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智慧荐《梁祝》
2009-05-28顾育豹
顾育豹
1954年4月20日,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在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为外国官员、记者举行电影招待会。在出国之前,周总理特意点名让工作人员带上国内刚刚拍出不久的彩色越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这个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通过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抒情、优美的表演,更加增添了感人的艺术魅力。著名导演桑弧运用电影画面,使虚拟凝炼的舞台表演,在带有浓烈装饰性的中国山水画韵味的背景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影片先后获得第八届卡罗维发国际电影节音乐片奖、第九届英国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映出奖、舞台艺术片类的唯一的金奖。
然而,有人担心外国人能否看懂中国的越剧片?结果,有人建议,为了能让外国人看懂、听懂,干脆把剧名译成英文《梁与祝的悲剧》。周总理微笑着说:“你们是不是要把党八股也带到日内瓦来。”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还有人建议,搞个说明书。周总理说:“你搞十几页的说明,我要是记者我就不看了,又不是听教授讲社会发展史。”最后,周总理信心十足、智慧地说:“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就行了,‘请您欣赏—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你们试试,我保证你们不会失败。”
周总理说,好的文化不对外传播,成了没有挖出来的宝藏,就闲置了,很浪费。既要把传统文化挖掘出来,又要考虑如何对外传播。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我们不一样,语言不一样,如果让他们明白我们所想的、我们所做的、我们的价值观,就要下一番功夫,不仅仅是语言要翻译,而且是要一种文化的翻译。也就是说,中国故事,国际表达。
周总理智慧地推出中国的彩色歌剧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越剧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果然引起了外国官员、记者们的极大兴趣。电影放映时,观众真的入戏了,全场鸦雀无声,全都看懂了。当演到“哭坟”和“化蝶”时,很多观众发出一片同情的感叹声。影片结束了,灯光复明,全场的观众如醉如痴,静默了一分多钟,突然,不知哪一位观众鼓了一下掌,全场顿时沸腾了,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喝彩声经久不息。代表团的工作人员高兴地互相祝贺,在激动之余更加敬重周总理的智慧及他的人格魅力。
周总理的祖籍是浙江绍兴,他对家乡的越剧情有独钟,对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喜欢可以说已经到了百看不厌的地步。1955年10月16日晚,他特意到北京西城区护国寺旁的人民剧场,再次欣赏了这部越剧影片。后来,周总理在向文艺工作者讲话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1958年初秋,上海音乐学院党委向全校师生提出了“解放思想,大胆创作,以优异的成绩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口号。何占豪、陈钢和同学们立志要用外来的小提琴奏出民族的音乐语言。选什么题材好?同学们争论不休。学院党委书记孟波毅然决定: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他认为,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受到周总理热情赞赏,并多次招待外国贵宾观看,为海内外所熟悉,容易引起社会共鸣。
正是周总理智慧地对“梁祝”故事作国际表达,启发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创作者,诞生了这部辉煌的乐曲。曾经有人作过这样一个比喻:世界上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而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梁祝》的旋律。作为20世纪华人音乐的经典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可谓家喻户晓。《梁祝》问世至今50年来,世界各地几乎都曾演出过或流传过这部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