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软件领域中的哲学问题
2009-05-29刘春红
刘春红
摘要:人类制造出了迄今为止最复杂的工具——计算机软件,软件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它?本文结合长期的专业实践,尝试着从哲学的高度进行了理论概括和反思。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哲学
1引言
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技术结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外在于人的工具系统;另一方面是人使用工具的技能。这两方面相互协调又互相转化地双向发展,推动着人类技术以加速度向前发展,并由此导致了社会现代化和人类自身现代化的双向发展。以往的工具都是人类躯体的延伸。而计算机是人脑的延伸。计算机不同于以往物质生产工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工具中出现了软件。软件究竟是什么?这是当代信息技术出现以来技术理论与实践面对的一个新问题,迫切需要从哲学的高度进行理论概括和哲学反思。软件是知识形态的技术,是人类思维程序的外化,是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它是可执行的程序。
2软件的特点及发展
(1)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软件则不同,人们无法看到软件的形态。而必须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判断,去了解它的功能。性能及其他特性。
(2)软件的生产与硬件不同。软件是通过人的脑力劳动,把知识和技术转化成信息的一种产品。
(3)软件在生存期没有硬件那样的机械磨损、老化问题,但存在退化问题。
(4)软件的开发和运行常常受到计算机系统的限制。
(5)软件的开发尚未完全摆脱手工艺的开发方式。
(6)软件是复杂的。
(7)软件成本相当昂贵。
(8)软件工作涉及到社会因素。
至今,软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程序设计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
(2)程序系统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
(3)软件工程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
3主观认知与客观实际的对立统一问题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特性或特征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在软件生存期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主观认知与客观实际不一致的情况。
软件需求分析工作是软件生存期中决定性的一步。用户必须对软件功能和性能提出要求,并澄清一些模糊概念。而软件分析人员则要认真了解用户的需求,把用户“做什么”的要求转换成逻辑模型并写出软件的需求规格说明,准确地表达用户的要求。软件工程师通常是在为他们原本不熟悉的专业领域的用户群开发软件。而用户通常对计算机软件领域知识不熟悉。专业的差别使得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如果双方交流不充分,就会严重影响需求规格说明的质量,最终导致软件工程的失败。
4联系的观点
没有哪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软件生存期的前一阶段的工作总是为下一阶段做准备的。前一阶段完成的质量不高,就会给后续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影响整个软件工程的进度。
有人认为,人类能够创造的最复杂的产物是计算机软件。软件的复杂性主要来自它所反映的实际问题的复杂性。通常,一个软件会涉及多门学科、多个领域、多个部门。要使开发的软件能够让用户满意,必须考虑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任何一处的疏漏都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5发展的观点
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社会在变,政策在变,人的素质在提高,计算机技术在发展,诸多的因素使得软件应用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对软件进行改正性维护、完善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6人的作用
软件是人高强度脑力劳动的产品。同时人也是软件的使用者。人利用自己制造的这一工具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服务。在这一系统中人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人才是软件业永远不会过时的核心竞争力。智力资源的新陈代谢对软件行业来说就好比是流通在企业中的血液,能增强企业的生产开发能力。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软件业中的人员都成为多面手,因此对于整个产业而言就需要一个比较合理的人才配比结构。在像印度这样的软件强国,人才层次结构一般有管理人才、软件与相关行业分析人才和软件工人三个层次,呈金字塔形分布。
作为软件使用者的人来说,他们的素质高低也是软件应用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软件使用者群体,可能包括单位的最高决策层、中层管理干部、基层管理干部、普通员工,他们在软件应用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一套软件系统,特别是管理信息软件系统,如果没有最高决策管理层的大力支持或者最起码是不设障碍,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几乎就是零。而对操作层的人员来说,没有充分的软件应用培训,也必然会导致错误操作,直接影响应用的推行。
7内容与形式的问题
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形式,同时形式又是内容的外在表现。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软件的用户界面是形式,而功能及性能是内容。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用户界面好坏直接影响到软件的竞争力。当然内容是最重要的。即使用户界面做的再精美,没有强大的功能、可靠的性能。这样的软件也是不会受到用户青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