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透过上海看中国

2009-05-27

环球时报 2009-05-27
关键词:上海

●本报驻英国、加拿大、瑞典、德国、日本记者 纪双城 陶短房 雷达 青木 乔生●本报记者 王跃西●王晓雄

“这是中国吗?”许多从上海机场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的外国游客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从上海最高建筑环球金融中心往外看,快速的发展已经让这个城市的天际线可以和纽约、东京匹敌。然而,世界银行仍然把中国归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与玻利维亚、印度和叙利亚没有区别。”英国广播公司(BBC)日前的一篇报道从上海的发展引出这个矛盾,发出“中国到底是富国还是穷国”的疑问。作为中国的“经济之都”,上海被西方许多媒体看成是中国的代表。不过,多数中国专家对此并不同意。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上海肯定不能代表中国。类似上海这样发达的地区中国还很少,中国大多数地方欠发达。”“上海只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形象建筑。”马振岗说。

上海“宏伟抱负经受考验”

上海2010年世博会高调的一周年倒计时活动以及中国宣布要把上海建成世界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使得上海成为近一段时间世界许多媒体对中国报道最多的一个城市。《华盛顿邮报》17日以“上海在崛起”为题报道称,上海2010年世博会进入一周年倒计时,使上海的发展被拨快了时针。文章称,与中国其他地区不同,上海主要是由西方影响力塑造而成的,这是1842年《南京条约》所带来的后果。欧美人的拥入给上海带来了西方的风味,许多建筑也使人好似到了某个欧洲国家的首都。文章写道,上海是一个“速成的都市”,昔日的小码头在短时间内便成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而近些年来它的变化之大,到了让人来不及留住往日记忆的地步。如今在上海,你可能随时听到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看见世界任何著名品牌和众多跨国公司的办事处、分支。记者在文中援引一个上海路人的话称,“如果你想寻找500年前的中国发生了什么,请去北京;如果是2000年前的,请去西安;但如果你想知道中国现在和将来会发生什么,就请来上海”。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近日决定把上海打造成另一个纽约和伦敦。文章称,上海的努力是中国要成为全球大国雄心的信号。在上海日前举办的一个研讨如何打造金融中心的国际会议上,国内外专家几乎没有人挑战上海可能脱颖而出成为重要金融中心的观点。

不过,英国《金融时报》题为“宏伟抱负经受考验”的文章称,上海在实现其宏伟抱负过程中面临着显而易见的障碍,除了货币不能自由兑换,金融专业人才紧张外,还必须具备更开放的经济环境,鼓励创新和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以及更高的政治透明度和信息自由。路透社日前援引一份国际调查报告称,尽管金融危机令世界许多金融中心遭受重创,但伦敦和纽约证明了它们比实力相近的竞争对手更具适应性。在不久前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行榜调查中,伦敦、纽约和新加坡仍然排名前三位,而令人瞩目的上海和北京并未因为金融危机而提升排名:上海排名第35名,下滑1位;北京排在第51名,下跌4位。

上海成“富裕中国”的代表

上海一直被国际上许多媒体称为中国的“经济之都”,上海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化使它成了“富裕中国”的代表。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上海的同时因此自然提出“中国到底是富国还是穷国”的疑问。在谷歌上以“中国是富国还是穷国”为关键句进行查找,就会发现英国广播公司(BBC)、路透社、德国之声等媒体都以类似标题做过报道。BBC 6日报道称,上海近几年的飞速发展造就了可与纽约或东京媲美的城市面貌,一些学者由此得出中国不再是穷国的看法。不过,这一观点没有得到该报道采访的多数中国学者的认同。报道援引上海一名经济学家的话说,“尽管中国越来越富有,但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在艰难度日。照料他们的担子有时被国外的经济学家或政治人物忽视了。”报道也承认中国之大令事情复杂化,更难公正地评判中国。“中国更像是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共存于中国内部。中国同时以许多种面貌呈现。”

上海成为国际上最关注的中国城市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决定全面开放包括上海在内的沿海城市大门时开始的。曾担任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董事的马丁·波斯特不久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一方面,过去上海有“世界冒险家的乐园”之称;另一方面,上海也是外国企业最早进驻的中国城市。不过,他刚到上海合资方的厂房前时却大吃一惊,“我的呼吸一下子停止了。我站在一些破败不堪的厂房前傻了眼。这些布满灰尘的破旧棚子难道就是我们未来的汽车制造厂吗?”

