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到底该怎样记
2009-05-25杜蓉汲安庆
杜 蓉 汲安庆
到某一个地方游览,然后用笔记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很像摄影。但仔细寻思,又不尽然,游记定格的不仅仅是山川风物的形象,还有作者自己心灵的律动,想象的绽放,思想的舞蹈!从这个角度讲,它更像作者主演的和当地的居民、自然风光亲密接触的戏剧,虚实杂糅,气象万千,显然比摄影复杂得多,也灵活得多了。
那么,该怎样用笔记好这一部部“戏剧”呢?
首先,要写清游踪。游踪不但体现作者游览的踪迹,而且会显示他观察的“点”,落实到文中,往往还会成为文章线索和结构的标记之一,甚至成为作者情感的轨迹。
游踪有限于“一点”的,比如《观潮》一文,作者的观察点始终是在“海塘大堤上”,不断变化的“天下奇观”都是在一个观察点上完成的。也有呈“多点”的。《梅雨潭》的观察“点”就是先在“山边”,描写梅雨潭瀑布发出的响声和瀑布的远景;接着转移至“亭边”,简要写了瀑、潭、亭的位置及亭边的景物;最后变成“瀑布前”,详细而形象地写出了对象壮观、美丽的景色。观察点不断在变化,景点却始终如一。
当然还有例外的,观察点移动了,景点也跟着变动,写作上我们称之为“移步换景”。比如《颐和园》一文,作者按游踪的变化,依次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的美丽景色,细致再现了颐和园景色的全貌及特征。
其次,要写真形貌。形貌写真重在突出特征,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你可以从色彩的角度勾勒,也可以从声音的角度细绘;你可以对比烘托,也可以虚实结合。《济南的冬天》一文在这方面堪称经典,全文可以说主要刻画了三幅图景:小山摇篮图、雪后初晴图和空灵水晶图。其中,第一幅图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如“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是实写;“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是虚写。而另外两幅图主要是从色彩上突显济南冬日的景象,比如“空灵水晶图”一部分,作者写了水藻绿得精神,天空蓝得像个水晶,以及这块“水晶”里包裹着的“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可以说把济南冬天明媚与晶莹淋漓尽致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
另外,也应写准印象。印象即客观事物在大脑里留下的印痕。经历过的景物千千万,但留下印痕的绝对不多,所以“反刍”自己的印象,清晰而精准地描述它便具有了不可估量的价值!古今中外优秀的游记读多了,我们不难发现:善于追踪印象的人往往是情思极其纤敏,且对美有着惊人敏感度的人!这是很有意思的。
譬如《巷》,通篇都是围绕作者对江南小巷的印象“恬静”来写的!作者一开始便动情地说“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接着便娓娓细述着这种令人神往的体验:恬静得宛如古代的少女,恬静得只听到自我的足音,恬静得像和平的古井,恬静得可以使抑郁的心境豁然开朗,恬静得成了“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港”,恬静得成了“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最后作者特别激动地写到: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这种将印象细腻放大,蒙太奇般逐步推出的表现方式不但给人以曲径通幽的美感,而且使作者的个性特征极为显豁!它不同于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式的对人世盛衰的深沉慨叹,也不同于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式的百无聊赖中有所振作的心绪流露,更不同于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式的迷惘与惆怅。在作者的笔下,江南小巷叠映着人间至美的景致,书写着世间生活的真谛,完全成了心灵中一片理想的净土!
最后,还应写活神韵。聪明的作者,往往是能在景物中看到自己,进入景人合一的神奇境界。比如于谦笔下的石灰是自己清白人格的写照,杜甫笔下的泰山则是诗人豪气、英气、神气和霸气的另类显现。著名诗人牛汉坦言:“在美丽的山山水水面前,我写不出诗来,我没有描写纯净的自然美的情绪。我的心灵似乎更容易被那种辽阔与壮美的境界和大自然中某些能够引人震惊的、困境中坚毅不屈的现象和生态所触动。”“辽阔与壮美的境界”,“坚毅不屈的现象”,这些事景物的神韵,何尝不是诗人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元素”呢?从这个角度说,他诗歌中的鹰、汗血马、华南虎正是他牛汉精神自我的形象写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