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名英雄曹亮

2009-05-27陈一鸣

世纪 2009年3期
关键词:上海

陈一鸣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倡议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此后,大批爱国民主人士,经由香港转道,到达东北和河北的西柏坡。曹亮是完成这一安全护送任务的参与者。当年他是我党派驻香港的地下工作者,他和夫人梁淑德创办了一家京华有限公司。当大批从各地来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科技专家陆续抵港时公司参与接待,并护送他们到达解放区。

曹亮夫妇通过公司,开展了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在美军侵朝后,朝鲜被封锁,他们就用开辟过境航线的方式,运送朝方物资,支援抗美援朝。当美蒋对我们进行禁运封锁,制造“二·六轰炸”事端,破坏上海港口时,上海被国际上列为禁区。在此紧要时刻,他们的公司派出了自己的轮船“东方勇士”和“东方长风”号试航上海,安全往返,化解了危险之传谣,之后各国的远洋轮争驶上海,抢做生意,使美蒋的封锁宣告破产。

可是这位对革命有功之臣,却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前后被监禁达二十二年之久。1955年因潘汉年冤案株连,他们被关押审查。1965年被毫无根据地判为“反革命罪”处徒刑12年,提前两年释放,送劳改农场。1967年又受到“四人帮”迫害,被关进秦城监狱,再作审查。

“四人帮”粉碎后,1979年经中共中央批准,曹亮获得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整整过了半个世纪后的1985年10月的一天,满怀感恩心情的几位麦伦中学(今上海继光高级中学)的老校友,相约聚集在北京总布胡同曹亮老师家中。历经磨难的曹亮老师,面带微笑和大家交谈。那天,我还对曹师单独作了一次专访,倾听他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一、追求进步走上革命的道路

曹亮出生在湖南省常宁县的一个贫困佃农家庭。少年时,靠宗祠的助学金,在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办的益智中学读书。毕业后,由主持该校的牧师文南斗介绍,到北京司徒雷登主持的燕京大学学习。他靠工读念完大学,周末及假期,在协和医院当翻译。

在校期间,他参加了基督教青年会的学生活动,任燕京大学青年会会长。1922年,美国为了对抗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人民的反帝觉悟曾派穆德来华,在北京成立了“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激起了我国知识界的反击。曹亮在北京青年会学生干事张钦士的支持下,联络清华大学青年会和其他代表,共同发起独立自主的、男女联合的“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

1927年4月,共产主义的先驱李大钊同志被军阀张作霖逮捕绞杀。曹亮和同学们秘密在教室里召开了追悼会,点起了蜡烛,沉痛追思李大钊同志。

1927年夏,曹亮毕业后,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校会组(负责全国各校的青年会工作)的干事沈体兰到北京来,结识了曹亮。他们志同道合,一见如故。沈先生就邀请他到上海来一起工作。

在大革命的影响下,1927年在南京召开基督教青年会全国会议时,曹亮和沈体兰发起成立“中国基督教学生运动筹委会”,并提出修改学运的宗旨,增加了“实行革命,谋民众生活的解放与发展”等提法。

在青年协会的工作中,他和沈体兰共同发起组织“世界学会”,出版《世界月刊》。曹亮任主编,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宣传、研究社会主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曹亮支持沈体兰发起“救国十人团”,并组织“时事研究会”(“时社”),座谈抗日救亡问题,曾请邹韬奋、章乃器、阎宝航、陈彬和来演讲。参加“时社”的还有章乃器、李公朴、吴耀宗、张以藩、管梅榕、邓裕志、金江蘅等男女青年会干事十余人。

二、与沈体兰共创民主革命的教育基地

麦伦中学,原是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于1898年创办的麦伦书院。1932年沈体兰继任麦伦中学校长后,就着手改革学校。沈校长聘请曹亮来校担任教务主任,共同策划开展一系列改革和创新。

