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闻叩击普利策奖:影响与前景

2009-05-26

网络传播 2009年5期
关键词:普利策网络新闻报刊

乔 木

北京时间4月21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这个由报业大王普利策100年前捐资创办的新闻殿堂,宣布了2009年的普利策奖结果。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印刷媒体及所属的编辑记者,卷走了全部14个新闻奖项。之前许多人抱有希望的网络媒体最终却一无所获,只有来自“政客网”(http://www.polifico.com)的马特·伍尔克(MattWuerker),获得一项无关痛痒的编辑漫画奖(Editorial Cartooning)的提名,算是安慰。网络媒体首次全面叩击普利策奖大门未果,这一结果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

评奖内外

意料之中的是,网络传播作为新兴的传播方式,尽管全面开花、影响上升,但对其传播内容、模式、效果等方面仍有争议。在评价标准和体系方面,不管是学界还是业界,更为熟悉和看重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特别是报刊和广播电视。

以美国的三大新闻奖项为例,普利策奖(Pulitzer)和波尔克奖(Polk)过去只接受印刷纸媒和通讯社的新闻报道,前者按报道体裁(如新闻、评论、漫画等)和方式(如公益、突发等)来设立奖项,后者则按报道内容(如环境、医疗、法治和财经等)来评奖;第三大新闻奖皮博迪奖(Peabody)一般只针对广播电视的节目。这三个奖项尽管近年来顺应潮流,部分接受网络新闻和节目,但仍有条件限制,并没有颁出有影响的奖项。比如名气最大的普利策奖只接受纯网络发布的新闻文本和图片,和报刊广电有关联的网站不能参评。波尔克奖则要求提交两份打印的网络文本,并附上网站地址或DVD介绍供评选。

另外,能否入围和最终获奖,和评委的背景、构成具有很大的关系。本届普利策奖的19个评委,几乎全部是传统新闻院系(而非新兴的传播院系)的教授和报刊、通讯社的编辑、高管,他们熟知报刊新闻的风格和模式,有丰富的研究、从业经验和成熟的评价标准,但对于网络新闻认知不一,难以形成共识。曾任普利策奖评委的哥大新闻学教授大卫·克莱泰尔(David A.Klatell),在和笔者的邮件交流中指出:“我们这些人虽然每天也上网收发邮件、浏览新闻,但更熟悉报纸周刊,对网络传播的了解不比普通人多多少。”但是他也认为网络新闻迟早会在普利策奖登堂入室。正如美国在建国200多年后,才有了第一位黑人总统,而妇女占人口的一半,还没有一位女总统。所有一切都需要时间来改变。

此次网络新闻在普利策奖一无所获,多少也出乎人们的意料。因为其实早在2006年,该奖就开始接受报纸网站上发布的新闻,但当时只能参加两个奖项的角逐:突发新闻奖和突发新闻摄影奖。以后几年网络新闻虽然没有获奖,但到了2009年,普利策奖开始允许原创网络内容参加该奖全部14个奖项的评选,特别是普利策奖评委会主席西格基塞勒(sigGissler)表示,这一举动“是普利策奖历史使命的逻辑性延伸”,“我们仍在继续关注媒体行业发生的变化,并随之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此人们有了新的期待。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新闻奖项波尔克奖2008年的评选中,约书亚·马歇尔(Joshua Marshall)的政论网站“论据备忘录”(www.talkingpointsmemo.com)杀出重围,最终获得最佳法治报道奖。人们有理由相信,网络新闻在接下来的普利策奖上也会有所突破。因此最后的结果多少让人有点失望。

从大的背景来说,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传播、新媒体传播(如手机短信等)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全面深入人们的生活,影响日益上升。特别是新闻网站经过不断的创新、整合,其技术手段、传播效果、专业水准、经营管理等各方面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前景一片看好。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影响力持续下降,报刊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锐减。近年来的金融危机更是为一些报纸的运营雪上加霜。截至2009年3月,美国已有33家日报申请破产保护。令传统媒体沮丧的最新消息是,著名的赫斯特报业集团(Hearst Corp)旗下的、具有150年历史的美国西部大报《西雅图邮讯报》(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因经营难以为继,3月17日起停止其印刷版,完全转向纯网络媒体,由此带来裁员、清算等一系列问题。

