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梅的家世与绘事
2009-05-27张丁
张 丁
今年4月9日是陈少梅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虽然只活了45岁,但这位被誉为“当代唐伯虎”的画家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耀眼的足迹。在辞世半个多世纪后,他的画作也开始为市场所重视。
从父读书,少年聪颖
1909年4月9日,陈少梅出生在福建漳州。祖籍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霞流镇平田村,后迁鹤桥乡金花村。
平田陈氏,历代为书香门第。陈少梅出生时,其父陈嘉言(字梅生)正任漳州知府。陈少梅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后来他有一枚印章叫“衡山陈五”),取名云鹑(后改名云彰),字季升。幼时的陈少梅天资聪颖,深受父亲喜爱。
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成功,全国各省积极响应。11日,同盟会即宣告漳州光复。陈嘉言挂冠去职,返回湖南老家。
陈嘉言善诗文,工书法,著有《锄茶老圃诗抄》八卷。晚年回湘主持衡阳书院(即船山学社)。鉴湖女侠秋瑾曾有《上陈先生梅生索书室联诗》云;“如雷久耳右军名,问字愁难列讲庭。欲乞一联奇丽笔,闺中曾读养鹅经。”把他和王羲之相比,可见他书名之盛。陈少梅在家乡从父读书,学习诗文书法,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他尤爱丹青,临习不辍,喜画家乡山水,游踪遍历衡岳潇湘。后来有“家在}同庭衡岳间”之印语。陈嘉言见他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又为他取字“少梅”,以励其继承父志。成名后,以字行。
1920年,陈少梅随父来到北京,寓居宣武门外烂漫胡同湖南会馆。1926年北京湖广会馆成立,陈嘉言被推举为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当时会馆是外省精英聚集之所,加上北京画家云集,许多人亦富收藏。陈少梅眼界大开,常常借来私人藏画,彻夜临习,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功底。没有几年他已画得很好,常能以鬻画收入补贴家用,被时人誉为“神童”。
在陈少梅的次子陈长智先生编写的《陈少梅年表》中,1912至1922年即陈少梅3岁至13岁期间的记述较为简略,而这10年正是陈少梅国学启蒙以及打下学业和艺术根基最为重要的时期。《年表》中没有显示他进过学堂,这时期他最重要的老师就是父亲陈嘉言。
受业金城,超诣绝群
1923年,14岁的陈少梅加入由金城(1878~1926年)主持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成为金城入室弟子,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绘画生涯。
金城,又名绍城,字拱北,号北楼,自号藕湖,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游历欧美,博学多才,书画篆刻金石六艺无所不精,擅长山水、花鸟,师法宋元,笔墨谨严,以工带写,传统绘画功力极为深厚。他曾任政府要职,倡议设立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前身),以收藏清官及热河行宫所藏金石书画。1920年春,金城联合陈师曾等画界名流,创办了“中国画学研究会”,被推为会长。
金城是中国画家中较早接触西画者,他认为西方艺术与中国宋代绘画的精神暗合,主张工笔为中国画学的正宗,而写意为别派。提倡继承宋元传统,“保存国粹”。这一观点对于陈少梅一生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受业金城,使陈少梅有机会随师观摩宋元名家真迹,这对他日后绘画风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在画会里,陈少梅年龄最小,但“画诣在同门中卓荦无少逊色”(启功《陈少梅画集序》)。画学研究会中名家荟萃,使他大开眼界,又有名师亲授,从此画艺大进。金城曾说:“我一生教授弟子甚多,他是最小的,却是我最得意的。少梅超诣绝群,必以过我。”著名工笔人物画家刘凌沧教授曾回忆说:“当我加人中国画学研究会时,陈少梅已是出类拔萃的画家,为人倜傥潇洒,不苟合取容,于艺术上不只才情风发,而思绪隽永,总能深入一层。”
1926年秋,金城先生不幸辞世。冬,金城之子金开藩(字潜庵)继承父志,联络周肇祥、齐白石等名流,成立“湖社画会”,叶恭绰、陈半丁、于非闇、溥儒、徐燕荪、胡佩衡、秦仲文、马晋、王雪涛、吴镜汀、汪慎生等均为会员。凡会员均取带湖字之号。陈少梅取号升湖,为湖社画会骨干。湖社会员人数最多时达400余人,对推动近代中国美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课徒作画,享誉津门
1930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纪念建国百年国际博览会,湖社会员作品参展,陈少梅荣获美术银奖,时年21岁。同年,湖社画会在天津举办画展引起轰动,陈少梅的作品倍受赞誉。天津某大学一位名叫杨清我的女教授看到陈少梅的作品深感震撼,随即辞职赶到北京从陈少梅学画。
1931年3月10日,湖社画会天津分会正式成立开课,陈少梅主授人物、山水、花鸟,颇受学员欢迎。