1933年,一首以共产主义时代精神育人的校歌诞生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壮歌,一直激励着我们去追求真理,去投身壮丽的革命事业。这是它的呼唤:“伟哉麦伦我校,时代之光耀,放射趁今朝,普照人类,仗吾曹,年少英豪……”歌词作者就是曹亮老师。

他们聘请了一批爱国、进步、有学识专长的老师,形成了学校的坚强班子。如“左联”成员、知名进步作家魏金枝老师,担任了全校国文教学;潘蕙田老师,共产党员,担任高年级的德语选修课。

曹亮主持了全校社会课的教学指导,规定奖励各班订阅报纸和组织时事研究班,每周六的第四节课都举行时事测验,培养了大家关心国内外大事的风气。他倡导社会调查,由高年级学生主持向附近居民调查经济、文化等情况。曹亮还担任全校社会课中“公民课”和“历史课”。他向我们介绍帝国主义如何瓜分中国,中国的出路为什么在于反帝、反封建革命。他讲授社会科学基本常识,介绍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等理论书籍,还介绍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情况。

在国内外重大事变发生时,他总是及时地教育我们。1935年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并提出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时,曹亮告诉了我们,并由沈校长在全校纪念周的时事报告中公开宣传。西安事变时,校内一片欢腾。不久,曹师就告诉我们逼蒋抗日、和平解决事变的必要性。

从1934年起,学校举办每周一次的“学术讲座”,从而奠定了重大的开门办学的格局。曹亮老师请来的演讲者不少,在文艺界方面,就有田汉、陈波儿(著名演员,电影《桃李劫》的主角)、安娥(著名作曲家,《渔光曲》、《打回老家去》等歌作者)等;社会科学家方面,就有钱亦石(著名理论家,我校钱远镜烈士的父亲)、吴清友(苏联及国际问题专家)、张仲实(政治经济学专家)等。

学校在1934年创立了校刊社,以后全校师生积极写稿、投稿,成为交流思想的重要园地。我手头还存有曹亮老师写的一篇学术论文《中国思想界的现状》,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与批判了张君劢的“玄学人生观”和梁漱溟“乡村建设论”。

至于麦伦的同学,成为“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先锋之一,“上海中等学校学生救国联合会”的中坚之一,学运领袖陈明、张则孙(都是秘密共青团团员)参加了上海和全国学联的工作;此后,许多同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都离不开沈校长和曹亮老师的支持、保护和鼓励。从1932年到1937年,在他俩的亲密合作下,将学校成功地创造成为一座革命化的民主堡垒。

三、支持左翼戏剧音乐界公演《扬子江暴风雨》的壮举

沈体兰主持麦伦以后,在1932年12月圣诞节的晚会上,同学们首次演出话剧《乱钟》等。该剧是田汉在“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写出的日本侵略沈阳,东北大学学生奋起抗日的故事。1934年春,麦伦成立“未名剧社”,在5月的校庆会上,又演出了《末路》。此后,在曹亮的支持下,干学伟从戏剧家张庚及作家许幸之处,拿到了感人至深的大众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麦伦的戏剧运动,在“剧联”的支持指导下更加发展。

1934年,田汉和聂耳在亲自调查上海的黄浦江码头,

体验工人们和报童生活的基础上,并与多位音乐作曲家合作,创作了大型反帝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如何解决此剧公开合法的演出,成了一个关键问题。由投身革命文化工作领导的曹亮倡议,沈体兰校长热情赞同,决定以学校筹建体育馆的募款的名义,借八仙桥青年会礼堂,请“剧联”在7月1日至3日公演3天。全剧发展到码头工人群起将日本军火抛入黄浦江中,全体演员高唱起振奋人心的《前进歌》,此时全场观众也和唱起来,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1935年,领导上海文艺界的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机构,在2、3月间遭到破坏。书记阳翰笙、文委成员田汉等三人被捕。周扬、夏衍幸免于难。1935年夏,又重组了文委,周扬任书记,并重组了文化总同盟党团,曹亮仍是党团成员。干学伟也告诉我们,1938年他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曾听周扬的讲课,当周扬了解到他是上海麦伦书院曹亮的学生时,十分高兴地说:“我们是文总一个党团的,他是社联的书记。”

