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的灾难

2009-05-30李永乐

新民周刊 2009年15期
关键词:灾难人性金融

李永乐

倘若人性贪婪的弱点,无法在制度与道德下被约束,人性的灾难将无法避免。

我的老朋友是家上市公司的老板,他的家族物流公司,创业至今已有半个世纪,数年前企业挂牌上市,业绩一直保持平稳上升的态势。

去年全球遭受金融海啸的袭击,但是他的物流公司,凭借多年来与老客户的良好关系,加上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利润同比仍较上一年度增加,赚了人民币3500万。

按说一家员工整千人的中型企业,这样的成绩并不突出;然而难得的是,公司的员工中有不少是从创业阶段,就跟随老板一起打拼,其间经历几次区域经济危机、非典的冲击,公司都坚持不裁员,因此员工都视企业为家。

对许多大企业高管来说,年收入加分红数千万元,甚至几个亿的比比皆是。对比那家上市物流公司的年利润,3500万元确实也太小儿科了。

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没有人会去质问,那些企业的超级大管家,该不该年薪数千万甚至过亿,直到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人们才开始认真思考,目前资本主义的金融体制,似乎存在许多不合情理之处。

首先,人生不过是“衣食住行”四大件,人类社会发展阶段,最重要的是粮食生产,还有围绕“衣住行”的各种工业,从事这些业务,被视为维持人类生存的“支柱产业”。

其次,按照正常逻辑,老板出钱员工出力,公司赚了钱,出资者拿大头,出力者则“按智”与“按劳”分配,这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然而吊诡的是,社会高度发达之后,那些头脑精明的金融界精英,无须掏出一分一毫,只要发明五花八门的金融产品,就能通过市场集资,从事风险由别人承担的“钱生钱”游戏,他们的酬劳是普通打工仔的千百倍,这些人也比从事生产性行业的老板,分到更大的经济蛋糕。这些都显得不合常理。

回过头来看,眼前的金融危机根源在哪儿?我看了不少资料,总算理出了一点头绪:美国的次贷危机,涉及的数额原本数千亿美元,但它背后还牵涉着从事高风险杠杆的投资银行与金融机构。

为分摊风险,杠杆投资再拿去保险,与信用违约掉期(creditdefaultswap,CDS)挂钩,将风险转移到市场和未来,等到最底层的借贷人无法偿还,房子被銀行收回,危机开始从底部反弹回来,滚雪球般成为一发不可收拾的大灾难。

对于这场全球性金融海啸,经济学家或许有多种学术的解释,但我倾向于社会心理的角度,认为归根结底,这是一场人性的灾难,是资本主义下过度强调市场自由与个人主义的结果。

新加坡著名出版人和物理学家潘国驹教授指出,西方现代管理的特点是,拥有现代企业的高效率管理模式,依靠科技推动企业发展、有国际化的企业制度和任人唯贤的用人制度,强调个人的原动力来创新和自我更新体制。

然而,这次金融危机却暴露出资本主义金融制度存在严重问题,值得全面反思和改进,问题包括道德标准方面表现出来的极度贪婪,在思想价值观上的极度个人主义,以及政府在对金融业监管方面的不足与不当。

美国的金融市场和西方的金融制度非常放任,有许多赌博性的投资、贷款和收购,华尔街的馋猫们把银行的钱大笔亏空后,仍然厚颜无耻中饱私囊,这种制度下,高薪不但不能养廉,反而助长更大的贪婪。

许多人意识到“出资买地、建厂生产、销售回收”的传统模式,既冒资本风险,而且回收期也很慢,还不如在虚拟的世界,创造不能吃也不能用的金融产品,通过集资与炒卖,财富反而来得快速。

于是我们看到不少企业,被头脑精明、贪婪无比的大鳄“绑架”,变成“个人合法敛财的平台”,他们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诱惑万千平民百姓,进行“大风险赚小利”的投资,本身则“以无本套万利”,最终是赚是赔,都不影响大鳄们的丰厚收入。

在资本主义金融制度走到这一步的同时,不妨反思一下在东方儒道思想下,提倡企业家追求义与利的平衡,并强调“勤奋、节俭、社会责任、守信”等传统观念的价值。

这些传统价值当中,尤其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获得最大程度的关注,因为企业应该是改善民生的平台,而非沦为一小撮人发财的工具。倘若人性贪婪的弱点,无法在制度与道德下被约束,人性的灾难将无法避免。

猜你喜欢

灾难人性金融
雷击灾难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功能与人性
P2P金融解读
灾难不是“假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