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称朝鲜核人才青黄不接
2009-05-27
本报特约记者 罗山爱 本报记者 王 娜
5月25日朝鲜进行核试验后,国际社会纷纷担心朝鲜是否会将核试验“常态化”,因为一国要使核武器实战化,必须进行若干次试爆。但美国著名智库“原子能科学家联盟”今年初发布报告称,朝鲜核科研人员有老化迹象,其核武进程不可能走太远。
“原子能科学家联盟”提供的材料表明,朝鲜目前具备生产核武所需的硬件,但从软件上说,核人才的青黄不接成为制约朝鲜发展核武的瓶颈因素。
报告称,外界所了解到的朝鲜核研究团队名单几乎“千年一面”。以李升基(已故)、徐相国、朴宽伍为代表的朝鲜第一代核研究专家都超过70岁,但长期是核试验团队骨干,这反映出朝鲜核研究人才有断层之虞。被称为朝鲜劳动党中央军委“极密委员”的金日成综合大学物理系主任徐相国已年过70岁,但仍长时间在宁边核设施内办公,他迄今培养的8名博士和20多名硕士似乎还未起到接班人作用。
而年纪比徐相国还大10岁的朝鲜核工业负责人朴宽伍更是存在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作为苏联杜布诺核研究中心的高才生,朴宽伍从1970年起就脱离教学工作,直接参与核技术研究。韩国情报部门注意到,在所有涉及朝鲜核项目领导人的材料上,朴宽伍的名字总是赫然居前,这种局面直到2006年朝鲜首次核试验也没有改变。2008年,朴宽伍还客串了一回平壤市市民委员会委员长,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这是他最近一次公开亮相。
另外,朝鲜核人才的外语水平似乎也跟不上形势。韩联社曾多次提到,朝鲜首任原子能工业部长崔学根至今仍是该国对外技术交流的领军人物,这是因为在朝鲜科研界,只有崔学根的英语功底能够和外国专家进行无障碍交流。巴基斯坦“核弹之父”卡迪尔·汗1993年访问朝鲜时,崔学根起到了关键作用。美韩强调,就是在这次访问中,朝鲜从巴基斯坦获得了用于提炼浓缩铀的离心机技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朝鲜核人才接受外部知识能力的不足。
对于美国智库的分析,中国军事问题专家宋晓军5月26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朝鲜的核武道路可能不会这么悲观。他说,朝鲜制造钚弹是应用上世纪60年代的技术,并不需要太深厚的科研力量支持。即使技术人员较少与外界交流,或者第一代核专家年龄逐渐变大,也不能证明朝鲜核试验队伍衰落。对于朝鲜而言,经济问题才是发展核武的主要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