上海很快以“火箭般的速度”使自己真正成为世界媒体中国专题的中心。美国《芝加哥论坛报》5月21日的一篇文章回忆起上海近年的发展称,不到20年前,浦东还是个随处可以听见蛙鸣的农村,如今那里有全球最漂亮的高楼、最繁忙的证交所和唯一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列车。文章称,曾经由于担心“资本主义复辟”和战争爆发,上海的中心功能被长期压抑,得不到充分发展的机会,影响了其中心功能的发挥,而开放让这一切都恢复到正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也曾报道称,上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受益者”。

德国传媒研究所专家弗洛托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在2005年前,德国媒体报道中国必定聚焦上海。德国主流媒体推出的中国专刊也大多围绕上海进行报道。在德国也掀起过“上海热”,比如汉堡还建成了“小上海”,描写上海的书籍、电影等也在西方很受欢迎。他说,上海当时成为世界的宠儿,是因为它代表着沉睡半个世纪之后苏醒的中国,同时它也象征着东西方交融的活力。

瑞典《世界之旅》杂志在一篇有关中国的文章一开头就写道:对一个瑞典人来讲,如果短期赴中国旅游,没必要去上海,北京、西安这些古都是一定要去的;可要准备在中国生活一年半载,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上海,因为那里最接近欧洲人的生活。

对许多日本人来说,上海是他们最熟悉的一个城市。现在中国长期居住的日本人已达10多万,其中住在上海的就约占一半。日本媒体对上海的报道很多,且偏于生活、文化及经济等内容。相比起对中国其他地区的报道,日本媒体中的上海形象要正面得多,这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

中国应有多个代表城市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只有一个代表城市,像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那样,但对于美、中这样的大国来说,有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是非常必要的。其中只有一个会成为“国际性的城市”,美国选择了纽约,中国则选择了上海。他说,中国的决策者顺其自然使上海成为“中国与世界的接口”,那里既能容纳中国人,西方人去生活也不会有很大的不适,这是上海成功的地方,更是中国成功的地方。不过,鲍威尔同时强调,上海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对此只要想想中国巨大的城乡差距、东西差距和贫富差距等便不难理解。

随着中国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其他地区发展计划先后提上日程,世界对中国报道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德国《世界报》2006年的一组中国报道专门聚焦重庆、东北等内陆城市。每年数次访问中国的欧洲改革中心的经济学家巴西里博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曾经多次前往中国,到过的城市不仅有上海,也有一些内陆城市。巴西里说,只有到过这些城市才能够有亲身的体会,那就是中国并不能仅以上海来概括。在多数中国二三线城市,当地的经济发展还很慢,市民的收入以及他们的生活质量都与上海有着很大的差距。在中国农村地区,并不富裕的农民仍然占中国人口的一半。

许多媒体也关注到上海面临的问题。BBC日前报道称,在上海高楼大厦的脚下却是另外一幅情形,你会注意到污染和噪音、污垢和拥挤的交通。在上海世界金融中心大厦脚下,就有跪在地上乞讨的穷人,当地的官员则为如何解决“大厦外的穷人”问题而烦恼。德国之声日前也报道称,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上海深受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之苦。上海明年世博会期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如何应付7000万参观者。俄《观点报》曾报道称,由于大量建造高层建筑以及不合理使用地下水,上海成了受海平面上升威胁最大的中国城市。上海超过18层的建筑有4000多座,使这座城市本身不断下沉。报道称,“上海将不得不在经济和气候挑战之间选择。”

“上海是中国发展的形象建筑”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等一批沿海城市都发展起来了。上海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但把上海看成中国的代表是一种误解,这就好比不能用纽约代表美国一样。中国发展不平衡,从总体来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需要很长时间、花大力气发展。可以说上海在金融等领域起着带头作用,但上海目前只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形象建筑。”

鲍威尔认为,上海能有今天的成就,中央政府在早期的倾斜政策起了重要作用。在效率和公平间进行抉择是所有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难题,很难想象,假如30年前中国政府选择让很多城市“公平竞争”,是否能有上海的今天?中国的今天?鲍威尔说,当然,现在再讨论这个问题意义已经不大,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上海作为“中国与世界的接口”,该是“反哺”的时候了。如果说过去上海发展的任务是“走出去”,那么今后这个任务要有所扩展,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上海该发挥“中国与世界接口”优势,起到带动周边,乃至带动中国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寻鸟大闯关
2018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2014 CES Unveiled上海发布会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