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人论政的权力困境

2009-05-30唐小兵

南风窗 2009年5期
关键词:张季鸾道统立言

唐小兵

有政治关切的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关系如何处置?知识分子要获得其立言的独立性、批判性与超越性,似乎必须与政治权力保持一种疏离甚至对抗的关系,但知识分子立言的根本意图又在于改造政治和社会,并非仅仅停留于生产一堆“批判性的话语文化”,那么知识分子似乎应该要寻求与政治权力的合作,以让自由、民主与宪政言论转换成政治核心认可的理念,并付诸政治实践,知识分子若与政治权力合作,又如何避免自身的“异化”或者说被其所批评的政治文化所“同化”

反過来,在政统与道统日益疏离的现代中国,政治人也需要通过控制知识分子和公共舆论,来形成自身的“道统”,以论证其统治的正当性。或许在这样一个脉络里来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报刊、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才可以不被纷繁的表象所眩惑。李金铨先生编辑的《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追溯民国报刊、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关系网络”的主要线索。

胡适、丁文江等创办《努力周报》、《独立评论》等都是为了贯彻其“与其组党,不如办报”的思想,他们相信通过报刊可以构造一种“中心舆论”来指导政治。吊诡的是,《新月》、《努力周报》时期的胡适等自由派知识分子的言论,往往掷地有声,直接讨论人权与约法、思想言论自由等问题,向北伐之后推行党化教育和党国体制的国民党直接叫板。而在遭受重大挫折之后,胡适等开始转向,到1930年代的《独立评论》时期,已经主要是做党国之“谋士”和蒋介石的“诤臣”了,导致这种变化的一个显著原因就是,胡适等与国民党政府高层的交往日益密切,虽在学院体制之内,但胡适等知识分子的心态似乎已然“体制化”了,他们也认定与政治权力合作并督促其改弦更张,是更稳健和可行的渐进式的政治改革途径。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大公报》文人论政的言论领袖张季鸾,在早年公开批评蒋介石的人生观与恋爱现之后,被“礼贤下士”的蒋介石奉为“诤友”,尽管如此,张季鸾对于国民党和当局仍旧时有犀利批评,而《大公报》设置的“星期论文”更成为民国政论的“样板”。如果我们以韦伯的“心志伦理”和“责任伦理”的划分来体察胡适、张季鸾与国民党的关系,也许会给予更深切的理解,血脉贲张地鼓吹一种“绝对主义的理念”并非难事,而充分预估从理念到实践之间的距离和张力,并对于理念可能导致的社会后果有具体的想象与处理,则需要一种超越于书生论政之上的政治智慧。

与胡适的由“尖锐”入于“温和”的言论轨迹相反,雷震却开始了一段从“侍从在侧”到“异议于外”的过程,作为蒋介石的“心腹”,却在联络民主党派等中间势力的过程中,发生了思想的蜕变,皈依了民主和宪政等现代价值,雷震创办的《自由中国》杂志则成了台湾自由主义史上的一朵奇葩

胡适曾说政论家“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因此立言时必须持哀矜之态度。这自然是过于夸大了政论家或者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里的力量,但这种对于文人论政的舆论之力量的有意高估,却也隐然显露出知识分子试图用现代公共舆论构造出一种能够与政治话语分庭抗礼的“道统”,从而拆解政治力量垄断对真理的阐释权的企图,从这个角度来说,文人论政的意义不可低估,而论政之文人与政治力量的聚合分离之关系更应该给以历史的透视,而不能简单地从知识分子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诉求出发,对于一切与政治力量有瓜葛的文人论政横加否定,弃若敝屣。

猜你喜欢

张季鸾道统立言
茶味人生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等我也长了胡子
校园四季歌
买不了的张季鸾
收买不了的张季鸾
范长江与张季鸾:何以从道义之交到分道扬镳
心学道统论——以“颜子没而圣学亡”为中心
张东荪道统论刍议
报界宗师张季鸾学术研讨会在榆林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