1935年7月6日至8日,陈少梅画展在天津法租界永安饭店二楼举行。7月11日的《北洋画报》刊登陈少梅作品二幅,并载书画名家巢章甫(1912—1957年)的一篇短文《陈少梅画展小言》,云:“画家陈少梅先生,英年力学,名震平津。……人物、仕女,并皆绝佳,山水更兼南北二家。并世作者,殊不多睹也。值此艺术消沉之际,正复异彩当空,光芒万丈,盛可知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30日天津沦陷,湖社天津分会停止活动。陈少梅避居英租界伦敦道(现成都道)世界里一号,鬻画课徒为生。入室弟子有冯忠莲(已故)、韩百里(已故)、王卓如(已故)、孙天牧、卞继新、张慎言、黄土俊、刘维良、关雁修、王伯元、王宝铭、邵芳等。他授画一如他的创作,极其认真负责。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孙其峰曾说:“少梅杰出的贡献之一是他又是艺术教育家。天津现在的画家,主要从师于陈少梅、刘子久两大家。”
中央文史馆馆员、老画家孙天牧先生是陈少梅的得意弟子,也是终生继承老师衣钵的忠诚实践者,他从1938年开始跟陈少梅学画,一直学了10年。令孙天牧终生难忘的是1939年夏天的一堂课。那年天津一人夏,就大雨小雨不断,一直下得沟满壕平,到处潮湿得几乎能踩出水来。一天他按时去老师家上课,“那画真是画不下去,连宣纸都是湿漉漉的。陈先生便说,‘今天只画苔点吧。我便在一张纸上密密匝匝地点起了苔点。一刻钟之后在我片刻的休息中少梅师也在这张纸上点起了苔点,我自觉他画的和我画的并无异样,老师观察到我的表情,笑笑说:‘你把纸翻过来看看。随着纸翻过来,惊得我立即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清楚地看到凡是透过纸的苔点都是少梅师所画,那透不过来的自然是我画的了。”陈少梅接着告诉学生:“一件画作没有任何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方,墨色、颜色,点、线皆需功力所为。”陈少梅70年前的这句话让孙天牧牢记在心,受用终生。
英年早逝,百身何赎
1937年11月18日,陈少梅长子长年出生。此后的几年中,其他三个孩子先后出世。三四十年代,陈少梅绝
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天津,除了给学生上课,就是画画,创作了大量山水、人物画作,技艺也日臻成熟。
在子女们的印象中,他没有休息日,连过年都画画,不论寒暑,出门时总要带一个小本子。他自己说如果两三天不画手就生了。
陈长智先生是兄妹四人中唯一一位拿起画笔的,他自号“小梅”,意在继承父亲的事业。“我们小时候看得最多的就是父亲画画了。他作画前往往一边研墨一边凝思驰想。一旦落墨即运笔灵动如飞,时而用腕,时而运肘,抑扬顿挫,如诗、如乐、如舞,节奏感特别强。有时他手夹两三支画笔,不时轮换,速度之快,如演幻术一般。他还有个抿笔的习惯,即用双唇把笔很快地抿一下,水墨的浓淡干湿便了然于胸,落在纸上恰到好处。所以常见他画完画,嘴唇上还留有墨痕。”
荣宝斋原副总经理米景扬是陈少梅的女婿,他说:“岳父陈少梅每天用在画画的时间上多达十六七个小时,很难看见他睡觉,他活了四十五岁应该说是一种浓缩了的生命形式。他的艺术成就本应是用他生命的倍数才能达到的,但他只用了一半的时间就匆匆的走了……”
1947年4月,陈少梅在天津永安饭店举办画展,盛况空前。他在5月15日写给友人的信中说:“上月弟在津举行画展,成绩甚佳,一时感以为近十余年来仅有之盛况,差可告慰。”其时内战爆发,人心不振,湖社画会天津分会工作陷入困境。6月1日湖社画会天津分会原准备在文昌宫聚会,因学潮关系,天津临时戒严,只得作罢。陈少梅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津社中一切近已完全陷于停顿,人心不振,当亦由种种缘故迫使所致。英雄无力造时势,遂为时势所支配。能不为时势所囿者乃克有为,否则庸人耳。知之不行,行之不力,终成庸人。奈何,奈何!”
1951年,陈少梅出任天津美术工厂厂长,筹建天津美术学园(今天津美术学院的前身)。次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兼任天津美术学园校长,亲自授课。
1953年,陈少梅应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叶浅予之邀赴京。到北京后,面对新的形势,陈少梅深感新时代需要技法的更新,于是赴西郊写生,画了许多写生画稿,开始用传统笔墨表现现实生活,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这一时期他的创作不仅数量多,而且思想和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时期的作品如《江南春》《小姑山》《浴牛图》等,“从意境、笔墨、章法来看已脱去古人成法,逐渐化成了自己以细密秀雅为主调的艺术语言,有的以完全崭新的面目表现了现代生活”。
天有不测风云。1953年9月9日上午,陈少梅带着月饼到湘乡会馆探望母亲和孩子。“中午,画家王伯元来访。下午,父亲坐在桌边一边切月饼一边与奶奶话家常,忽然头部剧痛。奶奶见他面色不对,慌了。父亲踉跄着站起身,说了句‘不要紧……,便一头栽倒在奶奶的床上。等母亲赶回家请来大夫,父亲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父亲就这样匆匆离我们而去了,享年仅45岁。”(陈长智《缅怀我们的父亲陈少梅》)
陈少梅的猝然离世并非毫无征兆。他去世前已患有高血压,加上长期的身体透支,饮食生活不规律,积劳成疾,最终脑溢血瞬间击倒了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
1981年秋,启功先生为陈少梅遗作《钟进士醉酒图》题诗及注:“运毫河殊运斤,著墨即是明人。梅老已成千古,钟公铁面常春。——此故人陈少梅先生遗作,其纸不过三十年,其笔则三百年。所著者音徽往矣,百身何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