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一进一退的大背景下,人们有理由对网络新闻在普利策奖上的表现充满期待。最后的结果尽管差强人意,但并不能阻挡网络传播的影响及其对传统新闻媒体和新闻教育的冲击。

网络传播的影响与冲击

互联网络以及基于网络技术的其他新媒体的传播使用,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媒体使用方式,特别对办公室人员和庞大的年轻人消费群体来说,更是如此。看看身边有多少人在浏览网页、查看邮件、使用MSN、QQ和手机短信等即时通讯工具,想想每天花在上网交流和手机短信上面的时间,同读书看报的时间相比,哪一个更多,哪一个获得的信息量更大。由于类似“动感地带”、“飞信”等套餐服务的推出,许多人每天频繁的收发短信、交流传播。技术的进步和资费的降低,使人们都愿意在线工作、学习或移动上网,随时查看新闻、邮件和发帖。

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新闻的写作编排方式。现在通行的报纸和通讯社的“倒金字塔”式新闻写作方式,受当年电讯发稿的影响很大。通常把记者认为的最重要的要素放在前面,当年既可以节约发报的费用和时间,也不用担心由于通讯故障没有发完后面的内容。编辑收到电讯稿后,根据版面的需要,可以随时由后往前删,只要尽量保留前面的重要信息就可以了。写稿时有个好的标题和几句吸引人的导语,就成功了一大半。一般文字和图片各司其职,更不需要考虑什么音频、视频、动漫等。

然而,网络传播把许多传统新闻的原则都予以改变甚至颠覆。一篇新闻或评论可以半版或者整版登在报纸上,但没有人愿意在电子屏幕上劳神费眼地浏览篇幅长、字号小、占满整个页面的文章。为了增加点击量,不应把最重要和有趣的信息集中在第一个网页上,而是要平均分布在后面的若干网页上,每页内容还不能太多,以便于快速打开。为了增强读者的兴趣,要插入相关的图片和音频、视频材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写稿的时候,最好能考虑到哪些词作为关键词或热门词,既便于设置链接,让读者不断地点击下去,同时也便于网络搜索,容易出现在搜索引擎靠前的位置。

网络传播还实现了真正的编读互动和个性化传播。在刊登新闻的时候,要考虑到读者的评论和跟帖,要留出讨论空间。每个网站的版式设计不应像报纸那样千篇一律,要有Logo、背景颜色、主题设计、音乐动漫、广告处理等。除非政府网站或特殊事件,否则语言要轻松而有冲击力。风格应亦庄

亦谐、有张有弛,否则怎么能在互联网海量信息和无数网站的竞争中吸引人的眼球呢?

不仅如此,传统的新闻媒体需要经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从业者,强调采访和写作,相信语言的力量和文字的感染。编辑、记者、文字、图片、技术支持等等,虽有所兼顾,但分工还是明确,即使是文字记者,写新闻、特稿、评论也分得很明确。许多媒体机构还分设国内部、国际部等。

然而互联网不仅打通了国内国际的区别,全球任何地方都可访问、上传,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播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所谓“公民新闻学”(citizenjournalism)的兴起,任何人都可以发帖,报道现场发生的事件,都可以用手机、数码相机或摄像机录音、拍照或摄像,迅急方便地放在天涯社区、开心网、YouTube、Facebook等网络传播平台上,产生轰动效应。新闻传播的专业门槛和从业资格在不断降低,类似韩寒、徐静蕾的个人博客稳定地拥有上亿人次的访问量,试问全球哪一家报纸或杂志能有这么大的发行量和阅读量?这些都对传统媒体的运营和传统的新闻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网络新闻的问题

尽管网络传播影响巨大,但就网络新闻的现状来看,由于自身特点和政策环境的限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新闻网站的原创作品,不管是消息报道还是后续评论,数量太少。目前国内外的多数新闻网站,都和专业的报刊或广播电视绑在一起,内容大都是对所依附的传统媒体的节选或重播。由于要确保网站不对相应的媒体构成冲击,一般不会有详尽的报道,或需要付费阅读点播,影响了访客的增加。单纯的新闻网站,由于人员、经费等方面的原因,很少有自己独立采编的原创始发稿件,主要还靠转载汇聚传统媒体的内容。

