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泰来:千年文化 尽在胸壑

2009-05-29

杰出人物 2009年6期
关键词:泰来文物文化

胡 琦 程 晨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中国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也为中华民族积淀下充满心性智慧的灿烂文化。及至今日,历经世事多番变迁,文化亦在不断地遗失之中。赵泰来先生,是文化的修补者,历史的追溯者。在盐城、广州、番禺、东莞各地都有他的赵泰来文物馆。文物和书籍,是忠实记录文化的两大实物载体,亦是赵泰来先生一生为之孜孜不倦的事业。

与赵泰来先生一起漫步在凝结着他多年心血建设的宝墨园里,在文明历史的气息之中深呼吸,欣赏那些全由赵泰来先生捐赠的沉淀着千年风霜的上万件珍贵文物,如同走进了时光的长廊之中。宝墨园也因此成为闪烁在华南地区的一颗文化的璀璨之星,千年的文明在这里流转而熠熠生辉,令人仰望而怀念。

“有很多人想做文化却不会做,而我们会做的如果不做,就觉得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为了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为了那些残缺的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被还原为大众所知,为了心中的目标,赵泰来先生如同蚂蚁一般努力着,一点一滴一丝一毫,终聚沙成塔。

结缘:传承慈善惠人间

结识赵泰来先生,是在2008年度华人慈善(南方)盛典上,赵泰来先生获得了慈善人物奖。“拿到这个奖项我很开心,要感谢政府和侨办对我的肯定。其实还有很多无名的人比我做慈善做得更好,只是因为不出名也无从被提名。”赵泰来先生的确有名,中央电视台的“新闻会客厅”、“华夏掠影”、“东方之子”、“国宝档案”、“小崔说事”等节目先后访问过他,为了他在文化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贡献。

“30多个获奖者中,只有我一个人是做文化的。”赵泰来先生笑着说,“做文化是清水衙门,并没有什么利润可图,有时候甚至吃力不讨好。”尽管如此,他却始终坚持将文化和慈善紧密地联繋在一起,使慈善事业沾染上更多的教育意义。

赵泰来先生说,做慈善事业,是沿袭家族的习惯。赵氏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从祖父辈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在香港捐建了很多所学校、教会医院等等;赵泰来先生祖父的母亲何箕龄女士是近代著名外交家伍廷芳先生的妻子何妙龄女士的妹妹,而香港启德机场的土地正是由何妙龄女士的弟弟何启先生提供。“我们相比祖辈来说做得不多,只是尽自己的一份心力罢了。”赵泰来先生说。

这十几年来,赵泰来先生一直都在为华文教育基金会义务工作,为那些年轻时候志愿到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华语老师争取福利。“因为印度尼西亚排华很厉害,所以那边很多年轻人都不会说中文,这些志愿者就过去教他们中文。可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开始不愿意做志愿者,为什么?就是因为那些过去的志愿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过得很辛苦。所以我们筹集了100万资金来安置这些志愿老师,给他们相应的回报。”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有十几个部门,赵泰来先生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部门,做起事来却始终尽心尽力,被邀请成为顾问。

而赵泰来先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的最大贡献,正是从事收藏文物30多年,无偿为祖国捐赠5万件以上珍贵文物,总价值超过8亿元。

回溯:继承宝藏报祖国

如要追溯赵泰来先生的文物之路,还得从他的家世说起。1954年他出生于广东东莞一个名门望族之家,为近代著名外交家、民国司法总长、外交总长伍廷芳的曾外孙。其父原本在香港挂牌行医,新中国成立后携家眷老小回到东莞,在虎门镇医院当起了普通医生。1969年,“文革”的风暴带走了赵泰来先生的双亲,他只得投奔香港的大姨妈。

谈及那段经历,赵泰来先生偶尔会感慨命运的不可捉摸,他的哥哥去了几次都没去成香港,而他拚尽全力在大海里游了13个小时,一次就到达香港。由于从小展露的文化艺术天赋,赵泰来曾师从画坛大师张大千,15岁时更成为画坛大师赵少昂、黄君璧的入室弟子。

1979年,赵泰来接收了大姨妈的遗产,除了香港价值数千万元的房产,还有放满两层楼的收藏品,大姨妈还给了他一张藏宝图,里面是伦敦郊外的另一处宝藏所在。这些宝藏里有许多国家级的文物,如唐代的唐卡、春秋时代的四铺首铜鉴、南北朝的赵青釉四耳、明代的青花鱼藻纹鱼缸……大多是赵泰来先生的曾外祖父伍廷芳所珍藏。伍廷芳是清末驻美国、秘鲁等国的大使,民国成立后任司法总长、外交总长、代总理,风云际会,成就一世声名。家族藏品经三代人不断收藏补充,传到赵泰来先生手上已超过数万件。

