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耕者”本位,还原学生作文原生态

2009-05-25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5期
关键词:作文思维生活

吴 菊

一、作文教学一味“求稳”,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学生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代英国爱尔兰著名《圣经》注释学家巴克莱博士在《花香满径》开篇中指出:“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把握在自己手中。

对此,你有何感悟?请以“创造幸福的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自定立意,不少于800字。

作文评改时,我发现学生审题存在较大的问题。于是,我在作文评讲时指出其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重写一次。评讲课过程如下。

1. 指出存在问题。(1)审题不准确。未能针对“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来写自己的感悟,多数学生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2)未能紧扣那“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来突出写“创造”。

2. 点拨作文写作技巧。先引导学生研读《说勤》一文,给学生理出《说勤》的架构。板书如下。

说勤

一、提出观点,确立总纲:大家要勤奋。

二、主体部分用三个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一)勤是一种美德。

(二)勤出成果。

(三)勤出智慧。

三、结尾:收拢全文,回应开头观点,含蓄地激励、劝勉大家要勤奋。

论据顺序:寓言故事、哲理故事、自然界的故事——古今名人故事——现实生活现象。

思路:引——议——联——析——结。

3. 示范审题。“创造幸福的生活”,应突出写“创造”。“创造”在本题中其实指“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这是“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不能单写其中的一个因素。

4. 布置学生重写作文。第二次将学生的作文收上来,不看则已,一看,傻了眼,全部作文一个模样。

第1段,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如:“幸福是什么?巴克莱博士说:‘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能爱人。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把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创造幸福的生活。”

第2至4段,用并列式提出三个分论点:“有希望”才能创造幸福的生活、创造幸福的生活缺少不了“有事做”、“能爱人”是创造幸福的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然后分别加以论证。这几段,每段的思路都是:写出分论点——议论几句——举例论证——小结。

第5段,照应材料,点题,强调观点,写几句激励、劝勉的话作结。

这样的文章,观点中肯,条理清晰,也有内容。可是,当我看到全班几十篇文章都一律地写成一个模样时,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不得不反思。试想,我们的学生如果都这样写作,那么,作文教学该是多么的寂寞!作文教学,不能把学生的思维捆绑起来。写作虽有法,但最高境界却是文无定法。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一些优秀文章的写法,但绝不能给学生一个作文格式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地去套,更不能以备考为名做违反教学规律的事。

于是,我让学生第三次写“创造幸福的生活”。

二、引导关注生活,尊重作文的内部自然

第三次作文前,我先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生活”。课堂部分环节实录如下。

师: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你们认真想过吗?

生:一般来说,有钱的生活是比较幸福的。(脱口而出,引来了课室里的一片笑声)

师:能举出身边的实例吗?

生:比如一些大老板,一些有钱的官员,开名车,穿名牌,出入豪华场所,连他们的小孩也跟着风光,我觉得他们生活得很幸福。

生:这只是“你觉得”而已。幸福,其实应该是自己的感觉,就像鞋子是否穿得舒服只有自己才知道一样。这,需要“体会”或者说“体验”。

生:我也觉得,钱与幸福感不能成正比。没听说过“他穷得只剩下钱”的说法吗?

师:好。那么,结合刚才同学们对“幸福”的认识,我们再来思考巴克莱博士所说的“幸福生活的三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好吗?

于是,学生七嘴八舌议论开了。下课前,我示意大家静下来,交流一下看法。

……

生:我现在才对巴克莱博士的话真正有了一点理解。

生:我觉得这个作文题更应该从鲜活的生活中取材,写自己熟悉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思考自己的生活,真正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而不是为了“感悟”而“感悟”。

生:我家是农村的,在农村长大,体验着农民的生活。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看农民只看到“辛苦”二字。但我,感受着他们的幸福。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刚收获完一茬庄稼,马上又开始播种新的希望;他们在忙忙碌碌中过日子,踏踏实实地活着;他们在创造他们的幸福,也在享受他们的幸福。我想把我的感受写下来。(教室里一片掌声)