此外,新闻网站的业务发展有时还受到政策的制约。比如,我国目前的新闻管理部门只授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等几大官方控制运营的网站采访的权利,对其从业人员颁发记者证。而对其他商业网站,特别是影响较大的几大门户网站,有一定的采访限制。因此这些商业网站多数情况下只有转载平面媒体和官方新闻网站的内容。不过它们也有灵活的对策。不容许现场采访,就把当事人或专家请到网站来,进行直播的问答和评论。或者有时候杜撰国内外一个子虚乌有的报刊媒体,标称内容来源于这些报刊,发布一些真真假假的报道来吸引访客。

这就涉及到新闻网站另一个大的问题:诚信问题。由于从业门槛降低、市场竞争和人员素质等原因,网络上的新闻真假难辨,内容经常游走于法律和道德的模糊地带。而且由于编辑方便、更新快,不好取证,也容易覆盖。另外,任意的转载、节选,版权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知识产权诉讼屡屡不断。可以说原创不够和诚信问题,是制约新闻网站发展的两大专业问题,也是难以被普遍接受、进行评判奖励的关键所在。

此外,互联网产业的赢利问题一直没能好好解决,这同样影响到新闻网站的发展。由于人们普遍习惯于免费阅读和使用,网站很难收取订阅费。另外,网络市场竞争很激烈,点击率又不像报刊的发行量那么可靠,除了几大门户网站外,一般新闻网站的广告收入也不乐观。当然有些网站通过收费下载手机铃声、壁纸、植入网络游戏和电子商务功能,收入有了起色。

互联网作为新媒体还在不断发展的时候,比它更新的传播媒体相继涌现。电子报刊、手机报、手机上网、手机电视、互动电视、移动电视等等,市场不断被分割,人们对网络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尚未形成一个普遍适用的评价标准。这些都暂时影响到网络传播和主流新闻奖项的兼容。

网络新闻的前景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但网络传播的优势极为明显。和耗费大量纸张、设备和人员的报纸相比,网络新闻的成本更低、功能更多、更为便捷。它蕴含着无尽的信息、实现真正的多媒体传播、多点、互动、去中性化、个性化选择等,而且技术的成熟进步和人们的普遍接受,为网络传播的运营、评价和赢利提供了很好的前景。

目前在传统的报刊媒体机构,经常会面对着“不上网等死,上网找死”的矛盾境地。眼见着报纸的订户和广告的收入在减少,更多的人选择上网看新闻。如果报纸不上网的话,成本降不下来,读者数和影响力也上不来;但是一旦上网,报纸就更没有人看了,网络新闻的竞争更为激烈,而网络赢利的模式很不乐观。报纸上网还是不上网,是边上网边办报,还是彻底的停报办网,新闻传媒界面临着调整变革。

2009年3月16日,美国传媒研究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报告称,经济衰退已经影响到许多状况不佳的报纸,“报业虽然在2008年免于一难,但2009年就没有这样的好运了。”目前读者从报纸转向网络的速度在加快,如果不能把不断增长的网络读者转变为盈利来源,报业就没有出路。鉴于此,《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已经开始对读者网上看报收费,并准备逐步停报办网。而知名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近期宣布,自2009年4月起停止报纸的印刷,其内容仅在网络上发行。

这些对报纸是坏消息,对网络却是好消息。业内普遍认为,从纸张转向互联网,全面利用网络技术正在成为美国报纸越来越普遍的手段。照此态势,明年的普利策奖项中很可能会出现“网络新闻奖”,专门评选只在网上报道的新闻。对此普利策奖评委会主席基塞勒表示,“在普利策奖的历史上就曾做过变革,例如在1943年加入了摄影奖,后来又加入解释性报道奖”。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迄今尚没有网络报道得过任何普利策奖项,但普利策奖本身的动态和获奖结果,却一直在利用其官方网站在互联网上传播。

网络新闻没有获奖,但2009年普利策奖全面接受其参评,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意味着网络新闻已经取得了跟报纸新闻平起平坐的地位,新闻竞争的领域将会更宽,新闻评价的标准也将随之调整。

猜你喜欢

普利策网络新闻报刊
百强报刊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基于百年普利策的新闻思考
承诺,草率不得
浅析普利策新闻思想
皇冠上的明珠:揭秘普利策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网络新闻的交互性应用
如何写好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