田汉等同志在上海被捕后,被转移到南京宪兵司令部,曹师告诉我,他那时关心田汉的家属。田汉的儿子、麦伦中学的学生,也曾参加《扬子江暴风雨》演出的田申称,曹亮老师当时对他的生活和学习都很关心,使他永不忘怀。1936年7月,经知名美术大师徐悲鸿与宗白华、张道藩保释,田汉等出狱,但不准离开南京。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才完全恢复自由。曹亮在田汉被释放后,曾去南京和田汉会面。我曾从一位文学研究专家处,获得一张珍贵照片,是曹亮和田汉、阳翰笙在南京郊外的合影。

四、为远东会议的国际反战人士担任全程翻译工作

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反帝斗争,1932年底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决定派遣英、法、比三人代表团来华调查,并在上海筹备召开远东反战会议。1933年9月30日,会议在上海虹口汇山路的一幢沿街的四层红色楼房(今霍山路85号)内秘密召开。会议成立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中国分会,选举宋庆龄为主席。

在召开大会前,曹亮陪同代表团,由上海基层群众团体组织欢迎,到恒丰纱厂、瑞熔铁厂、沪东草棚贫民区、复旦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处,做宣传访问活动。

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远东反战会议给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反动政策以痛击,其中担任全程翻译工作的曹亮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他的出色表现,阳翰笙、田汉、周扬、夏衍十分赏识曹亮,向他提出应该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事党的外围团体工作。曹亮回忆说:“当时,我说我还不够资格吧。”他们说:“谁都不是一天就成熟的,进来,我们互相切磋帮助。”这一年,由田汉、阳翰笙介绍,曹亮入了党。

三十年代是革命文艺大发展的时代。在党的文委领导下,建立了“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文总”)。曹亮入党后,成为文化总同盟中的党团成员,又是社会科学家联盟中的党团领导成员。

五、从事“苏联之友社”、国际友人学习会、英文月刊《中国呼声》的国际宣传工作

1934年元旦,在上海青年会召开了“苏联之友社”的成立大会,曹亮和田汉、阳翰笙、王新元、胡愈之等十余人,被推选为该社的常务委员会成员,由曹亮担任执行干事。此社主要是介绍苏联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也结交了一些参加活动的国际友人。其中,有希伯(中文名,或译海因茨·希普),德国籍的政治、经济学作家,常在英文《太平洋事务》杂志发表文章。后来,他在山东沂蒙山区新四军工作时,被敌人杀害。

其次是参加国际友人的学习会,从事政治思想宣传教育。根据新西兰籍的国际主义战士路易·艾黎所写的自传介绍:1934年,一些志同道合的人集合在一起,讨论政治,就是希伯建议并担任指导的。参加讨论的有艾黎、甘普霖(工程师)、马海德(美籍医生)、魏璐诗(奥籍)、魏德迈(荷兰籍)以及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四位女干事,美籍的耿丽淑、陆慕德、夏秀兰和中国籍的邓裕志,还有麦伦中学的曹亮。他们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研讨了社会发展史和土地问题等,还讨论中国和国际的时事和革命形势。他们还在宋庆龄的鼓励和支持下,与地下组织建立了联系。曹亮在国际友人的学习会中,除参加理论研讨发表见解外,着重向大家介绍苏区党的政策和红军反围剿的斗争情况,中国革命和上海革命工作的情况。

