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教者善导

2009-05-29汪泉兰

科教导刊 2009年24期
关键词:李明示例教学内容

汪泉兰

一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为引入新课总要说上一段话,这就是导入语。会学着善思、能教者善导。

导入语从属于教法设计,其用语策略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沟通。导入语的“沟通”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沟通。“亲其师,信其道”(《学记》)。有经验的教师登上讲台,往往不匆匆开讲,而是用亲切的目光、关切的询问或提示架设起师生之间信任、理解的桥梁。二是教学内容的沟通。教师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的,用简明扼要的讲述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或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介绍,然后进入新课的教学。第二是引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一上课就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性讲述,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语情语态上稍作渲染,不紧不慢地说得饶有兴味,学生就会很愉快地投入新课的学习。第三是布疑。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语调从容不迫,语势异峰突起,一个强调性的重音,一个回味性的顿歇,会很快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语可以创设教学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衔接新旧知识,为一节课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基础。正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纵观教学竞赛中的导入语的设计可谓精彩纷呈,各具特色。

1情境模式

示例1:江西的王玲湘老师在教小学语文《搭石》时,设计了如下的导入语:

同学们看,(背投播放音像画面)这是作家刘璋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可是,作者每每回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示例1的导入语采用的就是“情境模式”,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导入模式。

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所以,教师最好是一开讲就把学生带入到某种情境中,以情动人,以境感人,教学效果必将事半功倍。像示例1中的王老师一样,不仅用她优美动听的解说激发了学生的向往之情,还运用了配乐的电视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的情境不仅可以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营造,还可以用实物、用真人、甚至就用语言来创设。不仅文科类的教学很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就连理科类的教学也同样需要创设情境。

示例2: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的谭利平老师是这样开始上三年级的《两步应用题》的:

圣诞节快到了,老师给同学们带礼物来了。(实物展示)这是书包,里面还有呢:三角尺、水彩笔、文具盒。谭老师买这个书包花了30元钱,那我买这些东西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知道吗?(生答: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生答:因为你没有告诉我们每一样东西的价钱。)那我们~起去猜一猜它们的价格好不好?(多媒体展示:“文具王国”的卡通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具王国。现在,你们最想猜哪一样东西的价格?(同学们说:水彩笔。于是,在谭老师巧妙地带领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情境)

谭老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利用的都是学生们十分熟悉的事物,如:书包、文具等。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亲切、真实;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联,生活处处皆学问。

2悬念模式

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教师除了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在导入语的设计中采用设问等方法来制造悬念,称为“悬念模式”。

示例3:教师:有个同学叫李明,同你们一样,上三年级。他过生日那天,爸爸带他去吃拉面。大师傅一次拉一碗面条。师傅把一根又粗又长的面对折了一下拉长,又对折又拉长,反复这么拉了10次,李明和他爸爸看得津津有味。后来一碗面条端上来了。爸爸问李明:“你知道这碗面条有多少根?”李明在桌上写写画画,一口报出:“这碗面条有1024根。”爸爸笑着点点头。这李明真神了,他怎么知道有1024根的?……

这位老师采用的就是设问置疑,其实,示例2中的谭老师也用了此法,这两位老师都很好地将情景模式与悬念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用。

悬念模式不一定是因问而疑,它还可以凭借不问而生疑,那叫卖关子。如:“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神奇的老师。”又如“学了今天这节课,不上树可以测出树高,不过河可以量出河宽”等等。这种方法能很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复习模式

孔子曰“温故知新”,所以,很多教师会在导入语中采用“复习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接,起到梳理知识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更系统、更完整、更牢固。

示例4:云南的任东华老师在开讲小学语文《一路花香》时先引导学生复习了旧知:

(教师指着板书的“花”字)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们联想到了哪些学过的词语(学生个别回答,举出了过去学过的一些与“花”有关的词语)好!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课有关花的课文,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边写边轻声地读课题。

看来,导入语的设计不拘一格,绝无定法。除了上面为大家介绍的情境模式、悬念模式、复习模式等,更多的教师平时上课采用的可能是“开门见山模式”,因为它更简洁、更方便。

无论是什么模式的导入语,它的总要求应该是短小精悍,富于变化,庄谐适度。总目的应该是沟通调节,引人入胜,启迪心智,为教学的成功展开作必要的铺垫。“导而弗牵”,“导”不是搀扶,更不是代替。也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哗众取宠,误入歧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条件等要素来有的放矢的设计导入语才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为“湖南省高职高专语文类专业教学改革课题”《教师口语案例指导》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李明示例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AnAnalysisofCohesiveDevicesinARoseforMissCaroline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10秒记忆
飞吧,云宝
《中考“仿写”题解题技法指津》参考答案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