生:老师,那种什么话题都套用“引——议——联——析——结”的格式来发表议论的文章,我们都写腻了。

(我为学生鼓掌)

……

第三次将“创造幸福的生活”作文收上来后,我顿觉满目春光。谁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呢?事实证明,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就能迎来生机盎然、万紫千红、花香满径的春天。试看下面摘取的第三次作文的两个片断。

片段一:锄头柄越是光滑,日子越是饱满。他们把朴素而殷实的希望舞动在锋利的锄头上,一下一下掘进田地。不管是洪涝干旱,还是寒潮冷风,都没法把希望带走。他们或许有时会失望,但从不绝望。只要大地还在,他们永远不会停止对收获的希冀。他们时刻以一株水稻的姿态,站在田野上播种希望。而大地也从不辜负有希望的守望者。水稻承受了过多的期望,弯下了腰,宛若腆着肚子的风情万种的少妇,生动而鲜活,美得让山里人猝不及防。望着被希望耕得平整的已丰收在望的土地,幸福闪电一样传遍农人的全身。

片段二:是的,我母亲的例子足以证明巴克莱博士的话。我父母都是农民,我的家庭状况可以用“悲惨”二字概括,哥哥几年前患上重病至今未好,爸爸两年前因胃癌离开了我们。这个已贫困不堪的家就靠母亲虚弱的身体独自支撑。母亲每天都忙碌着,她深爱着我们。每当我把优异成绩告诉她时,她脸上都会露出幸福的笑容。忙碌、爱、希望,正逐渐使“悲惨”远离母亲的心境。

第三次作文虽然还存在许多不足,学生却自觉地跳出了作文程式的框框,一扫那动辄搬古人来为自己假大空的苍白无力的说理作证的机械做法,透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流露出了感人的真情。班里多是农村孩子,农家孩子感受最多的是农家的事情。“我手写我心”,真诚的嫩芽已从学生心田悄然破土。

三、教学反思:师者应回归“耕者”本位,还原学生作文原生态

1. 尊重个性思维,尊重生命自然。作文教学应尊重学生个性思维,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表达所思所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以作文备考为借口,扼杀学生的写作个性。我们一遍遍地教着龚自珍先生的《病梅馆记》,却又在一遍遍地复制着“病梅”的悲剧。我们只是麻木地“传达”龚自珍痛心疾首的呐喊,自己却很“旁观”地置身于教育的事外,甚至不自觉地做了“夭梅者”。实在应该忏悔啊!我们必须把写作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同一道作文题,一千个学生就应该有一千种思维,一千种“感悟”,写出一千篇不同的文章。我们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2. 祛除“求稳”恶疾,放飞学生思维。高考作文备考时,在“求稳”心理的驱使下,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教给学生一些正儿八经的写作框框,力求保险,杜绝冒险。这样,势必束缚学生活跃的个性思维,扼杀学生鲜活的创造。教师包办一切的陈旧做法,致使学生纵有咬定青山之高志、搏击风雨之股肱,至多也就在也只能在盆景园里“伸伸臂,弯弯腰”罢了。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作文园地里茁壮成长,拔节成椽,还得祛除根深蒂固的“求稳”恶疾,放飞学生思维,拓宽学生个性成长的天地,还学生一个自主的写作空间。

3. 摒弃揠苗助长,回归“耕者”本位。揠苗助长的深刻教训,不只在于那一两亩稻谷的失收,更在于耕者错将自己的意志替代了禾苗成长的规律。教学同理。教师长年的含辛茹苦,挥汗躬耕,却因方法不当而导致教学一朝枯槁。因此,作文教学乃至高考作文备考,教师终究要回归“耕者”本位,明确自己始终是一个学生学习的 “引导者”“倾听者”“欣赏者”,万万不能揠苗助长,强将教者的意志替代了学生的意志!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作文思维生活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