曹亮还参加了英文月刊《中国呼声》《Voice of China》的工作。此刊是美籍共产党员、左翼作家格兰尼奇夫妇在上海创办的,是美共为中国共产党做国内外的宣传工作的。这个刊物由宋庆龄支持、指导。曹亮参加每月的编辑会议,并写英文稿和提供资料。路易·艾黎自传介绍称,此刊最初是美籍作家史沫特莱和大家议论,要在上海办一份英文杂志,帮助中国人提供抗日斗争的真实情况。因为在公共租界里,外国人办的杂志,可免检查和压制。因此,经和美国朋友联系,两位老党员夫妇就受派遣在1935年抵达上海。《中国呼声》就成为第一份支持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英文刊物。此刊报道了救国会运动以来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

六、女青年会妇女运动和劳工教育运动革命化的领导人

1928年起,在女青年会全国协会任劳工教育的爱国人士邓裕志,是创办女青年会劳工学校的主持人。曹亮作为湖南籍的同乡,和她十分亲密,对她的教育和支持是不断的。邓曾撰文回忆称,1929年,女青年会全国协会的劳工部干事们,在上海沪西三和里,建起一座劳工教育中心——沪西女工社。她和市会的劳工部干事钟昭琴以及几位美籍的女青年会协会干事白美丽、夏秀兰、陆慕德和协会学生部干事耿丽淑(她们都是同情中国革命的人士)都曾经住在那儿,一起关怀、了解女工们的状况和进行劳工教育。曹亮就经常到三和里来,和她们畅谈国内外形势,鼓励她们的工作。

钟昭琴回忆称,1933年,协会和市会的劳工部办了六所女工夜校,并开办特级班。曹亮和沪江大学的一位教授共同编写、出版了一套女工辅导读物,有《经济学》、《经济史》、《工会运动概况》、《一个女工和一个女大学生的通讯》、《怎样读报》等。这套读物内容生动,通俗易懂,深受女工们欢迎。

1931年至1937年间,女青年会女工夜校举办的集体活动,常请曹亮和一些知名人士如李公朴、章乃器、沈体兰等来作报告。

1936年任上海女青年会劳工部干事的张淑义,在曹亮的指导下,继续开展工作。女工夜校的学生还有计划的积极参加了当年的重大的社会实践斗争,如支持日商纱厂工人的1936年反日大罢工。特别是在曹亮的帮助下,汇入了救国会运动。1935年12月21日上海妇女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就是这些女工夜校的学生,成为大会的重要群众和游行队伍的骨干力量。曹亮还告诉过我,是他介绍女青年会邓裕志、谢祖仪等三、四位干事,使她们分别成为妇救会的发起人、主持人和执委等。

七、为建立救国会奔走

曹亮自述,他是从参加编辑英文月刊《中国呼声》的工作中,读到了国外来的《救国时报》的。他回忆称,该报的中文版有报道海外华侨组织救国会的消息,并刊登了救国会的章程,他读后受到了启发,觉得很有价值。因此,就将此介绍给王新元等党内同志和此后成为救国会主要领袖的章乃器、沈钧儒、李公朴等爱国进步人士研究。大家都有同感,于是决定发起救国会,并进一步联络外地。

1935年秋,在无锡召开了一次上海和南京、无锡三地骨干分子沟通开展救国活动的秘密会议。当时,曹亮已团结的朋友,在南京有王昆仑(有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身份)和孙晓村等已发起组织“南京读书会”(其中也有地下党员)。他们和上海的沈钧儒等商量后,接受上海的意见,于1935年8月,在无锡太湖王昆仑父亲的别墅“万方楼”,以避暑的方式召开会议。上海派出钱俊瑞、曹亮、沈兹九(妇女界代表)与陈波儿等来参加。无锡有“无锡学社”的代表张锡昌参加。据史料记载,曹亮以上海党组织代表身份讲了话。钱俊瑞作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告(据中共上海组织史记载,钱俊瑞、曹亮、王新元、钱亦石都是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中的秘密党团成员,而“文救”又是促成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诞生的主要力量和基础。曹亮曾对我说,全国救国会的工作,是以他为中心联系的,还有王新元、钱亦石等同志)。“万方楼”会议讨论了筹建救国会的事宜,也包括作出南京以“南京读书会”为基础,筹建南京各界救国会的决定。

