抓罪犯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