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谴责富国海外屯田
2009-05-27
●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霍斯欧 ● 本报记者 钟玉华 黄培昭 ● 张贵余
世界范围内的耕地争夺战已经打响。由于许多国家对于未来粮食危机的恐慌仍然存在,韩国、英国、日本等国也在中东产油国之后加入了购买或租用非洲土地的暗流之中。许多人因而担心穷国的土地被外国私有化,将导致“新殖民主义”,联合国也在25日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指责这是在“争抢耕地”,而“非洲国家几乎是免费出让农田”。
非洲国家免费出让农田
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和智囊机构 “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25日联合发布了一项名为《抢地还是发展机遇?》的研究报告。英国《金融时报》25日称,该报告是对所谓“争夺农田”趋势的第一次重大研究。
据《金融时报》报道,联合国的报告称,沙特阿拉伯和韩国等富国投资海外土地来提高自己粮食安全的做法属于“争抢耕地”,投资者通常计划将所有或大部分收获的农作物出口到自己国家,来养活本国的人口。报告称,“这项研究记载的大部分土地交易都不涉及土地费用或费用极少”,“非洲国家正将大片农田几乎免费地出让给其他国家和投资者,而它们换来的只有一些含糊的就业机会和基础设施的承诺”,这些承诺在合同中“往往缺乏约束力”。
日本将叫停海外屯田
最新一期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引用野村证券分析师费格斯的分析称,这是继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制造业采购和九十年代的信息技术采购之后针对土地资源的第三波采购浪潮。报道称,“缺水才是许多土地交易后面的秘密推动因素”,沙特阿拉伯小麦能够自给,但在沙漠里开辟农田耗费巨大,韩国等国农业发展也受制于缺水。雀巢公司董事长彼得·布拉贝克-莱特马兹说,“水才是交易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整个交易其实是“水资源抢夺”。
不过,该报道认为,海外屯田是一个“危险而又充满争议的计划”。反对者强调,这种计划使被购买或租借的农田与其主权国家绝缘,从世世代代耕种的当地农民手中抢走了土地,是一种“新殖民主义”。利比亚《太阳报》25日指出,非洲并不是一味反对外国来这里进行农垦和相关的资源开发,而是反对西方一些大公司的做法,即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当地老百姓的生存与生活。文章呼吁,外来者应当“增加当地雇员的比例,为非洲人创造就业,以此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
国际组织和分析人士的批评已经引来西方国家的回应。据英国《金融时报》26日报道,日本外务省官员当天称,日本会在意大利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要求各国停止海外屯田,呼吁各国 “负责地进行海外农业投资”。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所长布劳恩也指出,预计美国将支持日本的观点。
中国援助非洲农业
在西方媒体的指责中,中国也未能幸免。英国《经济学家》的文章配发图表称,中国在2006至2009年间在海外获得的土地比韩国、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国还要多,“中国和刚果(金)签订的一个棕榈园项目就有280万公顷,形成世界最大的油棕种植园”。不过,英国《卫报》刊登的“十字路口的中国”系列报道24日称,中国在非洲的扩展吸取了历史上曾有过的教训,已避免了西方殖民势力曾经存在的诟病和错误。英国《经济学家》也承认,中国在非洲设立了11个农业技术研究站,帮助当地促进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在农业研究发展方面的投入比印度要少得多”。
据记者了解,英国媒体所说的中国在刚果(金)的棕榈园实际上是中国此前的经济援助项目的继续,得到了当地政府、民众的热烈欢迎。负责实施该项目的中国企业已与该国农业部签订了10万公顷棕榈种植与开发合作协议,只划定了10万公顷棕榈种植园的目标地块,获得200公顷棕榈育苗园的土地使用证,而该企业330公顷的实验田中还有整整200公顷土地没有得到开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25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在非洲的农业活动主要是技术援助,推广中国成熟的农业技术和农作物品种,帮助非洲国家建立农业研发中心,这种农业援助也是中国在非洲的重要外交手段。此外,中国的谷物自给率在99%左右,谷物进口一般不超过总需求量的1.3%,立足国内生产就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虽然有一些中国企业在非洲购买、租赁土地,但海外种植的成本很高,当地气候也不适合种粮,因此中国企业购买的土地量非常少,可以忽略不计。这和西方媒体所称的那种大规模海外屯田以及新殖民主义不沾边。反观欧美国家在非洲买地主要是种植咖啡、棉花等经济作物,由于大面积占用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对土地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都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