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消费者
2009-05-27刘仰
刘 仰
“消费者”已经成为人们随时脱口而出的词汇,但是,我们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才是消费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由于法律规定了消费者拥有的某些权利,比方说,美国规定是“四项权利”,中国规定是“九项权利”,因此,很多模模糊糊的行为都争相挤进消费的行列。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但是,这样的理解对于法律来说,很难具有实际的操作性。那么——所有付钱的行为都是消费行为?
显然不是。老板给员工付工资不算消费行为,学生付学费也很难算消费行为。曾经有一个年轻人在我面前为自己逃课辩护,他说:我付了学费,我就是消费者。老师上课没水平,我不爱听,我就有权不上课。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是深究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说法其实问题很大。如果一定要坚持学生也是消费者,那么,不用上学买卖文凭的现象也就是“合理”的了,所以此类现象常常出现。
反过来问,不付钱就不是消费者?
显然也不对。几个朋友一起到饭店吃饭,其中一个人请客买单,其他人都不用付钱。但是,如果饭菜质量有问题,任何人吃坏了肚子,都可以投诉饭店,而不只是那个付钱的人有权利投诉。再比方说你到了商场,什么也没买,只是想看看,甚至只是进去避避雨,结果被旋转门夹了手,或者被扶梯夹了脚,虽然你没有付钱,但你还是算消费者,商场还是要赔偿。可见,不付钱也可以成为消费者。
病人算不算消费者?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病人也是消费者,这样,在病人遭到侵权的时候,就可以维权了。事实上,病人很难成为消费者。病人有没有安全保障权?人人都会说:当然有!但是,医院救不活的病人多的是。此外,病人有没有知悉真情权?当然有。但是病人要理解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也许得先到医学院进修几年。再说,病人的自主选择权常常也不能兑现。例如,本地只有一家医院,外科只有一名医生,要急救,怎么办?
买古董、股票算不算消费者?
在没有保护消费者的法律之前,人类社会的买卖行为,大都只是“买者小心”,卖出后,卖家就不再负责。但现在不行了,法律规定,卖家在商品卖出以后必须继续负责。但是在古董领域,这个原则就不适用。靠的就是你自己的眼力。再则,如果按照保护消费者的法律,买股票的人就该要求买了股票以后一定只能赚钱,或者至少不能赔钱,这会造成什么结果?其实,现在买股票的人很多都有这种心理,似乎真的把买股票也当成了消费行为,所以,救市的言论才会大有市场。
那么,消费者到底是什么?
法律上有一种规定说,只有购买生活必需品或者必要服务的,才是消费者。然而,生活必需或生活必需服务的概念很难界定。以前买一辆车或许是奢侈品,而现在对很多家庭来说那就是生活必需品。
简单一想,就会发现,消费者、消费行为其实是很模糊的。所以,保护消费者权益需要法律,但是,法律未必能解决全部问题。消费者概念在法律层面的模糊,造成很多受伤害的人难以维权。这个现象在全世界哪里都一样。
但是,我们为何只紧盯着消费者呢?为何不反过来想一想,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当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成为模模糊糊的消费者的时候,是谁在经常性地、甚至必然性地要侵犯消费者们的权益?如果那个时常按捺不住要侵犯消费者的庞然大物能够受到制约,能够限制它的自由,能够改变金钱至上,能够把道德和社会责任提高到同样的高度……我们又何必永远被动地维护自己,被动地要求被保护?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新认识或修正市场经济的规则,才是保护消费者的根本。就好比工厂的排污口不治理,光治理河道没有用。消费者权益要得到真正、普遍的维护,应该从市场经济的源头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