此前,赵泰来先生在书画界已颇有名声。1980年,他在香港大会堂成功举办“中国历代名画及唐伯虎绘画展览”,在香港及国外还多次举办个人书画展,并编辑出版了《中国历代名画选集》、《郑板桥兰花选集》等众多图书。而为了清理欧洲宝藏,他搁下了心爱的绘画事业,做起了“地下工作者”,夜以继日地在自家庄园的地窖里清理文物,对它们进行清洁、考证、归类、包装、登记和搬运,一做就是十年,辛苦而漫长。而经过十年的整理,记录在册的藏品达到了6万多件,光是买包装材料就花去了96万英镑。接下来,他又为保护这些藏品而奔忙。为了装裱一幅唐卡,他远赴日本购买装裱材料,耗资百万元;为了防止几千年的青铜器氧化,他奔走于欧洲各国,寻找最尖端的防氧化技术。

为了将上万件稀世珍宝运回祖国,赵泰来先生卖掉了伦敦的4处别墅,用卖别墅的钱把这些文物一一运回国内。1991年,赵泰来首批向江苏省盐城博物馆捐赠各类文物共853件,又向中国历史博物馆捐赠清代名家书画作品32件,后来又陆续向广州艺术博物馆捐赠藏品1万多件,其中近千件是国家一级、二级文物。

赵泰来先生无偿捐赠给祖国的文物,藏品数量多达5万件,香港媒体估计总价值超过8亿元人民币。整理10年,又运了10年,为了让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回到祖国,展示在大众的面前,重现千年的光辉,赵泰来先生费尽心力。

延续:珍宝闪耀宝墨园

1998年,广州文史馆馆长的孙子、广州艺术博物馆的副书记孟大钊,番禺政法书记陈鉴希和高剑父纪念馆馆长张立雄一起把赵泰来先生请到了番禺宝墨园。宝墨园建于清末民初,面积2000多平方米,毁于上世纪50年代,1995年开始重建,彼时重建的宝墨园只有一亩地大小。当夜一轮明月挂在天空,赵泰来先生若有所感,赋诗一首:“明月天上照,春来花枝俏。人寿有多少,光阴去渺杳。”遂在此间捐赠了多达20个集装箱的文物和艺术品,包括金缕玉衣、王子午鼎等,其年代可追溯至商、周、春秋战国及明清。

“我当时只向梁伟苏书记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宝墨园5年内不能涨价,现在10年过去了,门票的价格也始终没有涨。”赵泰来先生笑着说。1998年以后,他便投入到了宝墨园的建设之中,如今宝墨园已经扩展至10万平方米,集清官文化、岭南园艺、岭南古建筑、珠三角水乡特色、古今艺术精品于一体,园林设计巧妙而舒适。赵泰来先生就在宝墨园附近专门为后勤而建的瑞园里办公,整理文物、设计展览。

“我每次到北京开会,都会邀请世界各地的侨领们来宝墨园玩。所以现在宝墨园在海外都很有名气。以前江泽民主席来到这里都不愿意走呢。”赵泰来先生笑着说,“我们这个园林的设计都是梁伟苏书记自己画的,自己画设计图,在现场督工,哪里不好就重建,非常用心。现在每年来宝墨园玩的人有100多万。”

“宝墨园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不论是谁来都可以在这里学到文化。现在的年轻人崇洋太厉害,其实外国文化中有好的部分是应该学,但是也有不好的部分。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几千年历史,是大文化,里面的精髓更应该去学习。”宝墨园里除了清官文化、古今艺术品和文物之外,还有珠江唯一一家广东文化馆——雅集馆,里面珍藏着现在已经失传的通草纸画。通草纸画是用通草木经特殊工艺制成通草纸,用法国水彩绘于其上,色彩鲜艳,经百年而不褪。而画中更是展示了整个珠江的文化,尤其是清末民初时珠江的风土人情。很多人拍清末民初的戏,都是到雅集馆来借鉴当时服装的样式。赵泰来先生感慨说:“不要说珠江没有文化,全在这里了。内地文革的时候破坏了很多文化。现在社会进步,更不可以没有文化,尤其不能丢了老祖宗的文化。譬如这里的青砖,为什么古人造的青砖百年不腐,而现代的青砖几十年就烂了,就是工艺的不同。这些都是文化,如果传不下去的话,这些东西就会越来越少。所以,我们懂做文化的人如果不去做,就好像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很不舒服。把文物发展起来,是我们家几代的愿望,到我这一代才真的可以去做到,所以一定要做。而中央也一直支持我,我也是越做越起劲。”

猜你喜欢

泰来文物文化
文物的栖息之地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常生厂”及“泰来厂”——造币总厂开办与重建时的机器设备
文物掉包案
中国最穷的亿万富翁赵泰来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