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2009-05-25何振环
何振环
小学美术教育完成了第一轮的课改实验,现已进入第二轮的实验。可是小学高年级美术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令人担忧。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普遍得不到重视。多年来形成的所谓“主课”和“副课”的区别就足以让美术教育大打折扣,加之教育经费的匮乏、美术教师流失等多方面客观原因的存在,更让这一阶段的美术教育雪上加霜。不少美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方法陈旧,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难以发现并挖掘其潜质。
据专家研究统计发现,2~4岁是儿童视觉感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促进儿童的视觉感官的健康发展,要训练孩子的感受力,如分辨物体的方位、大小、方圆、厚薄、曲直、颜色等等。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他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使孩子从掌握、吮吸等这样最为直接和单纯的方式中比较和区别事物。5~8岁的孩子一般表现为有较强的求知欲,爱提问题。他们的视觉感受逐渐变得丰富,识别能力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想象力开始变得丰富。而9~11岁的孩子大脑神经细胞已基本发育健全,凭借之前的简单训练和积累,思维能力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一般表现为观察事物较全面、细致而且准确,说明孩子已初步具备了挖掘其自身抽象思维能力的潜质。特别是其形象思维能力开始显著增强,并且伴随着极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个阶段的孩子即将面临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教育,而“一张白纸”的他们也正处在其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针对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特殊性,美术教育尤其显示了其独有的优越性。
美术从可以直接感知的形象和色彩出发,提高学生捕捉和认识形象的能力,强化形象思维。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对线条曲直、明暗强弱、结构合理性、色彩的搭配等具体可感形象的分析和判断,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和创造。在满足强烈求知欲望的同时,他们第一次真正地以合理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过程体验了胜利的喜悦。
小学高年级美术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开端,将影响美术类考生今后能否顺利考入高等艺术院校及其发展潜力,也将深远影响一个艺术家一生的创作道路。据调查,很多美术类的高考生对于画画并不感兴趣,在他们眼里,美术只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一个途径而已;另一些考生则是因为短期内难以达到美术类高考生的要求而与艺术院校无缘。对于美术类的考生而言,小学高年级阶段这一兴趣培养和能力激发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再刺激,再教育,其结果也不会太好了。另外,很多已经进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和走上创作道路的艺术家也同样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创作动力、思路和灵感与他们那个特殊阶段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小学高年级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究竟应该怎样改革和完善我们的教育体制,教师应怎么做才能使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美术教育更趋合理和科学,这些问题必须尽快提上议事日程,规划切实可行的方案。教育机构应放弃偏见,加大对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投资力度,扶植其健康发展。多年的美术教育经验告诉我们,要让这一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还要看这一阶段的教师以怎样的方式上好每一节课。
教师在面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时,首先应将立足点放在多样化的可观可感的形象和色彩方面,激发学生兴趣,进而才谈得上发现潜质。因为学生所具备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形象思维,主要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而抽象思维法的主要特点是协调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方法,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仅处于形成阶段。教师如果过分地要求其概括、分析,反而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有时还会适得其反。只有立足于具体形象和色彩,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其兴趣,有助于使其情绪向积极和正面的方向靠拢,从而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一切难题迎刃而解。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教师就应鼓励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自由地发现,这能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其身心得到了舒展。
另外,教师可开展形式多样的与美术相关的课外活动,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对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大有帮助。不管他们以后是否从事高一级的美术学习和工作,在这个关键阶段所接受的良好教育都是其一生的财富。所以,教师应该用合理的规范的方式来引导他们,开展鼓励教育,而不是用某种陈旧单一的方式去限制他们,或以作业完成多少来衡量他们实践结果的优劣。
责任编辑 魏文琦