1936年1月28日,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1936年5月29日—30日和5月31日—6月1日,全国学生联合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相继成立。这两次会议,都是在上海博物院路(现虎丘路131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会议室召开的。曹亮老师告诉我,会址都是他联系、安排的。那次成功召开的全救会和发出的宣言抗日救国初步纲领,对促进我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毛主席曾评论说,中国的抗战是两种力量打出来的:一、红军北上,这是武的;二、救亡文化运动——这是文的。在救亡文化运动中,救国会起了中心的作用。

八、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从事外事和统战工作

1937年7月,曹亮奉命撤退到武汉后,周恩来同志决定他不去延安,而留在急需人才的国民党区域工作。1938年武汉失守,他撤退到重庆,仍在周恩来和邓颖超的领导下,配合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

他在武汉政治部宣传厅任秘书,常为周恩来、郭沫若当翻译。美国进步作家安娜·路易·斯特朗到汉口,曹亮引见她会见周和郭,并任翻译。又为英国女作家阿特勒(《泥足》一书的作者)约见周和郭并任翻译。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要求见共产党负责人,曹报告后,周恩来决定由曹引见,并于会见时发表了我党的抗日政策,曹任翻译。此外,荷兰电影导演伊文思,为支援我国抗战来华拍摄纪录片,由曹亮任陪同。在整个抗战时期,直至到解放,曹亮遵照周恩来同志的嘱托,受潘汉年、李克农等同志的领导,他通过各种关系,做了大量分化、瓦解敌军的工作,争取了一批重要人物,为抗战胜利和人民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仅举一些工作的成果:

——全面抗战尚未开始前,曹亮即按照潘汉年同志的指示,他通过关系,从浙江国民党部队指挥所,获取了闽、浙、赣及沪杭线的所谓“匪情月报”。

——1935年起,奉组织命,曹亮以武装自卫委员会交际部副部长的身份联络了王昆仑、方鼎英、孙晓村等一批朋友,发挥了他们在抗战中的革命作用。曹亮还协助王绍鳌创办了民主促进会。

——鼓励张一鏖老人组织“老子军”,一批白发老人英勇上阵,在抗战中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1946年,他从争取到的东北长春市一位领导人处获悉,长春市的监狱内有一千名共产党人,且已接上级从速处决的命令。曹亮经过迅速曲折的工作,使这批同志全部获释。

九、在香港从事外事、宣传、统战工作

梁淑德1938年赴港,她是由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派去香港工作的(后辞职)。1939年,曹亮去香港。曹亮夫妇在潘汉年、廖承志、张唯一同志领导下工作,作出了许多贡献。

1939年路易·艾黎在重庆发动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后赴香港。此时,著有《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又名《西行漫记》)的斯诺也在港。曹亮夫妇和他们共商中国工合运动的海外活动。宋庆龄积极赞同并出任主席的“中国工业合作社国际委员会”,于1940年在香港成立。梁淑德任干事。

1941年,当时香港没有妇女刊物,由梁淑德负责组成了“女光出版社”,她任总编辑,发行了《女光月刊》,向南洋一带扩展了宣传工作。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们由组织决定,回上海隐蔽。此后,每晚收听国内外广播,将信讯交组织。

1946年8月,他们与友人创设了上海京华有限公司。此后,组织决定他们再去香港,于1947年在港又依法成立京华有限公司,曹亮任董事长及内部政治领导,梁淑德任总经理,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据点。1948年,他们认识了朝鲜驻港贸易代表,逐渐代理他们的业务。美军侵朝后,公司支援朝方,以及他们打破美蒋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为恢复经济作出重大贡献,这段经历已在此文开始介绍了。

1992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刊出“曹亮同志逝世”的报道:“优秀共产党员曹亮同志因病于1992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其中,在概括地介绍了他一生的重要功绩后,评价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勇于开拓,为党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殷之俊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寻鸟大闯关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2014 CES Unveiled上海发布会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